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原文: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
“《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
“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犯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陶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陶启两道,几尽故宋,卫效单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译文:
秦军在华阳击败了魏军,魏将芒卯败走,秦军进兵围困大梁。须贾为魏国前去拜见秦军主帅穰侯,说:“我听说魏国的大臣父兄都对魏王说:‘当初惠王攻打赵国,在三梁大败赵军,率十万大军攻破邯郸,赵国没有割地,邯郸又回到了赵国手中。齐国攻打燕国,杀掉了子之,打败了这个有古老历史的国家,燕国没有割地,燕国后来也复国了。燕、赵两国之所以能保全国土、兵力不衰,而且没有割让土地给诸侯各国,是因为他们能忍受苦难而不轻易割地。宋国、中山国屡次被攻打屡次割地,国家很快就灭亡了。我认为燕、赵两国是可以效法的,而不应像宋国、中山国那样做。秦国是个贪婪的国家,又不讲情面,蚕食魏国,侵吞魏国大片土地,打败暴鸢,魏国割让了八县,割地都还未完全交收,秦国又出兵攻打了。秦国的欲望哪里能满足啊!现在又打败了芒卯,侵占了北宅,这不仅是进攻魏国,将是胁迫魏王多割让土地,大王一定不要听从。现在背着楚、赵和秦国讲和,楚、赵两国会生气,就会争相投向秦国,秦国一定高兴地接受。秦国率楚国、赵国的军队再度攻魏,想要不亡国都是不可能的。希望大王不要与秦国讲和。如果大王想要讲和,一定要少割土地而且还要有秦国的人质,不然定会受欺骗。’这都是我在魏国听到的。希望您这样来考虑问题。”
“《周书》上说:‘天命无常’,这是说幸运不是经常出现的。秦军战胜暴鸢而割走魏国八县,这不是因为兵力精锐,不是计策巧妙,而是幸运占多数。现在秦军打败芒卯,侵占北宅,攻打大梁,这是以为幸运是经常出现的,智慧的人是不会依靠天命的。”
“我听说魏国全力动员各地的兵力来防守大梁,我认为兵力不下三十万。用三十万的军队来守卫几十丈高的城市,我认为即使是商汤王、周武王复生,也不容易攻下。现在轻易甩开楚、赵的军队,进犯十丈高的城市,和三十万大军作战而又志在必得,我认为这是从开天辟地起到现在都没有过的。攻打又攻不下,秦军必会疲惫,陶邑必会丢失,这就会前功尽弃。现在魏国正在犹豫,愿意少割地来了结这件事情。希望您趁楚国、赵国的军队还没有到大梁,尽快少割地来拉扰魏国。魏国正在犹豫时,得以少割土地而讲和,魏国一定会同意,那您就会得偿所愿。楚国、赵国因魏国先与秦国讲和很生气,就会争相讨好秦国,合纵联盟就会散伙,您就可以选择有利的办法。您曾经割取魏国的土地,哪里定要用兵呢?不费一兵一卒就让魏国献上绛和安邑两地,又为陶邑开辟了两条道路,几乎尽占宋国原来的土地,卫国献上单父城,秦军没有损失,由您支配,您有什么要求达不到呢?有什么办不成的呢?我希望您认真考虑,不要走危险的道路。”穰侯说:“好。”于是解除了对大梁的包围。
手套布偶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