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拼凑起来的动乱之地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4-12-29 11:30:56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国家和主权的假象

在遥远的古埃及时期,希腊语中就出现了一个名词,柯里叙利亚,也叫叙利亚谷地。当时这块土地包括了从今天的大马士革南部到西奈半岛,从沙漠边缘到地中海这么大的一片范围。

但是直到18世纪末,叙利亚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实体,只是一个地理名称而已。和“阿拉伯之春”运动中被严重影响、颠覆的那些国家类似,叙利亚地区也是奥斯曼帝国的边缘省份之一,远离帝国中心的同时,也避免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各种觊觎和骚扰。

现代叙利亚国家的雏形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1780-1830)逐渐形成,为了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部落、教派、(城市内的)行会和地方政权开始相互争夺,彼此竞争,而城外广袤的部落地区就是各方争斗的焦点。

城市变成了各大家族政治博弈和往来、交易的集中地,这些居住在城市中的大家族,在获得了城市的权力后,凭借着城市的地位统治周围的部落地区,这些大家族,就是后来真正掌控现代叙利亚的“显贵”。

由显贵们控制着的不同部落和乡村地区,就是拼凑出叙利亚的一块块碎片。生活在“碎片”地区的人们,他们的忠诚却只属于当地的部落首领。

一战时期,为了击败站在同盟国阵营的奥斯曼土耳其,英国人向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提供帮助,并允诺将帮助麦加的侯赛因建立一个独立的阿拉伯王国——不过他们并没有对这个阿拉伯王国的边界做出详细说明,也没有告诉阿拉伯人,英法两国早已经通过赛克斯-皮科协议划分好了中东地区的势力范围。根据协议,叙利亚是属于法国的。

一战后,叙利亚在没有强大的外国盟友支持下,单方面宣布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宪政国家,但是这个内部相互敌对的叙利亚阿拉伯王国,很快就被前来干涉的法军击败并迅速消失。

短命的叙利亚阿拉伯王国告诉我们一个真相:当一个弱小的民族被列强盯上后,他们根本不会和你讲什么冠冕堂皇的民族自决,独立自由。叙利亚人当年颁布了宪法,实行了普选制,也反复进行了国际谈判,结果后来不还是被迫在法国的委任统治下生活了25年?!

二战结束后,得益于英法两国对中东政策的激烈冲突,叙利亚终于在1947年4月17日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那一天,最后一名法国士兵离开了这个国家。而掌握了国家的统治精英们为了让自己的政治地位合法化,对叙利亚的历史进行了重构。

在经过了重新包装的历史中,叙利亚人民一直都拥有主权,只是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遭到了长久的侵犯和践踏,而那些显贵和统治精英们,则经过了长期奋斗,终于兑现了实现国家独立的承诺。

至于如何来建设这个主权国家?对不起,没人知道。

新生的国家?部落?

1946年的时候,叙利亚只有300万人口,两个中心城市分别是阿勒颇和大马士革。独立后,实行议会制的叙利亚更加强化了城市显贵家族对国家的控制:各大家族都会有一名家族代表参加议会,也在实质上形成了阿勒颇-大马士革的双头垄断机制。

总统来自大马士革,他要求议会议员们忠于他,作为回报,他会拨发国家款项和其他资源来帮助议员们实现各自选区内的项目。各个选区对于外交政策和投资的意见不尽相同,但是所有人都反对国家层面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水利等方面的投入。

不知道大家发现问题没有,这个新生国家的所有统治者,都只关心或者代表自己的选区的利益,却没有人站在国家高度,以国家力量来进行建设。这只是第一重分裂。

第二重分裂来自于外交方面,叙利亚既是一个独立国家又是一个阿拉伯省份。听起来很矛盾,但这的确就是当时叙利亚国内四分五裂的政治派别现状:有人支持作为主权国家加入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有人要求叙利亚和外约旦、伊拉克合并成一个“大叙利亚国”,其中又可以再分为支持和外约旦合并、和伊拉克合并的两个派别;还有人支持所有阿拉伯地区的政治实体共同组成一个大的阿拉伯联盟(其中也有细分,就不再啰嗦了)。

估计大家光是看简介都头昏脑胀了,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国家里,政治界和知识分子阶层就分成了好几个大派,而下面的各种社会政治团体里面的分歧就更不用说了。

上述的政治分歧还不是后果最直接和严重的,前面说了,叙利亚的统治精英们大都是城市显贵的家族代表,显贵们分别控制着城市之外的不同部落地区和农村;但是仍然会存在不受他们控制的地方宗教或者政治势力。

