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自知功高震主,主动告老还乡,秦始皇:朕不杀你,你留下便是

蔡妹子 2024-11-15 15:48:44

标题:将军自知功高震主,主动告老还乡,秦始皇:朕不杀你,你留下便是

引言:

世人皆知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却不知他在秦国军中有个奇特的外号——"讨田大将军"。为何堂堂一代名将,会落得如此称号?更令人不解的是,当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将军主动请求告老还乡时,秦始皇却说出了一句令后世震惊的话:"朕不杀你,你留下便是。"这究竟是一场君臣之间的博弈,还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公案?王翦为何屡次向秦始皇讨要田地?他真的是为了给子孙后代谋福利吗?

一、王翦的战功显赫

世人皆知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却不知他年轻时曾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将。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军围攻赵国首都邯郸之时,王翦还只是一个统领千人的中级军官。那一年,赵国派出名将李牧坐镇邯郸,秦军久攻不下,军中将士士气低落。

就在这关键时刻,王翦向主帅进言:"赵军倚仗李牧为主将,我军若能离间君臣,胜算可增三分。"这番话引起了主帅的注意。一日,秦军突然撤退,假装退兵。赵军将士正欲追击,李牧断然阻止:"秦军突然撤退,必有诈计。"不料赵王却误信了秦军散布的流言,认为李牧有异心,将其撤职下狱。

赵国更换主将后,王翦抓住战机,率领三千精锐突袭邯郸城北门。那一夜,邯郸城内烽火四起,混乱不堪。王翦趁势分兵包抄,一举攻破赵国都城。这一战,不仅奠定了秦灭赵的基础,更让王翦崭露头角。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任命王翦为上将军,率军横扫三晋。在平定晋地的战役中,王翦创造性地采用了"分进合击"的战术。他将大军分为三路:自己率主力正面进攻,派遣两位副将分别从侧翼包抄。此战术使得晋军腹背受敌,最终全线溃败。

世人都说王翦打仗稳扎稳打,却不知他也有出其不意的一面。攻打燕国时,燕王喜派重兵布防蓟城。王翦却故意示弱,假装率军向西撤退。待燕军主力跟随追击时,一支奇兵突然从东面杀出,直取燕国都城。这一仗,王翦只用了三天就攻下了固若金汤的蓟城。

但王翦最令人称奇的,还是灭楚之战。当时楚国兵强马壮,秦军将领李信请命率二十万大军征楚。王翦却坚持说:"楚国地域广大,兵力雄厚,非六十万大军不可破之。"秦王起初不以为然,派李信领兵先行。果然,李信兵败,二十万大军折损殆尽。

这时,王翦临危受命,提出了"十面埋伏"的作战方略。他将六十万大军分为十个军团,在楚国周边形成包围之势。楚军每次出击,都会陷入秦军的重重包围。一年后,楚国主力尽墨,名将项燕战死,楚王负刍被俘,偌大的楚国就此覆灭。

这场灭楚之战,不仅展现了王翦非凡的军事才能,更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最后的基石。当时的秦国将士都说:"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将才辈出,但能以六十万之众,一战而定楚国者,唯王翦也。"

二、"讨田大将军"的由来

灭楚之战后,王翦在秦国朝堂上的声望达到了顶峰。然而就在这时,朝中开始流传一个奇特的称号——"讨田大将军"。这个称号源于王翦在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征楚国之前的一系列举动。

据《史记》记载,在出征前的半年时间里,王翦五次向秦王请求赏赐田地。第一次,他请求在频阳县封地千亩;第二次,又在商於县讨要良田;第三次,又向秦王请求河南地区的农地;第四次,索要了安邑附近的良田;第五次,又讨要了函谷关外的农庄。

这种频繁讨要田地的行为,在当时的秦国朝廷引起了不小的议论。有大臣私下议论:"王将军征战沙场,建功立业,不谈军功,却整日讨要田地,此非将军本色。"甚至连王翦军中的亲信都看不下去,一次在军帐内直言相谏:"将军为国征战,威名赫赫,何需如此贪恋田产?"

