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因国人暴动逃出镐京求生的周厉王姬胡病死了,代行国政的西周贵族们也不好继续把持朝政了,就让他的儿子姬静继位,是为周宣王。
对于周宣王来说,如今这个周天子的位置,有点不好坐。为啥?自然是一帮诸侯国们越来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他这个周天子是一点权力都没有。
对于毫无存在感的东周天子而言,西周天子在人印象里都是大权在握的形象。而西周天子之所以如此,就是靠西周的立国之本分封制。
所谓分封制,就是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国,然后诸侯国按时朝贡,对于不听天子号令的诸侯国可以随时可以征讨,但朝贡只是显示天子威严,真正活下去的还得靠王畿之地。
王畿是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土地,但这里又得分两种,其中一种叫“采邑”,用来发放大臣们工资的。毕竟一些贵族需要在镐京任职的,需要生活,所以,专门划分一块土地用来给大臣们发工资,当然,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周天子的,只是收益属于卿大夫们。而周天子直接获得财物的,就是王畿之内、采邑之外的土地了。
西周疆域图
对于当时刚刚剪商后的周天子和诸侯国来说,分封制本质上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制度,即周天子需要诸侯国帮助稳固自己的统治,而诸侯国又需要周天子的威严在当地站稳脚跟。所以,分封制在初期,很好地稳固了西周的统治。
但问题是,随着统治的延长,新的王室贵族需要分封,分封就需要新的土地,只能从王畿之地割取,而诸侯国也在不断征伐中掌握更多的土地,在实力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开始和周王室离心离德。而为了压制这帮蠢蠢欲动的诸侯国,周天子只能继续拉拢其他诸侯国压制,只是拉拢需要继续分封土地了,如此一来,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么一来,周天子只能不断对外征伐,一来靠战争掠夺财物,二来就是压制不听话的诸侯国,重振周天子威严。
而周天子的底气就是成周八师和宗周六师这两支大军。
成周八师始建于“三监之乱”时期,人数有两万四千人,宗周六师则是西周立国建立的大军主要由周人构成,约有一万八千余人,这四万多的大军就是周天子的底气。
只是打仗不能每次都赢,且掠夺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
西周内外交困始于周昭王时期。
周昭王
周昭王是西周第四位君主,连年征战,以至于王师们都已经疲惫不堪。
周昭王十九年(前982年),周昭王带领宗周六师征讨荆楚,但在班师途中,汉水暴涨,六师连同周昭王一同葬于汉水里。
天子驾崩,大军全军覆没,周王室一下子损失了大量精锐,南方蛮族们乐开了怀,纷纷反叛,兵锋一度剑指成周。此后楚国崛起,淮夷叛乱,向来主动进攻的周王室只能被迫进行防御,所以,到了周厉王时期,蛮夷屡屡犯边,这让周王室还怎么号令诸侯?所以,想要努力振兴周王室的周厉王开始频繁出征,打算靠武力威服四方。
虽说频繁出征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问题是出征和养军的钱从哪里来?出征需要钱,犒劳一起出征的诸侯也要钱,而王畿却越来越小。更要命是,王畿之内的诸侯贵族们似乎也蠢蠢欲动起来。这帮贵族诸侯世代在王畿之内任职,自然而然形成一股势力与周王室争权,比如一个叫武公的人,就很受周厉王忌惮。
西周后期,鄂侯居然联合南淮夷和东夷一起反叛了。
鄂国可是西周南方的重要诸侯国,用来防范南方蛮夷的,他这一反叛,南方防线彻底撕开了。周厉王大怒,当即带着东八师、西六师出征,可惜叛军来势汹汹,东八师、西六师根本抵挡不住。危急时刻,武公直接派出私军出征,一战拿下鄂侯。
周厉王
虽说叛乱平定,但周厉王心里可是担忧不已,毕竟周王室和贵族矛盾如此激烈了,万一这些在王畿的贵族们搞点事,自己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为此,周厉王打算改革。
当然,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的钱粮,有了钱就可以供养兵马,这样才能继续维系周天子的威严。但王畿就这么大,每年财物就这么多,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钱呢?
这时候,一位叫荣夷公的人提议,将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这可要了贵族和诸侯们的命,于是集体反对,最终,不满周厉王的贵族诸侯煽动国人暴动,将周厉王赶出了国都。而随着他的出逃,意图复兴周王室的改革也宣告失败,也意味着贵族势力已经彻底压过王权。此后,朝政都交给周定公和召穆公,由他们代行天子之职,而周宣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继位的。
史书记载,周宣王继位初年,南征北战,周王室似乎活了过来,一度有“宣王中兴”之称。
但很显然,没有根基的周宣王哪有本钱南征北战?大权都还在周定公和召穆公手上,毕竟周厉王时期的各种困局,周宣王一个都没解决得了,而且没有周天子,周定公和召穆公都能维持朝堂的正常运转,可见有没有周宣王都一样。可以说,初期的中兴,都是周定公和召穆公主持下的回光返照罢了。
只是老一辈的贵族终会老去,周宣王始终要亲政的。
周宣王
亲政之后,周宣王迫不及待地寻求变革,比如安排低级官员代替自己巡视四方,甚至担任重要的职位,比如跳过鲁国嫡长子括而强立少子戏为储君,即“立戏为储”,相当于破坏嫡长子继承制,是对西周以来的宗法制践踏。又比如取消“籍田制”,盘查人口,以人口数量征收军赋、田赋和兵役,相当于改革税收。
可以说,这些变革,刀刀暴击诸侯贵族的心脏,为何这么说呢?
