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率部远征缅甸,血染疆场,打得日寇哭爹叫娘

纪实文学百家谈 2023-12-20 13:35:01

戴安澜生前曾任杜聿明率领的第五军所部二百师师长。太平洋战争发后,根据当时中、美、英等盟国之间达成的协议,一九四二年初,中国远征军披荆斩棘、远征缅北,一是为了抗击日寇,保卫滇缅国境的安全;二是为了打通印缅公路,疏通民国政府从盟军取得补给的生命线。

当时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气焰嚣张,驻缅甸英军望风披靡,不战而退,美军统帅弃军入印,使我远征军形成孤军奋战、腹背受敌的局面。尽管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后打了许多漂亮仗,一时声震中外,大大鼓舞了民众抗日热情;但栉风沐雨、鏖战三月,最后不得不按蒋介石的命令撤回国内。戴安澜就是在这种丧师辱国的情况下,率二百师北撤途中遭敌伏击,伤重殉国的。这是我远征军第一次入缅遭到的重大损失。但戴安澜的名字却一直传扬在人民之中。

黄埔精英 热忱爱国

戴安澜将军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县人。一九O五年十月十九日生。北伐革命时期,其叔祖父戴端甫在广东粤军第四师任团长。戴安澜通过这个关系,于一九二四年参加了北伐军,当二等兵,时年二十岁。戴端甫常以班超之异域相勖勉,安澜感奋。一九二五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我和戴将军,都是黄埔先后同学,同受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思想的感召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形势的熏陶,后来又在抗日的战场上并肩战斗。

一九三四年,日寇攻陷热河,进犯平津。戴安澜当时在国民党十七军二十五师关麟征部任团长,参加了长城抗日,首战古北口。战斗打响以后,戴安澜身先士卒,把日寇打得狼狈不堪,华北青年莫不羡其英勇。这是他以黄埔精神战的开始。战斗结束以后,获三等云麾勋章一枚。戴当时虽是中下级军官,但他通过实践,认识到中国军队与日军相较,在战役、战术训练中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必须总结实战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军事教育。戴安澜后来在《痛苦的回忆》一书中写到:长城之役迄今四年,而印象新鲜,犹如昨日,此盖因死难袍泽惨烈情形,感人至深,而动人至切。每一回忆,痛苦万分,故撰此书定名为痛苦的回忆,亦示永久不忘之意耳。

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戴升任七十三旅旅长。他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之役,彰德漳河争夺战和太行山游击战,出奇制胜,重创日寇。一九三八年鲁南会战,戴安澜率兵火攻陶墩,计取朱庄,两地皆扼军事要冲,为台儿庄会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台儿庄一役,敌以重兵争此弹丸之地,血战经旬,敲死伤盈万,终以败退。

后日寇又犯我中艾山。戴安澜率部御敌,历时四昼夜。敌向我阵地猛扑数十次,终未得逞。敌台广播说:“中国军队有一俄籍军官,指挥有度。”乃因戴安澜体格魁梧,神采奕奕、智勇兼济、每战皆先,所以日寇张皇失措、产生了有一俄籍教官的误传。

一九三八年五月,戴又以战功升任第八十九师师长。八月,武汉会战,戴又南下阻敌于瑞昌——阳新间。敌第九师团素以顽强著称,然自九江而上,几经补充,最后仍以损兵折将而终。

一九三九年一月,戴安澜调任第五军二百师师长。是年十二月,参加了昆仑关战役。当时戴安澜接受了军长杜聿明的命令,确保四一二高地,与阵地共存亡。经过一夜战斗,戴安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毁敌坦克二辆,炮四门,毙敌百余,卤获枪械百余支。戴安澜所部二百师英勇作战,对整个昆仑关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敌师旅团长中村正雄于是役中被击毙,为日军侵华战争开战以来所未有。