面对亲信的质疑,王翦道出了一番令人深思的话:"大王将全国兵力交予我手,岂能没有顾虑?我若只顾功名,反会招致猜忌。讨要田地,正可消除大王疑虑。"这番话说得亲信哑口无言。

事实上,王翦讨要的田地也并非寻常农田。频阳县的千亩良田位于秦国腹地,远离边境,种植着大量粮食作物。商於县的农地则靠近水源,灌溉便利。河南地区的农田更是当时有名的鱼米之乡。这些田地的地理位置分散,且都远离军事要地,若要作为军事据点显然不够理想。

更值得注意的是,王翦请求田地的时机都很特别。第一次是在接到征楚诏令的当天,第二次是在整军备战期间,第三次是在粮草调配时,第四次是在大军集结前夕,第五次则是在临行前夜。每一次请求都恰好与军事部署的关键时刻重合。

当时的秦国朝中,也有人对王翦的行为做出了不同解读。有人说他是在为子孙后代积累家产,也有人说他是在借此表明自己只对田产感兴趣。但最令人称奇的是,每次王翦请求田地,秦王都爽快应允,丝毫不显吝啬。

随着时间推移,"讨田大将军"这个称号在军中悄然流传。将士们私下谈论,说王翦征战沙场时雷厉风行,但一到朝堂上请赏就变得"市侩"起来。然而,这些议论声从未传入秦王耳中。因为在当时的秦军将领中,也只有王翦敢如此频繁地向秦王讨要赏赐。

后来的史书记载,当王翦率军凯旋归来时,这些田产都交由其子王贲打理。而王翦本人却很少过问这些田地的收成。这更加印证了"讨田大将军"这个称号背后,实则暗藏玄机。

三、一代名将的请辞之谜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加紧推进中央集权。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功勋卓著的王翦却突然上书请求告老还乡。这一请求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朝中大臣都感到诧异。

据《史记》记载,这是在秦统一天下后的第二年。那一天,王翦身着常服,手持奏章,在朝会上提出了告老还乡的请求。他在奏章中写道:"臣年已七旬,精力不济,恐难胜任朝廷重任,望陛下准许臣归乡养老。"

这份奏章呈上后,朝堂上一片寂静。当时的情形颇为特别:王翦并未像其他大臣请辞时那样详述功绩,也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功劳,仅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求致仕。更令人意外的是,他选择的时机恰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重新分派军权的关键时期。

就在王翦请辞的前一个月,秦始皇刚刚下令重新调整军制。原本分散在各地的军队开始收归中央,地方守将的兵权被逐步削减。一些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也被调离原驻地,改任文职。

在此背景下,王翦的请辞显得格外醒目。当时朝中不少大臣都知道,王翦虽然年过七旬,但身体尚算硬朗。就在请辞前的半月,他还亲自带兵巡视了函谷关的防务,走访了多个军事要地。

秦始皇对这份请辞的反应更是耐人寻味。他没有立即答复,而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朕不杀你,你留下便是。"这句话既像是挽留,又似乎暗含警告。随后,秦始皇又补充道:"将军既已年迈,可留在咸阳城中养老,不必远归故里。"

这一君臣对话被史官详细记载,成为了解读秦初政局的重要史料。值得注意的是,在王翦请辞后的三个月里,秦始皇连续颁布了several道与军制改革相关的诏令。其中包括裁撤部分边境驻军,调整将领任命制度,以及重新划分军区等重大举措。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王翦请辞后不久,其子王贲就被调任为中尉,负责京师治安。这一任命看似是升迁,实则将王氏父子牢牢置于朝廷监控之下。当时的咸阳城内,中尉虽位居要职,但一举一动都在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之内。

此后,王翦虽然留在咸阳,但很少过问军事。他的日常活动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再像从前那样频繁出入军营,而是经常在自己的宅邸中接待各地来访的故旧。这些来访者中,既有昔日的战友,也有各地的商贾,但鲜少有在任的军政要员。

有一次,一位旧部下拜访王翦,问起当年请辞的缘由。王翦只是笑着说:"老夫种田多年,也该收获的时候了。"这句看似随意的回答,与他当年频频讨要田地的行为,形成了微妙的呼应。

四、秦始皇的忌惮与防范

秦始皇对王翦的态度,堪称秦国君臣关系的一个缩影。从表面看,秦始皇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将军似乎颇为优待,不仅准许其居住在咸阳城内,还时常赐予各种奖赏。但细究之下,这些"优待"背后却暗藏着重重防范。

秦始皇为王翦在咸阳城内安排的住所,位于皇城东北方向。这个位置看似尊贵,实则处于军政要地的包围之中。东面是御史大夫府,西面是丞相府,南面是将军府,北面则是禁军大营。王翦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严密监视之下。

