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机要秘书谢静宜的晚年生活

逗逗娱 2025-03-10 09:54:07
前言

谢静宜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亲身经历许多事情。到了晚年,她低调平静地生活着,一直住在分配的老旧单元房里。

并且,谢静宜到了晚年特别反感那些应酬。要是收到没必要的应酬邀请,谢静宜每次都会很委婉地拒绝,平时也不怎么接受采访。但是,她出了一本书叫《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琐忆》,在书里透露了好多和毛主席有关的往事。

毛主席身边的机要员

谢静宜籍贯为河南,朝鲜战争爆发的那一年,她才刚考上高中。

正好就在这个当口,军区有部队在招机要人员。谢静宜心想这可是个好机会,就去报了名,然后顺顺利利被录取了。

按照流程,参了军之后得先到军委学校去学习。毕业之后,她就顺顺利利地进了中南海。在这一段人生里,她各方面都还挺顺利的。

直到1953年,谢静宜才在中南海组织的一场晚会上见到了周总理。当时她跟总理握手的时候,总理就注意到她了,总理说道:“机要局的同志我大多都认识,你是新来的吧?”

谢静宜赶忙说道:“我可不是新来的,我都来大半年了。只有成了老同志,才准到这儿来的。”

周总理明显很少听到这种回答,他笑着讲:“你这小鬼可真勇敢。”

后来有一次晚会上,她再次见到了毛主席。当时,毛主席很亲切地问她名字的三个字怎么写,这就是他们的初次会面。

1959年的时候,谢静宜就正式调到毛主席身边去做机要秘书。她那大大咧咧的性子,这才让毛主席对她印象特别深刻。

她讲:“我小的时候都不晓得八路军,一直到上小学的时候,听老师教了一首国军的歌,才知道有八路军。”

毛主席对这事儿特别感兴趣,还叫谢静宜把这首歌再唱一遍。谢静宜唱完之后,毛主席开怀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后来,她又接着讲:“1948年家乡解放的时候,我才晓得八路军原来有这么多人,而且他们人都特别好。”

谢静宜的回忆录里写了好多跟毛主席有关的事儿,看她写的这些内容,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毛主席。

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时候,毛主席那可忙得不行,几乎天天都得看文件、读书,还得思考各种问题。

有一回,谢静宜把报刊、书籍啥的送到值班室。到那儿一看,卫士长李银桥正在那儿来回踱步,封耀松他们也都皱着眉头。就连负责做饭的韩师傅都不在食堂待了,跑到值班室来,和大家一块儿愁眉苦脸的。

谢静宜还没弄明白是咋回事,李银桥就自顾自地说:“这哪行?都快一天一夜了,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下午还咋见客人?”

谢静宜被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立马就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也着急起来,忙说:“我去劝劝。”

李银桥瞅着也没别的法子了,只得说道:“行吧,小谢,你去劝劝看。”

走进毛主席的屋子之后,刚开始谢静宜不管说啥毛主席都不抬头,毛主席还是在那儿认真地看自己手里的文件。没办法了,谢静宜只好自己嘟囔着:“一天就吃一顿饭哪能行?我一天吃四顿还觉得饿。”

就这么一句话,可算是把毛主席的兴趣给勾起来了。毛主席就问了:“你一天吃四顿饭还觉得饿?这是咋回事?你给我说说,是哪四顿饭。”

谢静宜一边掰着手指头,一边数着说道:“早饭、午饭、晚饭,还有夜里的一顿面条。”

毛主席笑着说:“你还是个小娃娃,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得多吃些东西。我这把年纪了,少吃一顿也不碍事的。”

谢静宜赶忙抓住机会说道:“您晓得不,您不吃饭也不睡觉,这可把大家急坏了。小封、小田他们都急得不行,在那儿直打转,就连韩师傅都坐不住了,跑到值班室去了。”

毛主席这时候才发觉“问题挺严重的”,于是也点了点头,爽利地回应说:“行,那吃饭去!”

毛主席对身边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特别关心照顾。谢静宜在中南海上班时,家里情况比较困难,毛主席也清楚这点。

1962年春,毛主席来到武汉,专门把谢静宜叫到跟前说:“小谢,过不了几天就要回北京。你先去看看父母吧,之后再回来,或者到郑州等我们的车,一块儿回北京。另外,交给你个任务,去瞅瞅家乡人民的生活有没有改善。”

谢静宜正打算收拾东西,护士长吴旭君就过来了。吴旭君带来了路上吃的干粮,是从食堂买的黑面馒头,在那个困难的时候,这种馒头可稀罕着。

她对谢静宜讲:“主席担心你在路上买不到吃的东西,这儿还有200元钱,这也是主席让你带回去的。”

谢静宜特别感动,但她执意不收这笔钱,吴旭君多次劝说道:“你要是不收,主席会生气的。”

就这么着,谢静宜才把这笔钱拿到手了,她对毛主席一直都饱含着感情。

毛主席的心也是非常细腻的。

最开始的时候,毛主席老是抽“小熊猫”牌的香烟。谢静宜一瞅见毛主席的一盒烟抽完了,马上就把印着小熊猫图案的纸盒给收起来。毛主席也察觉到她这个举动了。每次看到烟盒里就剩两三根烟的时候,毛主席就会把烟拿出来放进口袋里,然后把烟盒递给谢静宜。

每次从毛主席手里接过烟盒,谢静宜都高兴得不得了。

1959年到1976年期间,谢静宜就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也有过盲从的时候。

自1966年起,好多人都开始制作毛主席像章了。再往后,毛主席像章的样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材质也变得越来越棒,工艺更是越来越精细。

