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古本《康平伤寒论》重版说明暨来龙去脉

金东文化 2024-04-16 09:16:50

【医经钩考】古本《康平伤寒论》重版说明暨来龙去脉

作者:陈摇鲲

多年来我一直追求《伤寒论》原著,曾见过所谓古本、秘本、家传抄本等,查其内容,均不过是在宋本中摘抄、类集或增改些字句而已,不足以说明是仲景原著。推其原因,可能是在版本繁杂、尚未确定宋本为正宗时写的,故以宋本为古本,这是很自然的。

一九七二年,我着手评注《伤寒论》时,幸得友人借与我一本《康平伤寒论》,据云为稀有之本,希珍重勿失。得书之后,发现此书确系原著,虽附有王叔和的批注,但与原文界限分明,不失原著面目。遂以此为脚本来编写我的新作,关于条文字、句无不详加审批,十余年来在编写过程中,解决了历来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惜乎此书太少,不能为广大学者所认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鉴于此,并得到叶橘泉老人让与版权,拟将重版,为研究仲景学术提供方便,籍此机会,愿将个人所见(关于《康平伤寒论》的来龙去脉),介绍于读者,以资考证。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长沙太守南阳人张仲景所著。他鉴于当时的战乱,人民困于贫病,仅有的针灸医术,操诸巫祝之手,很少用汤药治病,奋起而写《伤寒卒病论》。由于是书记载朴实,效果显著,得以广泛传抄,虽经三国、魏晋之乱,尚能觅得残本。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残本,加以编次批注,是书复盛行于世。随着西晋东迁,得江南诸医的保存,虽有五胡、六朝之乱,尚能保存遗孑,故隋文帝统一南北,尚搜集有《伤寒卒病论》十余卷,载诸《隋书·经籍志》。

《伤寒论》随着盛唐文化发展而发展,于是传抄更为广泛,孙思邈《千金翼方》中,还搜载了伤寒方多起。因国际交往,盛唐文化远传到东南亚各国,惟其传播更广,虽经残唐五代之乱,而卷子式唐抄本《伤寒论》尚不绝于世。

北宋高继冲得唐本以进献朝廷,宋英宗召令儒臣高保衡等校理,嗣因宋代的印刷术发达,而唐抄本从此绝迹,所流行者,乃校理后世所谓《宋本伤寒论》。值得注意的是《伤寒论》的乱端,从此开始。

北宋南渡,政治腐败,金人兴起,而辖区反比南宋安定,于是有金人成无己得宋本而注之,后世称为《成本伤寒论》。

元灭金、宋,异族统治,因不重文化,百余年间,未闻《伤寒论》有重版,亦无注述。

明、清之世,文化发达,注《伤寒论》者颇多,各抒己见,版本浩繁,实增紊乱,群以为成本早虽早,但因传抄篡改,不足为法,结果选定明万历时,虞门人赵开美翻印之《伤寒论》尚不失为宋本之旧,后世称为开美本,从此国内学者,莫不宗之,可是由明至今,注《伤寒论》不下千余,仍是议论纷繁,不得定论。至今还不解其谜。

《伤寒论》版本之争,转而为唐本、宋本之辩。先从唐本说起,《康平伤寒论》是叶橘泉老人得诸于日本人大塚氏所赠,据云彼国尚有所谓《和气氏古本伤寒论》,其书名异而实同。康平为日本天皇年号,和气氏为私人名字,足以说明书名不代表作者。又云康平与和气氏本,同为唐卷子式抄本,这又说明其为唐时流传到日本的,因而能保存叔和编次之旧,更可以从叔和编本追溯到仲景的本来面目。

唐本与宋本有何区别?试以两书对照,宋本的条文编次与文字内容,与唐本无二,所不同者,唐本的原文与叔和批注,各别分明,可一目了然。而宋本则将叔和批注杂揉贯穿于正文之中,鱼目混珠,只此一点,就铸成千年大错,弄的文理不顺,学理矛盾,为后人制造麻烦不小,它以什么钦命儒臣,骗取后人的信任,其实他们是毫无所知的医盲,孟子曰:“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兹略举数例,以实宋本之误。如《太阳篇》第94条,正文说:“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而宋本却将叔和批注“但阳脉微者,汗之而解,阴脉微者,下之而解”,续入正文。试想既已脉阴阳俱停,还有什么脉象可辨?又如《太阴篇》提纲中提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而宋本却将叔和凡吐利条文都披上“霍乱”二字,混入正文之中,这样“太阴病”岂不成了“霍乱病”?又如《厥阴篇》提纲中指出“饥而不能食,食则吐”,而宋本却将叔和批的“吐蚘”二字续在“吐”字之下,无怪柯韵伯误将蚘厥认为是厥阴病的主症。此等条文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无真不辨伪,只需辨别真伪,去伪存真,《伤寒论》难解之谜,一切争端,皆可迎刃而解。

《康平伤寒论》的重版,使大家都来研究,可以解除千百年来的迷雾,为学者扫清道路,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加大热能,为祖国四化建设,添砖添瓦,为振兴中医,加快步伐,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四川资中 陈摇鲲 于成都中医学院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三日

0 阅读:6

金东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