更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对王翦的赏赐也颇具深意。每次赐予金银财宝,都会派专人送到府上,而不是在朝堂上公开颁赐。这些差使的人员也经过精心挑选,往往是御史中丞的亲信。他们不仅负责传递赏赐,还要详细记录王翦府上的一切动态。

在军制改革中,秦始皇的防范措施更为明显。他将原本由王氏父子统领的军队分散到各地,改由新任命的将领统帅。这些新任将领大多出身寒门,与王氏家族没有任何渊源。同时,秦始皇还在军中设立了专门的监察官,负责监督将领的一举一动。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途中,特意绕道去看望居住在咸阳的王翦。这次探访看似是对老臣的关怀,实则暗含试探。秦始皇到访时,王翦正在自己的园中劳作。面对突如其来的君王,王翦只是简单行礼,继续侍弄花草,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恭敬之意。

这一幕被随行的史官详细记载。当天晚上,秦始皇就下令加强了对王翦府邸的监视。第二天,又有一批新的侍卫被派到王翦府外值守,名为保护,实为监控。

在王翦居住咸阳期间,秦始皇还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措施:凡是要拜访王翦的人,必须事先向御史府报备。这个规定表面上是为了避免打扰老臣安养,实则是为了掌握王翦的社交圈子。那些经常出入王府的人,都被秘密记录在案。

秦始皇对王翦的防范,甚至延伸到了其家族成员。王翦的儿子王贲虽然被任命为中尉,但实权有限。他手下的兵马不仅人数受限,而且主要由秦始皇亲信的子弟担任要职。王贲每次调动军队,都要事先报告丞相,经过批准才能执行。

这种种措施,都显示出秦始皇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将军既倚重又提防。在秦朝建立的第一个十年里,王翦始终处于一种特殊的监管之下。他虽然身居咸阳,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实际上已经被牢牢地控制在秦始皇的视线之内。

五、王翦的晚年生活

在秦始皇严密的监控下,王翦的晚年生活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状态。表面上,他过着悠闲的退休生活,但实际上每一个举动都充满了深意。

据史料记载,王翦在咸阳城的住所占地颇广,内有园林数亩。每天清晨,他都会在园中习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然而与往常不同的是,他选择的习武场地总是在园中最显眼的位置,仿佛是刻意让人看到自己还在保持着军人的作风。

在园中劳作成为了王翦晚年最主要的活动。他亲自设计了园中的布局,将其分为几个区域:东边种植果树,西边种植蔬菜,中间则辟出一片空地用于习武。这种布局恰好与军营的规划相仿,但却又显得与军事毫无关联。

王翦待客的方式也很有特点。每当有人来访,他总是在园中接待。无论来者身份如何,都要陪他在园中走上一圈。期间,他会详细介绍自己种植的花草,却极少谈及往日战事。即便有人询问军事话题,他也总是转移话题,说起自己的园艺心得。

在与官员交往时,王翦表现得格外谨慎。每当朝中大臣来访,他都会事先准备一些自己种植的蔬果作为见面礼。这些礼物虽然普通,却显示出他刻意与朝政保持距离的态度。有一次,一位新任的将军来访,热切地请教用兵之道,王翦只是说:"老夫现在只知道如何种菜,行军布阵的事情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王翦的日常起居也很有规律。每天申时,他都会在园中的凉亭小憩,这个时辰恰好是皇城换岗的时候。他选择的凉亭位置,正好可以看到皇城的守军调动。但他从不对此表现出任何关注,只是静静地品茶休息。

在处理家务时,王翦显得极为低调。他将大部分产业都交给儿子王贲打理,自己只保留了园中的一亩三分地。每逢收获季节,他都会将园中的收成分送给邻里,但从不送给朝中官员。这种刻意与朝廷保持距离的做法,与他当年频频讨要田地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临终前的几个月,王翦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但依然保持着在园中劳作的习惯。即便在腿脚不便的情况下,他仍坚持每天查看园中的植物。有一次,一位故交来访,见他蹒跚着给菜地浇水,便上前搀扶。王翦摆摆手说:"种地就要亲力亲为,否则就算有好田也是枉然。"

公元前217年,王翦在自己的园中离世。按照他的遗愿,丧事从简,只在园中设灵,不举行大规模的送葬仪式。他生前种植的那些花草树木,成为了最后的陪葬品。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最终以一个普通园丁的身份告别人世。

0 阅读:0

蔡妹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