戴安澜留下的许多日记和信札,记录了这位爱国将领与敌誓不两立的决心。他在慰劳七十三旅受伤官兵书中说:我黄帝子孙,怎甘为异国民族之奴隶,莽莽神州,怎忍沦于异域!你们那种奋勇壮烈,动天地、泣鬼神的牺牲精神,实足以寒敌胆。只要我们坚持,定争取到最后胜利。

一次,戴安澜从陕西兴平驱车过茂陵,遥见汉武帝墓和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石碑,以及到洛阳后见宋太祖的陵寝,心里发生悠然崇敬之感。于是他在日记中写道:黄帝的子孙,今天是我们奋斗的日子,勇进就是生存,怯退就是毁灭,决不容徘徊犹豫!敌人决不会恩惠!祖国的存亡,完全操之于我们自己,敌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们不要问敌人力量如何,先要问自己的志气如何。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不会亡国的。兴亡是我们应负的责任!我们只有决心前进,以扬威于世界,列祖宗之灵,当可含笑九泉。

远征缅甸 首战同古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军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从而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日军先后入侵菲律宾、泰国、马来亚、关岛、香港、威克岛、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所罗门群岛,一直到中途岛以西的广大地区。美、英军节节败退、中国西南大后方日益孤立,从陆上和海上取得国际上的补给的渠道,逐渐被隔断。

当月九日,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宣布正式对日作战。此时距芦沟桥事变已过去四年零五个月。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罗斯福、邱吉尔于华盛顿举行会议(按即Areadia会议),二十五日制就联合国家宣言草案,约定:“加盟诸国,应各尽其兵力与资源,以打击共同之敌人,且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此宣言一九四二年元旦在华府发表后,加盟者二十六国,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建议组织中国战区。战区范围,最初包括中国与泰国、越南之一部分,尚及缅北。最后又将缅北划归东南亚战区统帅魏菲尔(驻缅英军司令)管辖。缅甸为中国当时唯一的海上国际通路所必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当时中英之间,因美国货船塔尔萨号所载中国租借军火物资通过缅甸,未及转运,即被英军掠去之事闹得不可开交,于是美国政府于一九四二年二月,派史迪威来华。以协调中国和缅北战区的防务。

当时,日本第十五军团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正以第十八、第二十三、第五十五、第五十六等四师团及若干特种部队共十万之众,集结泰境,谋取缅甸,以断绝中国的国际交通线。对中国派远征军入缅之事,先是遭到魏菲尔的拒绝,但后来英军看到日本大军压境、缅北不保,才又通过英国驻华武官丹尼斯少将,向蒋介石提出派中国军队入缅助战。蒋介石先派遣中国空军志愿队赴仰光协防(空军志愿队至仰光陷落时仍未到达),后又决定组织中国远征军,包括杜聿明的第五军、甘丽初的第六军,张轸的六十六军,分道援缅。

在此以前,第五军奉命出国作战,已酝酿了两个多月,并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已将昆明市的防务移交给七十一军。十七日,戴安澜率领二百师到保山后又奉命停止西进,在石板桥附近整训待命。只是由于美英政府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还未解决,在军事部署上则表现了踌躇不定,坐失战机。直至日军从泰国方向西进攻占毛淡棉,渡过萨尔温江江口逼近仰光之时,中国远征军入缅之议始得以实现。一九四二年二月蒋介石从印度飞返昆明,与驻缅英军参谋长商定中英军队在缅守备地区及作战区域之划分。三月一日,我第五军开始入缅。

当时,二百师是作为第五军的先头部队进入缅境的。二百师是一九三八年春在湖南湘潭编成的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它当时有两个战车团和两个摩托化步兵团,并有苏联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同年冬在广西全州再次扩编,戴从此开始担任师长。戴治军有方,二百师遂有全国军事教育第一的评价。一九三九年冬,二百师作为第五军的主力,在昆仑关攻坚战中再立战功。戴安澜此次又率二百师远征缅甸,全师官兵无不同仇敌忾,满怀杀敌报国之志。

