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中国与乌克兰签订了一项军贸合同,以3.15亿美元的巨资引进了4艘“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
即使放到现在,“欧洲野牛”也是全世界体型最大、战术投送能力最强的气垫登陆艇,中国引进的“欧洲野牛”无疑大大增强了解放军的两栖作战能力。
不过令人有些疑惑的是,这4艘“欧洲野牛”在引进国内后,却变得十分“低调”,亮相频率极低。为什么这样一款性能强大的两栖作战装备如今会音信全无呢?当初中国引进“欧洲野牛”登陆艇的用途究竟体现在哪里?
性能强悍的“欧洲野牛”“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是前苏联“金钢石”设计局研发的一款两栖战术投送装备,以庞大的体型闻名全球。它长度为57米,宽25米,高度21米,总排水量达到了惊人的550吨。迄今为止,这是人类制造的最大气垫登陆艇。
作为一款承担两栖战术投送任务的作战装备,“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凭借庞大的体型具备了卓越的兵力投送能力。它的内部船舱可搭载足足500名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队员。
如果投送装甲力量,“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也完全可以运载3辆50吨左右的重型坦克,为登陆部队提供强大的突击支援。
此外,“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也具备优秀的战场生存力。即便在满负荷情况下,这艘登陆艇仍能够以50~60节的高速直冲海滩阵地,以最快速度完成兵力投送。
而且“欧洲野牛”绝非被动挨打的活靶子,在必要时它可以通过船头的2座130MM速射炮进行火力反击,掩护突击部队的抢滩登陆行动。
在气垫艇内部,“欧洲野牛”充斥着明显的苏式风格。它搭载了简易耐用的SRN-270导航雷达与MR火控雷达,可以在战况复杂的两栖战场为登陆部队指明突击方向。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欧洲野牛”气垫艇都是一款性能强悍的两栖作战装备。
中国引进“欧洲野牛”的考虑在2009年,中国斥资3.15亿美元与乌克兰签订合同,其中双方确认先由乌克兰船厂建造2艘“欧洲野牛”,随后由乌克兰专家帮助中国技术人员建造剩余的2艘“欧洲野牛”。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中国即便是引进国外的先进装备,一切也是以满足自主生产为最终目标的。
那么中国当时为什么会看上这款“欧洲野牛”气垫艇呢?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两栖作战能力长期以来都是我军的短板。
在引进“欧洲野牛”之前,解放军最主要的两栖投送装备是069型登陆艇,它全长25米,宽5.2米,排水量仅有120余吨,一次性只能投送130余名登陆队员,或者投送1辆两栖坦克。至于型号更老的067/068型登陆艇,性能还要更差一些。
按照解放军两栖部队的早期建设思路,这些体型小、运力差的小艇只会用来渡江、渡河作战,但如果要实现渡海作战,那么这些小艇都完全不具备任何可用性。
在国家统一重任在肩的情况下,解放军显然终归是需要弥补渡海登陆作战这一短板的,这是出于历史使命与民族复兴的战略需求。
正是出于满足渡海登陆作战的需求,解放军海军对前苏联的这款“欧洲野牛”很感兴趣。
首先,作为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登陆艇,“欧洲野牛”的兵力投送能力无需质疑;
其次,“欧洲野牛”最高60节的突击速度满足了我军对“快准狠”两栖作战的要求;
最后,“欧洲野牛”气垫艇续航力极强,可达300海里,而台湾海峡最宽处不过270海里,最窄处甚至仅有70海里,完全足够让这款“野牛”肆意驰骋。
为何“野牛”变得低调?在签订引进“欧洲野牛”气垫艇的合同后,乌克兰船厂很快就交付了前2艘登陆艇,并且派出专家指导中国技术人员建造后续的2艘登陆艇。
然而,在中国已经掌握“欧洲野牛”气垫艇生产技术之后,国内至今也没有继续建造“欧洲野牛”的消息,这款装备仿佛已经“音信全无”。
“野牛”变得无比低调,并不是“欧洲野牛”的性能让我军不满意,而是因为解放军的两栖作战能力成长速度过于惊人,已经到了迫切需要自己另建一套作战体系的地步。
2019年,首艘075型两栖攻击舰下水,它排水量高达4万吨,可搭载25架各式直升机执行立体登陆作战。更难得的是,075型两栖攻击舰可以搭载4艘国产的726A“野马”气垫艇。
“野马”气垫艇虽然排水量仅有160吨,比“欧洲野牛”小了不少,但它可以直接由075型两栖攻击舰运送至近岸40公里处,随后以60节的高速投运登陆部队,战场生存力比起只能单独突击的“欧洲野牛”更加优秀。
而且“野马”气垫艇的投送能力也足够出色,无论是04式步战车还是96A式主战坦克都可以直接投送上岸。
凭借动力澎湃的QC-70国产燃气轮机,“野马”气垫艇甚至可以在上岸后继续突击,跨越高度1米的敌军障碍物,突击能力绝不逊色于“欧洲野牛”。
因此,在解放军两栖部队拥有更完善的作战体系之后,“欧洲野牛”气垫艇的重要性就不算特别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