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兼儿科心理学家,我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
作为家长,我同大多数父母一样,想要尽我所能减轻孩子们的痛苦。我们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忧心挣扎,因此,怀着善意的初衷,我们试图帮他们解决一切问题,并自认为这是在帮助孩子们。
而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学家,我深知,长此以往,当孩子们再次面临困境时,会显得更加手足无措。其实,插手孩子们的困境,实际上是在阻碍孩子发展困境应对机制的能力。
举个例子,如果某一天你的孩子要参加考试,或者是与朋友发生了争执,而你放任孩子缩在家里,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形成这样的认识:逃避才是最优解。因此,当此类情况再次发生时,他们只会感觉到更焦虑,更无助。
最近,美国疾控中心一项对青少年风险行为的报告清楚阐明了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在这一背景下,Nemours儿童健康组织于今年一月对500多名9-13岁的青少年进行了“美国青少年烦恼因素”调查,调查的问题主要是这些孩子烦恼的频率以及他们面对这些烦恼时的应对机制。
研究显示,有超三分之一的孩子每周至少烦恼一次,烦恼频率也随年龄增长。相比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年纪稍长的孩子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烦恼永远不会消失(22%的9岁儿童有这种感觉,而13岁儿童有48%)。
那么,该如何教导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呢?
以上报告着实令人沮丧,但是研究也发现,在年龄较小的受访儿童(9-11岁)中,有超75%的孩子说他们会首先向父母寻求意见与帮助,但是在12和13岁儿童中,该比例缩减至51%。
这表明,作为父母及监护人,我们清楚地知道,有一段时间里,孩子们都会首先听取我们的意见与建议。而我们则有义务利用好这段时期,教会他们面对困难的解决技巧与应对机制,帮助他们成长为健康的青少年。
我非常喜欢将父母与监护人比作建筑物上的脚手架——我们的角色是给孩子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技巧。孩子们在面对困难时,陪伴在他们身边,验证他们的想法,和他们交流,这才能让孩子们变得坚韧。
因此,与其直接为孩子们清扫障碍,不如试试以下方法:
1、弄清孩子烦恼时是什么样子
据调查,我们发现孩子们的烦恼不仅体现在心理上,更体现在身体上!如果你的孩子每天总是在同一时间出现胃痛或头痛等症状,那么请注意检查是否是他们的情绪导致了生理上的不适。
2、将烦恼平常化
要让你的孩子知道,担心与忧虑的情绪都是正常的。将烦恼平常化,可以让你的孩子们与自己的烦恼和解,并想方设法将其解决。要允许他们感受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向他们提供现成方案。
3、感受他们的感受
你要告诉你的孩子,你理解他们的烦恼与忧愁,并尝试着与孩子们产生共鸣。不要试图将他们的烦恼搁置在一边,以此搪塞他们的感受。要共情他们的感受,接受他们的烦恼,这样孩子们才会感到安心,此后才会继续向你分享他们的想法与感受。你可以这样说:“你听起来真的很苦恼,我想我能理解这场考试为什么让你这么烦心。没关系,我在这里陪着你。”
4、问问孩子们的想法
尝试与他们培养开放的对话与交流。你可以提出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们分享他们的见解。或许可以试试去问:“你今天在想些什么?”
5、不要急于给出建议
提问反而能让你了解更多孩子所忧心的事情。不要立刻给出他们解决方案,要提示你的孩子,他怎样做才能感觉到好一些,并与孩子讨论他的这些想法。你可以提出参与他们的头脑风暴,讨论解决方案,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
6、不要总想着力挽狂澜
要是你的孩子忘了带午饭,或者因为运动队的选拔而惴惴不安,不要每次都去帮助他们。他们可以在那天去买午餐吃,带着高度紧张的情绪去参赛,这都是可以的!让孩子们经历一些小挫折,并学习如何调节自身,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有益。
为人父母,我深知很难做到不插手孩子的痛苦,但是和你的孩子一起培养良好的应对技巧,将教会他们在日后如何处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烦恼与压力,最终成长为健康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