一九四二年三月一日,二百师乘汽车自畹町到达腊戊,然后改乘火车南下。七月,全师及军部骑兵团,相继到达同古(亦译东瓜)集结。当时的缅甸,英国殖民当局和缅甸人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日本帝国主义利用这种矛盾,提出“打倒英国统治,缅甸人民独立”的虚伪口号。缅甸是信仰佛教的国家,法律规定男子都要当三年和尚。所以不少日本人就到缅甸寺庙里去当和尚,利用宗教身份进行特务活动,故缅甸人民对我远征军心存疑虑。但我远征军对缅甸人民执行什么政策,心中茫无所知,更谈不到取得缅甸人民的支援。

自腊戍至平满纳沿途各城镇,我们只看到华侨贴出的大横幅,上写“出国远征,宣扬国威,入缅作战,无上光荣”。还有许多侨团,在远征军经过的路旁,免费请喝咖啡、抽香烟、吃面包、用茶点。但大军出境,远征异国,国民党政府连译员都没配备。我们无法向缅旬人民揭露日本的欺骗宣传,故远征军到达同古时,缅民已几乎逃匿一空,使我失去“人和”之利。

我二百师进驻同古次日,即三月八日,仰光陷落。同古居于从仰光北进曼德勒的铁路要冲,它西衔普罗美东接毛奇,成为阻止日军北进的一道屏障。一场恶战迫在眉睫。三月的缅甸正值旱季,天晴日烈,稻田干枯,同古附近又是一片全无依托的广漠地区,大小河川均可徒涉,对阻止日寇进攻极为不利。我二百师在同古集结安毕之后,戴师长就派军部的摩托化骑兵团,和五九八团步兵第一连到同古以南十二公里的皮尤河畔,接替英军防务,并掩护英军撤退。

三月十八日,驻缅英军全部撤退,日寇跟踪追击。十九日拂晓,敌搜索部队约二百人左右,骑着摩托车向我皮尤河畔警戒阵地前进。待过皮尤河大桥,进入我设伏地段后,早先埋伏的炸药爆炸,使皮尤河桥突然陷落。我步机枪一齐向日寇射击。经过三个多小时激战,敌遗尸二十余具,及步枪十一支,轻机枪二挺,摩托车十九辆;并掩护了英军撤退。在清理战场时,从一个叫矶部一经的少尉军官尸身上,搜出敌兵力配备图、作战日记等,从而弄清了正面之敌为五十五师团步兵第一一二联队。

这一前哨战,使日军遭到侵缅后的第一次损失,也转变了英军对中国“草鞋兵”的轻视,英军连连举起大拇指对中国士兵说:“你们打得好!”从这次战斗卤获的文件判明:从泰、马入缅之敌为十五军团的两个师团。中路从仰光沿公路向曼德勒推进的是五十五师团,从仰光向西北普罗美方向英军进攻之敌为二十三师团。杜聿明军长曾亲临同古,部署二百师决心击破当面之敌,进而协同英军收复仰光。于是,戴安澜师长便领导了这场同古保卫战。

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日,同古战斗开始。敌先以步骑兵约五六百人,从广正面向我搜索前进。发现我师在鄂克温有既设前进阵地,就用炮兵向我攻击,同时用飞机猛烈轰炸同古。这时,戴师长亲自领导在各交通要道修好坚固的堡垒,使轻重武器在夜间都有固定的射击位置,以便构成交叉火力网。戴师长还在干部会议上指出,如敌从正面攻击受挫,必从左翼迂迥袭击城北的飞机场(因为右翼有西汤河作依托),切断同古和位于瓢背的第五军指挥所之间的联络线,再回师攻击同古,故我师必须准备好在敌人重兵包围下独立作战。

尔后,即派五九八团副团长黄景异率该团一营到鄂克温去增援警戒部队和军骑兵团作战,牵制敌人前进。战斗进行了三天,我团伤亡很大,副团长黄景异阵亡,而我方阵地屹立未动。此时,英驻缅空军已被全部毁灭,中国志愿空军也从未出现,使日空军得以肆无忌惮地猛炸同古城。敌人炮火也逐步延伸射击,使城内房屋多数变成废墟。