第一次议会选举时,各方政治势力一致确定了大马士革的中心地位,但是在讨论外围地区的政治权力时,议会只同意当地可以向中央派出代表,但地方却不能获得自治权——分裂的种子就此被种下了。

虽然名义上,叙利亚人民获得了行动和言论的自由,但是地区领导人和过去的统治者们怎么可能放弃对地方的控制呢,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颇具特色的“投票流程”:

地方选民们前往投票站,可投票站通常会被武装人员围得水泄不通,他们唯一的作用就是要让投票“顺利”进行。。。

即便如此,选举和投票过程实质上也确保了叙利亚共和国的政局更为稳定,正常情况下,接下来就该全力发展经济、提升国力和百姓满意度了——但是新生的叙利亚却一步步地走向了一场非常古怪的战争。

巴勒斯坦内战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将发动一场无情的战争,来击退对他们国家的这种攻击,特别是因为他们知道,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将支持和援助他们,供给他们人员、金钱和弹药。”

上面这段斩钉截铁的文字发表在1947年的开罗《金字塔报》上,这的确也是1946年布鲁丹会议以来,阿拉伯国家的统一态度。(注1)

得知这个消息后,巴勒斯坦的犹太选举会议立即宣布犹太人开始总动员,把地下武装组织“哈加纳”改组为一支正规军,犹太族群进入了狂热的备战状态。

1947年5月14日下午,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建国。

那么阿拉伯人做了什么呢?除了在国际会议上摆出一副毫不妥协,寸步不让的强硬态度,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外约旦这几个国家没有做任何军事准备,甚至可以说,他们没有做任何和武装干涉犹太人建国相关的事情。

1947年11月26日,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建议以33票对13票的绝对优势获得通过,10票弃权。中东和亚洲各国的代表团没有一个投票赞成这个解决方案。阿拉伯国家从这个时候开始,终于有所反应了。

英国人计划在1948年5月14日撤走耶路撒冷的最后一批英国士兵,而犹太人也打算在同一天宣布建国。其实根本不用等到这一天,就在联合国通过了分治建议后没多久,愤怒的阿拉伯人就开始全面攻击这块土地上的犹太人聚居区了。

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顿时鸡飞狗跳——实在是达不到战火纷飞那个程度——各个阿拉伯国家的大城市里面也是示威骚乱不断,民众们的示威游行经常升级为骚乱,满腔对犹太人的愤懑倒是发泄到自家军警头上了。。。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报复和反报复开始逐步升级,大批的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只好逃向周围的阿拉伯国家,这又再度加重了周边几个国家的痛苦和困境,一些激进的年轻人和军官作为志愿军到巴勒斯坦参战,但是并没有得到来自国家的任何支持。

随着犹太人建国日期的临近,双方的冲突也从最初的骚乱、恐怖袭击逐步上升到了袭扰战的层面,在对犹太人定居点发动了数次伤亡惨重的袭击后,得到周边国家援军加强的阿拉伯战斗人员,开始集中力量袭击公路交通线,以切断对这些聚居点的粮食和弹药供应。双方都下了死手,没有谁会留下活口。

1948年5月14日下午四点钟,工党领袖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宣布:“在巴勒斯坦建立的犹太国家称 作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公告发表后16分钟, 杜鲁门总统办公室就立即宣布美国在事实上承认以色列。

直到这个时候,阿拉伯人才终于暂时放下了他们内部的严重分歧,同意对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地盘进行一场多国联合的武装干涉。一场毫无准备,形同闹剧、打打停停的“干涉”战争就此开始了。

许多人想当然的以为,数个阿拉伯国家联手发动的进攻,是一场以强击弱,牛刀杀鸡的强大攻势,如果仅仅从人数来看,好像还真是这样:每个国家大约都派出了5-6000的部队,从各个方向杀向特拉维夫。

但大家不要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发动进攻的这些国家,好些个和他们的敌人差不多,刚刚独立没有多久,还因为过去长期处于英国或者法国的委任统治之下,军队的战斗力比治安警察部队高不了多少。更别提多国部队之间的配合和协作——阿拉伯人明确表示,“联合作战计划”是什么?

