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ì—退
退【tuì】,甲骨文字形下面的“夊”,是一只反过来向下的脚,是表示要离开那个地方。但上面的部分究竟是太阳,表示日昃而退?还是像帝王的宝座?不得而知。金文和篆文1的字形写成由彳和日、夊组成的会意字,篆文2的字形写成由辵和日、夊组成的会意字。
01说 文 解 字
《说文解字》中收入的是篆文1的字形,而篆文2的字形说是古文中的“退”。
《說文解字·彳部》
:卻也。一曰行遲也。从彳从日从夊。退,古文从辵。
段玉裁注:彳,行也。行而日日遲曳,是退也。夊,行遲曳夊夊也。……古文从辵,今字多用古文,不用小篆。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面见帝王完毕后,都是要退着走出门外,而绝不能掉转身背朝帝王而去。
02文献选读
《詩經·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退食”,汉代的郑玄说是退减食量,而宋代的朱熹说是退朝后在自己家里就食。但都有节俭和廉洁的意思。
“委蛇”,汉代的郑玄说是从容自得的样子。但《庄子》中的“虚而委蛇”,却是勉强敷衍、应付的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淮南子·道應訓》: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功业成就之后,就自己隐退山林,不再作官。
《周易·乾卦·文言傳》:「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
《乾卦》中的“亢龙有悔”,意思是初秋时的龙星已过南中天,渐渐向西退去了。人也要懂得有进有退的道理。
《禮記·少儀》:請見不請退。
......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問日之蚤莫,雖請退可也。年幼位卑者可以请求进见尊长,但见面后不能请求退下,要等尊长发话。
但如果见尊长打哈欠、伸懒腰……问天色早晚,说明尊长已经疲倦,此时可以请求退下离去。
《禮記·表記》:事君難進而易退,則位有序;易進而難退則亂也。在官场上,如果晋升、提拔很困难,而罢黜、降级却很容易,那么就很容易能够辨别贤者与愚者,而做到官阶有序。如果是反过来,晋升、提拔很容易,而罢黜、降级很困难,那么就难以区别贤者与愚者。
《禮記·儒行》: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价值观相同就进而深交,不同就退而疏远。儒者的交友就是这样的。
03成 语 典 故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后逃出晋国、流亡国外。
十几年后,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以国君之礼接待他。有一天,两人在闲谈中,楚王忽然问重耳:“如果有一日你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该怎么酬谢我呢?”重耳略一思索:“大王不缺什么奇珍异宝。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不幸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第二年,重耳真的回到晋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五年后,晋国为了援救宋国,出兵与楚国的军队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主动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趁机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城濮之战”的结果,是晋国大胜,由此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何以報我?
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
进退触籓
籓,即篱笆。就如公羊(羝)的长角被篱笆钩住,进退两难。
“《周易·大壯》: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
退思补过
退朝之后,反思自己的言行有没有过失。
“《春秋左傳·宣公十二年》: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
苏州同里的世界遗产“退思园”,即以此为名。
不进则退
人生就如逆水行舟,不向前进就要往后退。
“《鄧析子·無厚》:不進則退,不喜則憂,不得則亡。此世人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