二十四日拂晓,敌人果然从左翼开阔地,向城北迂回到飞机场。戴师长指挥少数部队在此阻击,因兵力单薄和无强固工事作依托,机场被敌人占领。是日夜晚九时,戴师长率指挥部人员从城外搬到城内,立即召集团长和直属营长会议,各级干部均表示了与同古共存亡的决心。戴师长并带头宣布阵亡后的代理人,各团、营、连、排、班干部均照此办理。然后调整部署,将鄂克温前进阵地放弃,集结主力保卫同古。

因从城东毛奇向瓢背还有一条公路相通,为确保与军部的联络,决定将师指挥部迁往城东,并架设无线电台,留城的三个步兵团,由步兵指挥官郑庭笈指挥。会后戴师长即出城。从二十五日拂晓开始,敌人从南西北三面猛攻。同古城西北角六00团阵地被突破。我沉着坚守,并以火烧森林阻敌前进,接着在城内展开了逐屋争夺,粉碎了敌企图将我守军分割成南北两半,中央突破后迅速占领两汤河桥的企图。双方短兵相接,又鏖战三日。五九九团伤亡亦大,并退至铁路以东继续抵抗。

二十七日下午一时,同古北面之敌,与前来增援的廖耀湘新二十二师发生遭遇战。敌为阻该师从叶达西方向发起攻击,必须先集中力量消灭我国古城内守军,遂于二十八日对我五九九、六00团阵地施放糜烂性毒气。敌又化装成缅甸土人,驱牛车暗带枪弹,企图混入城内里应外合,均经我二百师查出并消灭。至晚清理战场,计卤获追击炮七门,步枪百余枝,机枪六挺及防毒面具等甚多。是夜十一时,突然听到西汤河东炮声隆隆,随即接到戴师长电话,得知敌已从同古东南渡过西汤河,向戴师长所在的师指挥所发起攻击。我立即按师长指示,派出五九八团两个连前去增援,将敌东西夹击,压迫于西汤河桥东,使局势未迅速恶化。

二十九日拂晓,同古城内和桥东指挥所的电话已经中断。六00团团长柳树人每隔几分钟就和我通一次电话,请求补充弹药,否则阵地难守。我回答说:“没有戴师长的命令,绝不许撤出同古。”黄昏以后,五九八团七连连长送来两个穿缅民服装的人,带来戴师长给我的亲笔命令。命令说,奉杜军长令:全师向西汤河东岸撤退,尔后转移至叶达西集中待命。撤退由步兵指挥官郑庭笈指挥。先派五九九步兵营通过大桥向敌实行佯攻,同时掩护五九八、六O0两团渡河。

至三十日清晨,全师官兵及担架上抬的伤员全部渡过西汤河,敌人尚未发觉。车辆均经毛奇公路归还建制。上午八时左右,我在师指挥所的一间草棚内会见了戴师长,他久久握着我的手说不出话来。师长并解释说,我师后方补给已经中断,如再旷日持久坚守据点,则仰光登陆之敌五十六师团势必参加同古战斗,如不及时撤退,我二百师有全军复殁之虞。

激战十二天的同古保卫战,就这样奇迹般地结束了,是役日军死五千,伤不胜数,血流漂杵,遗尸遍野。敌大佐横田尸身所遗之日记称: “南进以来,从未遭受若是之劲敌,劲敌为谁?即支那军也。”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日,蒋介石派罗卓英为远征军司令官。五日,蒋再度入缅视察战局。六日,在瓦城东北的梅谋,亲自听取了戴安澜所作的同古保卫战的经过情形的汇报,甚觉满意,予以慰勉,嘱其加紧整理部队,准备参加平满纳大会战。会见后蒋留戴一道吃饭,当晚安排戴住在与蒋只一墙之隔的屋里。