这阵风很快就吹到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那儿了,谢静宜自己也收集了好多像章,都夹在她的泡沫塑料本子里。

不过,大家好像都知道毛主席不待见这种事,谁也没拿给毛主席瞧过。

有一回,谢静宜刚把笔记本打开,毛主席像是对她记的东西挺好奇的,还探过头瞅了瞅,没承想一下子就瞧见了那枚像章。

当时,毛主席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谢静宜后来回忆的时候说:“我可从没见过毛主席有那样的脸色。”

之后,毛主席伸出手来说:“拿给我吧。”

当时的谢静宜还没意识到这事有多严重,她就从感情方面回答说:“我不能给你,你要是给扔了可就糟了,这可是我攒了老长时间才攒到的。”

毛主席听完后,无奈地苦笑了一下,紧接着问道:“那你身旁还有其他人吗?”

谢静宜回应说:“他们都有,还有人比我拥有的还多。”

这时候,毛主席的神情又变得凝重了,他说道:“真怪,大家对这个东西就跟集邮似的那么有兴趣,这得是多大的浪费。”

谢静宜一下子领会到毛主席的用心良苦,赶忙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大总管”汪东兴,这时候像章热才渐渐冷却下来。

离开之后

1966年之后,谢静宜干的有些事也让毛主席不乐意了。除了之前像章那事儿,她的一些说法也让毛主席觉得不舒服。

就像1967年的时候,谢静宜跟毛主席说了别人的话:“毛主席的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顶峰,在中国,几百、几千年才出了毛主席这么一个伟大的领袖。”

毛主席听了之后马上就沉思起来,接着说道:“啥时候我讲的话就成了最高指示?中央的指示才是最高指示,难道就我一个人说的话能算最高指示?”

直到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以后,谢静宜党内外的职务都被撤销了。她因为认罪和坦白的态度比较好,最后没有被起诉。

谢静宜这才走出了中南海,慢慢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打这之后,谢静宜就一直住在北京土城路塔院的一处老房子里,在那地儿,她的日子过得安安静静的。

我爱人苏廷勋和她是青梅竹马,他们一起走过了32年的时光。1991年的时候,苏廷勋就去世了,这对谢静宜的打击可太大了。她还常常拿着丈夫的相框,哭着说道:“老苏,你在下面可得照顾好毛主席。”

每年9月9日是苏廷勋的生日。一到这个日子,谢静宜就会到香山脚下给丈夫扫墓,从1991年开始,这十几年来一直都这样,她还写过一首《江城子》来悼念自己去世的丈夫。

谢静宜除了有丈夫,还有个特别孝顺的儿子,她晚年过得平静又幸福。

儿子和儿媳没跟她住一块,不过每到周末,孩子都会专门去看妈妈。后来,她儿子收入增加了,还买了一套两层的房子,谢静宜就住在上面那层。

谢静宜晚年得了风湿性心脏病,她儿子一直陪在身边。医生每天都上门检查大便情况,她儿子就帮忙料理相关的事儿,还为母亲仔细列了个观测表,好让医生治疗。

有一位扮演青年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到谢静宜家里去拜访,想了解毛主席过去的事情。当时谢静宜可健谈了,只要一提到毛主席,她就有一肚子话,好像怎么也说不完。

吃饭时,谢静宜亲切地跟对方讲:“到普通百姓家里做客,可别嫌弃简陋。”

这位演员很感慨地回应说:“以后哪怕我有了成就,还是想上阿姨家吃顿便饭,更爱吃阿姨亲手做的家常菜。”

吃完饭之后,两边的人一直唠到都快1点了。想到谢静宜得休息了,这个演员这才走了。

谢静宜晚年有个很大的贡献,就是那本《毛主席身边工作琐忆》。

这本书最让人着迷的点,就是讲了好多毛主席的趣事,还透露了毛主席对一些人的看法和评价,但是这本回忆录里好多那种“标志性”的事件都没提到。

针对谢静宜写的这本书,字数大概二十万的样子。书里有好多内容都是重复的,像“毛主席曾送她连环画来帮她学习”这样的内容就多次出现。从细节处理这块来看,谢静宜写的这本书做得也不咋细致,她把“武健华”写成“吴建华”,“万晓塘”也被写成“万笑堂”了。

谢静宜彻底写完这本书的时候都快八十岁了,好多事记不太清了,这也是能理解的嘛。

吴德口述过一本《十年风雨纪事》,这里面也说到了谢静宜的一些事儿。当时他就讲:“有些历史,得讲讲谢静宜的情况。在那时,能通过谢静宜向毛主席反映情况,也能由她来传达毛主席的指示。”

谢静宜到了晚年,平常除了过普通日子,就会拿起笔写点东西。除了那本回忆录,她还出了《在外地视察的毛主席》、《跟随毛主席在外地视察》这些书。

2008年12月26日,她跟毛主席身边的其他人一块儿在毛主席纪念堂外合了影。

只要一说起过去,谢静宜就满是感慨。毛主席对她的人生有着很深的影响。没事的时候,她就会一直读书看报,了解当下的事情。

2017年4月11日,谢静宜去世了,她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17年,享年81岁。

她身上有好多历史故事,有些她都没说出来。但不管怎样,这些都随着她消逝了。没多少人清楚她心里到底咋想的,可她以前处在那么关键的一个位置上。

0 阅读:32
逗逗娱

逗逗娱

逗逗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