黑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茶类,一般是用绿茶经渥堆发酵、蒸晒烘焙制作工艺,使茶色泽变黑变褐,故名黑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唯一可长期存放的茶类,主要产于中国云南、湖南、湖北、广西、四川、陕西等地,尤以湖南安化千两茶、益阳茯砖茶和四川雅安南路边茶最为出名。
17~20世纪初万里茶道路线图
万里茶道上的茶馆
万里茶道上的茶叶集散地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世界非遗,其中黑茶功不可没。
在十七~二十世纪的纵横南北的万里茶道国际贸易里,黑茶更是最主要的商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八大黑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遗的基本情况吧。
一、安化黑茶(千两茶制作技艺)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该茶随17-20世纪初万里茶道之路行销世界,故有“世界茶王”之称。
早在唐代中期,安化本地出产的茶就被列为贡品。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销往西北和国外,成为万里茶道上重要的茶源地,民间故有黑茶“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
清代道光年间,当地茶商为便于运输,将黑茶踩捆成小圆栓形,每支定为100两;到同治年间又增加为1000两,故有“安化千两茶”之名。
110年前,晋商创办的安化第一茶厂的老大门
安化第一茶厂百年大木仓
二、益阳黑茶(茯砖茶制作技艺)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该茶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
它是黑茶中唯一因发花工艺而产生有益菌的茶种。数百年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茯砖茶与奶、肉并列,成为各少数民族及东北欧国家的生活必需品。
上世纪70年代出品的益阳黑茶
三、雅安黑茶(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因是青藏高原地区藏族每天必不可少的饮品故又称为藏茶。
采用自然干燥、特殊压制、包装等工序,具有重发酵、后发酵、多次发酵、非酶促发酵、转色发酵等特点。
雅安南路边茶主要供应西藏、青海和四川甘孜、阿坝等藏区,在藏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声誉。
这种黑茶品质优良,汤色褐红明亮,滋味醇和悠长,可加入酥油、盐、核桃仁等搅拌成酥油茶。
高山核心茶源区
茶马古道上的挑夫
四、大理黑茶(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非遗名录,距今约120年历史,因产于大理下关,故称下关沱茶。
下关沱茶是白族人创造的制茶传统技艺,由明代的“团茶”演变而来。1902年大理白族商帮永昌祥在下关开设第一家茶叶精制加工厂,加工紧茶和饼茶,沱茶由此诞生。
它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十余道纯手工工艺制作而成。
下关沱茶博物馆
下关沱茶研究院
下关沱茶馆
五、湖北赤壁黑茶(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
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非遗名录,该茶的前身是出自羊楼洞砖茶,又称为“洞茶”,它也是古代万里茶道上重要的茶源地之一。
早在北宋年间,该茶就是官府与蒙古贸易的重要商品,明朝初年,羊楼洞地区的种茶、制茶、贩茶就已经很兴旺,赵李桥、羊楼洞成为两湖交界地区茶叶贸易集散地。
赵李桥青砖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约200年历史,主要经过选叶,初制,渥堆发酵、陈化,复制,压制,烘制等多道程序,经改制工艺后的砖茶,在蒙古及东北亚欧地区有着很高的声誉。
砖茶之乡:羊楼洞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六、广西苍梧黑茶(六堡茶制作技艺)
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非遗名录,六堡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曾为朝廷贡茶,有茶中“黑宝石”的美誉。
六堡茶原产地为广西梧州的苍梧县六堡镇。采摘后,经摊青、杀青、揉捻、沤堆、干燥等工艺制成在晾置陈化后,茶叶会出现许多金黄色“金花”,这是有益品质的黄霉菌,使茶叶汤色变棕红,消除粗青味。
六堡茶宜久藏,越陈越好,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
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
六堡镇万亩茶园
七、宜昌黑茶(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非遗名录,传承已有650年历史,至今完整保留着渥堆发酵工艺。
创始者何氏家族1368年从江西迁徙到湖北咸宁,世代种茶制茶。
明初首制帽盒茶,明末清初与晋商合伙经营“长盛川”茶庄。鼎盛时期,该茶在万里茶道沿线开设了260余个分号,被誉为“万里茶道上的瑰宝”。
翻晒车间
八、咸阳黑茶(咸阳茯茶制作技艺)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非遗名录,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
该茶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特别适合饮用,因而在中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泾阳茯茶小镇
看过这些国家级非遗黑茶历史和技艺,不知你有何想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