再克棠吉 功亏一篑

戴师长率领二百师于四月九日离叶达西,十一日到达平满纳。翌日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并有军部战车团长,炮兵团长参加。会议研究了步兵、战车、炮兵在会战过程中的协同事宜,并通过现地观察,确定了各自的攻击准备位置和攻击路线,以及步兵、战车到达后炮兵的延伸目标等。十六日,二百师,和新二十二师、九十六师相继进入攻击准备位置。十七日,军长杜聿明到达平满纳,准备打一个大胜仗。

四月十八日早四点左右,戴师长忽然向部队下达命令,放弃平满纳会战。这是因为西路英军已退于马格戚、唐得文伊、仁安羌以北,而东路罗以考的暂五十五师已失去联络,棠吉告急,我中路军有被东西两路敌人截断后包围歼灭的危险。杜聿明接到命令后急驰瓢背,向史迪戚和罗卓英陈述意见。杜认为:放弃已有准备的平满纳会战,必须集中兵力保全腊戍的两大门户——棠吉和梅谋,不应再作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

四月十九日午后,史迪威和罗卓英忽然改变计划,将我远征军化整为零、分割使用。他们根据英方情报,说克遥克柏当西南发现敌人三千余人,令二百师火速开往该地向敌攻击。当时,杜聿明军长根据摩托化骑兵的搜索报告,六十六军新三十八师孙立人部,在解救仁安羌被围英军七千人之后尚在该地。克遥克柏当在仁安羌之北,新三十八师不可能将大批敌人放过而未察觉,故仍主张二百师东征棠吉、梅谋、确保腊戍,以防敌人断我退路。

但史、罗坚持认为英方情报确实,二百师非去不可,否则以抗命论。杜为此差点和史、罗闹翻,最后仍不得不接受了命令。杜聿明军长向戴安澜师长交代任务时又留了一手,吩咐说: “你先运一部分兵力到克遥克柏当,其余兵力待我去梅谋向参谋团林蔚陈述意见后再作决定。”于是,二百师五九九、六00团立即在戴师长率领下,乘汽车急驰克遥克柏当。到达该地后,果然未发现敌人,方知上了英国人的当。

二十一日中午,我率领五九八团徒步行军到达密特拉,此时杜聿明刚从罗卓英处回到军部。杜聿明军长马上告诉我,作战方案上边已作改变,命令马上用汽车把五九八团运往棠吉。并说,军骑兵团已经向棠吉搜索前进,戴师长即率领二个团马上从克遥克柏当赶去。

由于我师去克遥克柏当贻误了三天战机,敌五十六师团已经先于我军经毛奇、雷列姆到腊戍,对我实行大包围。二十一日午后,戴师长率领二百师两个团昼夜兼程赶往棠吉,将士疲于奔命,怨声载道。待二十四日戴师长率部赶到棠吉城郊时,方知敌已先我一日占领棠吉。

二十五拂晓,在杜聿明军长、戴安澜师长亲临步兵第一线指挥下,我师六00团沿公路向棠吉攻击前进,五九九团侧面高地包围棠吉的翻背。至下午四时,五九九团一营已经占领棠吉到雷列姆的公路,二、三营已经占领四周的高地,完全控制了棠吉城。六00团攻进城内与敌巷战。在我装甲车的火力掩护下,至黄昏时分全城为我占领。五九八团对城内残敌进行了扫荡,到深夜,棠吉城东南隘路凭险据守之敌亦被肃清。

由于占领棠吉时敌五十六师团已经雷列姆北进,于是我又不得不于次日自动放弃棠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此时已噬脐莫及。敌人看破了中国军队的弱点,以日行军百公里的速度大胆向腊戍穿插前进。二十九日腊戍失守。五月三日敌占我畹町北侧高地,先头部队已进至我境内怒江惠通桥畔。敌占腊戍后,以其一部附战车经细包窜回曼德勒。罗卓英张皇失措,杜聿明无可奈何,从此中国远征军走上了惨绝人寰的惨败境地。戴安澜率领我二百师忍辱负重,举步维艰,越过望不到头的亚热带密林,向八莫、密支那撤退。