哈夫纳部队

实际上,直到1948年5月14日前两天,这几个阿拉伯国家没有一个做好了战争准备,许多人还在希望用虚张声势来吓退犹太人。唯一一个(相对)做好了战争准备的是是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的阿拉伯军团,他们一共也只有4个步兵营和一个刚刚成立的野战炮兵连,再加上一支临时凑合的“国民军”,而且无论从哪个标准来看,约旦的军队都严重缺乏各种装备。

以色列曾经出示了一份看起来颇为唬人的阿拉伯联合作战计划,但任何一个对这些国家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将其看成一个笑话,因为阿拉伯联军只存在于口头,联合指挥部更是完全不存在的东西。

很快,气势汹汹的多路进攻变成了一场时而休战,时而交战的地区性冲突:叙利亚军队算是打得最好的一支部队了,他们在激烈的战斗后成功守住了自己的阵地(恍惚间,我还以为以色列是进攻方了);约旦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像个介于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间的另类,他们的军队事先就向英国人做出了保证,绝不侵犯指定给犹太复国主义者的那部分地区。

至于埃及和伊拉克,先不提它们两国那漫长又脆弱的补给线,就是不被袭击也是时断时续的。两国的军队也具有阿拉伯国家军队的所有顽疾:参谋工作近似于无,军队的组织架构极不健全,基本上类似部落武装力量。再加上军队上层贪腐成风,武器、弹药和医疗用品严重供应不足。。。

平心而论,以色列新嫩的国防军至少在组织和思想认知方面,比这群阿拉伯的部落武装联盟还是强多了。以色列人的最大劣势还是人手和装备不足——当时定居在美国纽约的犹太人数量足足是巴勒斯坦犹太人的两倍。。。

总体来说吧,主动进攻的阿拉伯联军缺少主动精神和纪律,碰上以色列人的顽强抵抗就很难保持持续进攻的动力;而以色列则是依靠顽强拼命的防守和机智灵活的反攻弥补了它们物资匮乏的缺陷。

第一阶段,阿拉伯人略占上风,迫使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投降后,炸毁了他们的老教堂。然后,在联合国争论了许久的第一次停战在6月11日开始实施,阿拉伯军队并非不想一鼓作气地将以色列人消灭干净,可他们要么被阻拦在了主要防线前,要么因为武器和补给缺乏打不下去了。

所以,交战双方都心照不宣地同意了停战,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将停战期视为回血和补充力量的最佳时机,而这一回合的交锋,在美国的犹太人的玩命输血下,以色列大获全胜:

以色列利用停战期,大肆购买战斗机、大炮和重型装甲车、自动武器和弹药,购买这些武器的硬通货很大一部分是由美国的犹太人捐献的美元;而很大一部分的武器却是来自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政权的国营军火工厂;在地中海沿岸的各个国家,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挥舞着钞票,抢购武器弹药,但以色列人的代表却总是能够胜过他们的阿拉伯对手。

当第一次停战日期马上就要到期时,阿以双方居然都想要延长停战期,以色列的心思自然不用说。可阿拉伯联军的这个举动却马上激起了国内的剧烈反应,这也算是自作自受,因为埃及、伊拉克和叙利亚这些国家,在二战时和英国合作时别的没有学会,严苛的新闻检查法倒是学了个十足十。这些国家的民众对政府开战以来编造的谎话深信不疑,以至于公众都认为最后的胜利就在眼前了。

也正因为如此,一个让后世坚信的神话就此诞生——正是由于停战才使得以色列幸免于难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阿拉伯联军为这次战争准备的武器,特别是弹药极为匮乏。联合国的禁运让他们无法获得补给,沙特阿拉伯和也门事先承诺的援助,基本上都体现在了口头上。可想而知,当满血复活,甚至实力大增的以色列军队再度发起进攻后,阿拉伯人输得有多么难看。

守卫定居点的以色列军队

在后来的交战-停战-再交战的过程中,以色列军队不但将各路阿拉伯军队赶出了巴勒斯坦,还反攻到了埃及和黎巴嫩境内,同时还侵占了不少原定划给巴勒斯坦国的领土。

到了1948年11月底,叙利亚、埃及、约旦和黎巴嫩政府都主动表示希望停战——当这个消息在12月2日传到大马士革后,举国沸腾,大规模的街头集会随即爆发。

12月3日,叙利亚军队的参谋长胡斯尼·扎依姆主动站出来恢复了国家秩序,并牵头重组新政府。

4个月后,坦克部队隆隆行驶过了大马士革的街道,胡斯尼·扎依姆调动军队发动政变。这也是未来叙利亚此起彼伏的多次政变的第一次。

又过了4个月,依靠政变上台的胡斯尼·扎依姆,在一次新的政变中被逮捕,随即被处死,叙利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动荡而混乱的时代。

注1:布鲁丹位于叙利亚境内,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外约旦几个国家在这里像模像样地开了两次会,主题就是强烈反对犹太人建国,不过呢,除了口号和发泄愤怒,没有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政治主张,几个还没有脱贫的国家当然也不会去做任何武力干涉的准备。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3
近代史知识分子

近代史知识分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