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7月1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此番消息一出,引起债券市场震动。
今年以来,受益于国债价格节节攀升,债券市场呈现“牛市”趋势,截至6月30日,逾3600只纯债基金收益率中位数达到2.15%,年化收益率超过4%。其中,75只纯债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超过4%,年化收益率超过8%。
值得注意的是,与“牛气冲天”的长期国债价格相对应的是——债券收益率迭创低点。对此,央行等相关部门“多次警示长期债券投资风险与利率风险”。然而,面对各路资本纷纷击鼓传花式地涌入长期国债市场买涨套利,监管已从“警告”转向了“行动”,央行近日借入国债操作的决定,引发了债券市场广泛热议,“如何看待债市‘降温’强信号?”“‘债牛’还能疯狂多久?”“下半年央行实质性推进新工具落地后会呈现哪些效果?”等都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01
货币政策新工具步入实操
一段时间以来,央行密切关注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偏低情况,并多次做出债券市场风险提示。
今年4月,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基础好、韧性强、动能优、潜力大、活力足,中国人民银行对经济增长前景是长期看好的。尽管供求关系等因素会对长期国债收益率带来短期扰动,但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其中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降至2.5%以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跌破2.3%,引起市场普遍关注。显然,国债尤其是长债的利率持续走低,已偏离了经济基本面与政策面。
央行此前曾指出,“高度关注当前债券市场变化及潜在风险,必要时会进行卖出低风险债券包括国债操作。”面对当前形势,7月1日央行发布的公开市场业务公告,再度释放了债券市场应理性“降温”的强信号,亦被市场视作央行买卖国债的“前奏”。
央行行长潘功胜前不久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宣布,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
“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实际操作影响二级市场债券供需平衡,或将对市场预期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带动国债收益率上升。”市场人士分析表示。
#02
释放债券市场理性“降温”强信号
防范利率风险,是央行此举落棋之意。
今年以来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出现“资产荒”,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信贷难以有效投放。同时,信用风险有所上升,资产质量下降压力较大。此种情况下,国债因其较强的安全性,成为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
对于此次央行将向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市场人士猜测“是央行通过借入操作增大持有的国债规模,为后续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卖出做准备”。
显然,为避免市场非理性定价,央行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维护债券市场稳定,有利于防范债券市场剧烈波动并产生负面外溢影响。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则表示,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历史低点之际,卖出国债有利于稳定长债利率,防范利率风险。
“央行国债借入,在不影响市场资金面的情况下影响国债市场供需,并向市场传递政策意图,进而影响市场利率。”业内人士就此评价。
#03
各路资本仍处观望
自2018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已经历多轮涨跌。尽管期间央行参与过国债买卖,但操作频率较低,且规模较小。
目前,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动性明显提高,这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现券买卖操作提供了可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2月,央行持有约1.52万亿元国债,其中约1.35万亿元属于2007年发行的特别国债。这意味着央行从公开市场直接购入的国债规模约为1741亿元。
有分析指出,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更多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搭配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操作主动加强流动性管理。
从目前市场反馈情况看,尽管央行此举有意引导市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但各路资本仍在密切关注央行借入国债卖出的时机与力度,毕竟在金融市场对相关部门三、四季度降准降息的预期升温时,众多资本或许还会热衷于加仓买涨长期国债。有资管从业人士透露,“若央行此举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长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跌,不排除大量资金仍会源源不断地流向长期国债市场。”
当然,任何资产价格都有涨有跌,不可能一直上涨。有市场相关人士提醒,当前的债券市场与2022年第四季度债市调整前有相似之处,投资者应避免“高位接盘”带来的风险。“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都可能会面临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
尽管自央行发布公告后债市全线下跌,但只过两日,债市呈强劲反弹。截至7月3日发稿前,国债期货全线由跌转涨,30年期主力合约涨0.13%,10年及5年期主力合约涨0.01%。
自去年召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后,市场对于央行买卖国债的问题高度关注。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前不久举行的“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央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面对持续涌入长期国债市场买涨套利的各路资本,央行等部门如何成功引导市场预期,让投资机构日益重视长期国债价格回落风险并自主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举措,仍是央行实质性推进新工具落地后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