忍痛北撤 茅邦殉国

缅甸战局在腊戍失陷后发生剧变。首先是驻缅英军统帅魏菲尔于五月二日下令总退却,日寇猖狂进逼。三日,史迪威抵温藻车站,得知腊戊失陷、畹町危急、八莫受逼之后,遂决定退入印度之英坊。四日,史迪威由卡萨抵印道,后经班卯克西行,辗转到达新德里。而作为远征军司令官的罗卓英,原来和史分手时商定他留在缅甸处理善后,组织撤退,但只时隔一天,罗也弃军入印,前往印度的英普哈尔,杜聿明闻讯后派军参谋长罗又伦前去追赶亦未追到。顿时中美英联军解体,十万中国远征军处于分散混乱、各奔前程的状态。杜聿明及军直属队新二十二师等在北撒途中雨季受阻,改道入印。我二百师因克棠吉后位于东线,前后受敌包围,形势至为艰难。

二百师放弃棠吉后北进到雷列姆。此时接到命令,东进至萨尔沮江以东,归第六军甘丽初指挥。当晚戴师长召集会议,研究东进景东或北进南伦的问题。就当时的敌我态势来说,日寇主要兵力正集中在滇缅国境线一带,北进则必须穿过敌人的重重包围,要通过三条公路和两条河流,行程要艰难些。而萨尔温江以东地区,则敌人兵力比较单薄,只需穿过一条公路和一条河流。到景东后可受到第六军的掩护,便于回国。但戴安澜认为:二百师是第五军的主力,入缅后屡立战功,不愿受甘丽初的指挥,逐决定不东渡萨尔温江,继续向北挺进。

此时缅北敌我态势变化很快。敌五十六师团以腊戍为基地,组织了一个以装甲车为前导,并用汽车百余辆组成的快速纵队,沿滇缅公路北进,如入无人之境。一部分日寇已渡过怒江,与宋希濂的三十六师激战。滇西危急,昆明震动。五月八日,日寇占领缅北重镇密支那,从而使二百师原定在八莫——密支那一线突围回国的计划不能实现。

二百师离雷列姆北进后,始终在不见天日的森林中钻来钻去,没有给养,没有水喝,路经常走错。敌机终日在上空盘旋,但很难发现我们。

南渡河是后撤时穿越的第一大河。河面宽约千米,水流湍急,难以徒涉。二百师到达渡口后,村庄里找不到人,河面无一渡船。戴师长命令部队伐木编排,一天时间全部渡河完毕。以后每通过一道河川、公路,都是白天化装成缅民,先到指定地点作好准备,夜间行动。到达指定地点后,先由侦察部队占领掩护阵地,然后部队迅速通过。经十字路口时,为怕迷失方向,由各连互派联络兵。就这样,全师顺利通过了腊戍到曼德勒的公路。

五月十八日,在通过细包到摩谷公路时,我们却没有发现敌五十六师团两个大队的兵力,早已预先埋伏在公路的两旁。待我前卫部队通过后,敌人才开始射击。戴师长仓卒指挥五九九团从左翼包围敌人。因战斗发生在夜间,又在密林中进行,敌我双方混战了三个多小时,戴师长身负重伤,五九九团团长柳树人、副团长刘杰阵亡。全师经过一夜激战,才摆脱了埋伏在此的敌人,但损兵折将,伤亡惨重,五九九、六00团只各剩下一个营的战斗力了。

战斗结束后发现戴师长下落不明。经师参谋长周之再冒生命危险多方搜索,才在路旁的草丛中发现戴师长负重伤,血流不止。经仔细检查,才知师长胸部、腹部各中一机枪弹,虽未击中脏器,但因前方医药匮乏,伤口迅速化脓。师部立即召开各团团长和直属营长会议,通报了师长负重伤的情况。戴师长自知伤势严重,当众留言如他殉职,由步兵指挥官郑庭笈将部队带回国。