任用低级官员相当于撇开贵族政治,扶持自己的班底,践踏宗法制,宗法制早就被贵族们破坏完了,诸侯背后捅刀不是一天两天的了,与其维持这个宗法制,不如施恩少子们,以换取他们的支持。而王畿土地越来越少,收入入不敷出,再不变革制度,周王室注定灭亡。所以,改革是必须的,也必然遭到贵族们的反对,毕竟这帮诸侯贵族,怎么愿意看到周王室通过变革而强大呢?只有衰弱的周王室才是好的周王室。如此一来,没有支持,周宣王的改革注定是失败的,积重难返下,所有人都看着周王室一步一步陷入深渊,哪怕一根稻草都不肯给他。
更要命的是,一直威胁领土的犬戎却愈发强大,且挨着国都镐京附近,稍不注意就会攻陷镐京,为此周宣王除了征讨诸侯之外,余下的精力还要征讨犬戎,只是长期的征讨拖垮了周王室的兵力。
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周宣王带着成周八师和犬戎在千亩打了一仗,连年征讨下,八师战斗力下降得厉害,这一次,更是在千亩全军覆没。这下子,周王室彻底没了足够的军事底蕴来镇压天下诸侯了,也让旁边的申国更加骄横。
申国是姜姓戎族,和鄂国一样,都是周人的盟友,和周人一起推翻了商朝,因这层关系,周王室和申国世代通婚,不少申国国君的女儿都成了周王室的王后。
西周分封示意图
既然申国是戎族,自然被周王室分封在西北,一来保卫镐京,二来利用申国收服其他戎族,甚至缓和和戎族的关系,能在戎族的威胁下存在这么久,申国的实力可见一斑。
为了拉拢申国抵挡犬戎,周宣王再次和申国联姻,让太子宫涅娶了当代申侯的女儿,这个宫涅就是日后的周幽王。
申侯仗着和犬戎的关系以及周天子老丈人的身份对周幽王颐指气使,本就威严不足的周王室现在更是威名扫地,周幽王知道,只要申后的儿子宜臼继位,申侯必然仗着外戚身份获取更高的政治地位,周王室将永无出头之日。
当务之急,自然是废了宜臼的太子之位。不久,周幽王就借口废了申后的王后之位,申后连同姬宜臼一起狼狈的回到了申国。此举自然惹得申侯不满,刚想准备去理论一番的时候,王畿又传来一个炸裂的消息,新任王妃褒姒的儿子伯盘被立为太子。对于申侯来说,废了宜臼太子之位,相当于断绝申国的外戚地位,相当于彻底和申国撕破脸。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申侯和戎族、鄫国结成了同盟,戎族始终威胁周王室的存在,而鄫国来头却不小,第一任国君是夏朝少康的小儿子曲烈,鄫国历经夏商周三朝,是老牌诸侯国,虽然实力不那么强,但地位在那。
周幽王
得知申侯和戎族、鄫国结盟后,周幽王和诸侯们在嵩山会盟,相当于和西周东部的诸侯们结盟以对抗申侯同盟。
至此,西周内战一触即发。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借西周境内旱灾,指责周幽王践踏礼法,废申后和宜臼才导致这场灾难,而周幽王也不甘示弱,带兵反击。
根据《竹书纪年》和清华简记载,周幽王是先下手为强,打算直接除掉申侯,解决这个对周王室目前威胁最大的诸侯贵族。但周幽王忘了,申侯能够在西北立足这么久,实力是相当强劲的,周幽王进攻失败,申侯抓住机会,联合宜臼里应外合,直接反攻入王畿。
这下子,周幽王彻底震惊了,而且双方已经撕破脸了,打不过还不能逃么?可惜周幽王不善于逃跑,在骊山脚下被追兵杀死,同时被杀的还有褒姒、伯服、郑桓公等一干大臣。
周天子居然被杀了,天下诸侯震动,而申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拥立外孙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而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不满申侯掌控周王室,在残余势力的支持下也继位了,是为周携王。天下一下子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周平王
说实话,宜臼已经被废了,而且弑君弑父,没有资格继承王位,反倒是余臣地位较为合法,自然也继承了西周最后的一点家底,而周平王啥也没有,只能在诸侯护送下前往东迁洛邑。
而在二王并立下,各个诸侯国纷纷站队,其中鲁国、许国、郑国、晋国、卫国、秦人支持周平王,褒国还有东虢国等国支持周携王。
可以看出,支持周平王的诸侯国还是很多的,而之所以支持被废过的周平王,就是让礼崩乐坏的更加彻底,这么一来,这帮诸侯国才能做大。所以,被视为正统的周携王必须死。
周平王二十一年(前750年),晋文侯袭杀周携王,伴随着周携王的驾崩,西周算是彻底灭亡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至于周王室?天子彻底沦为吉祥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