五月的缅甸已进入雨季,终日大雨滂沱,官兵衣服从未干过。戴师长由担架抬着随部队后撤,由于缺乏消炎药物,甚至连棉花都没有,戴师长终因伤口内部感染,于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六日下午五时许,于缅北茅邦村五九八团驻地殉国,时年三十八岁。全师官兵无不悲恸,痛哭失声。当即由工兵营伐木制棺入殓,由五九八团抬棺前进。渡过瑞丽江后,因遗体腐烂,于二十九日将整个棺木火花化,捡出骨骸,用红绸包裹,盛于小木匣内。六月二日,全师过突围的最后一关南坎到八莫的公路,十七日到达云南腾冲。戴师长的遗骨,也随五九八团回到自己的祖国。

二百师入缅作战共历时一百三十七天,所部一万人,回国时仅剩四千余人,师团干部阵亡四人。戴安澜的不幸遭伏阵亡,又可谓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中令人痛心的一久损失。

万人拭泪 痛悼国殇

二百师的后撤队伍快到滇缅边境时,一位老华侨为戴将军痛歼日寇,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所感动,自动将为自己准备的一口楠木棺材献出,井将装遗骨的小木匣置于棺内。这充分体现了缅甸华侨对祖国抗日英雄的热爱。

戴将军的灵榇,七月十五日运抵昆明,停放在公共体育场,各界代表万余人举行公祭。灵椽上复盖着戴将军的件件血衣,国人见之无不拭泪。

七月二十七日,戴将军灵榇经安顺运抵贵阳。贵州省会各机关、团体、市民、学生夹道在郊外三桥迎灵。灵柩前悬有镶黑纱的遗像。灵车以大横幅“阵亡陆军少将二百师师长戴公安澜铭旌”为前导,沿途市民到处设供桌路祭,素烛鲜花,哀乐缭绕,焚香祭拜,哭声动地。灵车经威清门、中华北路进入市区,于平民教馆举行悼念仪式。

护灵人员中有军医王尔奎,他持有一封戴将军留给王等三人的遗书。信中说: “余此次远征缅甸,因主力距离过远,敌人行动又快,余决以一死以报国家。我等相处多年,肝胆相照。余如战死之后,妻子精神生活,已极痛苦,物质生活,更断来源,望兄等为我善筹善后。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想诸兄必不负我也。”王尔奎在丧礼中见戴夫人王荷馨与子女四人均着孝服守灵,涕泗滂沱,痛不欲生。王尔奎以戴将军负伤后详情相告。戴夫人得知将军因系前方缺少医药急救而不幸罹难,皆为国民党政府不关心前方将士伤病而气愤填庸、悲痛欲绝。戴将军的母亲当时抱病在筑,而不知将军之丧。

祭礼会场上挂有数百件挽联。戴夫人挽词为:“国难未纾家难续,我忽强肩巨责,应如何勤侍二老,教抚孤儿?天道无凭世道衰,君斯壮烈成仁,已侥幸薄取勋名,略酬素志。”

七月三十一日,灵榇运抵广西全州,由李济深主持在香山寺前举行了万人悼念安葬仪式。中共中央领导人送了挽联。

毛泽东的挽词为: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黑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的挽词为:黄埔之英 民族之雄。

朱德、彭德怀联名挽词为: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邓颖超的挽词为:气壮山河。

李济深在悼词中说:戴故师长为国殉难,其身虽死,精神永垂,堪称中国军人之模范。悼念仪式后,将戴将军灵榇厝莽全州。

戴安澜的名字入祀忠烈祠。十月六日国民党政府颁布命令,故陆军少将戴安澜追晋为陆军中将,抗战胜利后,一九四七年戴将军的遗骨自全州移回安徽芜湖市小赭山麓安葬。

新中国成立后,戴将军未被人民忘记。一九五0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一九五六年十月三日,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其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改革开放后,对戴将军的陵墓重新进行了整修,并树立了新的石碑,上书“

烈士墓”,碑后面刻有烈士生平。陵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至为壮观。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侵权必究】

0 阅读:10
纪实文学百家谈

纪实文学百家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