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个女人为什么能够长期执政最后还称帝了呢?

历代经典历史 2024-10-15 03:11:50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之所以如此,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

1、以姿色、智谋夺得皇后位,构建起执政的平台

武则天是唐太宗时期工部尚书武士彟的女儿,因其美丽而被死了皇后的唐太宗看中, “文德皇后崩,久之,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此时她年仅14岁,太宗一见非常喜欢, “赐号武媚”。媚的意思是美好、可爱。可见,她的美色确实打动了老皇帝。武氏的美貌更打动了老皇帝的儿子太子唐高宗, “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

唐太宗死后,武则天 “削发为比丘尼,居于感业寺”。在太宗忌日那天,高宗 “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两人相对痛哭,可见高宗对她的爱有多深。于是被复召入宫。当了尼姑的武则天,不是姿色娇好,何能重新入宫受宠,所以骆宾王在为徐敬业写的讨伐她的檄文里指责她 “狐媚偏能惑主”,却也是事实。

武则天是一个“素多智计”而不甘居人下的女人。在进宫临行前其母“恸泣与决”,当时只有14岁的她却 “独自如”,对母亲说道: “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她是以才人的身份进宫的,地位低下。知 “太宗有马名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为讨太宗的欢心,她不顾危险,以弱女子之身,自告奋勇对太宗说: “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檛,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檛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她的勇气得到太宗的好感,可是地位还没有得到提升,太宗就死了,她削发为尼,住进感业寺里。她被复召入宫后,就施展智谋往上爬。

此时后宫里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王皇后知高宗喜欢武则天,就想利用她来对付萧妃, “后廉知状,引内后宫,以挠妃宠”。聪明的武则天充分利用后妃间的矛盾, “下辞降体事后,后喜,数誉于帝,故进为昭仪”,“顾幸在萧右”。唐代的后宫设置沿袭隋朝制度,“后宫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皆视一品。上欲特置宸妃,以武昭仪为之,韩瑗、来济谏,以为故事无之,乃止”。但她在高宗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唐高宗的皇后王皇后致命弱点是久不生育,故不能获得皇帝的宠幸信任,而且做事小心守规矩,“不能曲事上左右”,不会讨好皇帝身边的人,而其母柳氏和她的舅舅中书令柳奭仗势傲慢, “入见六宫,又不为礼”,后宫里也没有她亲近的人。武则天 “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虽然皇后和萧淑妃也在高宗面前揭武氏的短,但高宗却 “独信昭仪”。

皇后见宠日衰,乃“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压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中,后舅中书令柳奭罢知政事”。然而 “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 ‘皇后适来此。’ 上大怒曰: ‘后杀吾女!’ 昭仪因泣数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此可见,她为获得皇后位竟是如此不择手段!

废后立后是朝中大事,必然遭到一批元老重臣的反对,如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等等。褚遂良以先帝为王牌,反对废后立后,他说:“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 ‘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 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 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 并指斥 “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具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

韩瑗向高宗 “涕泣极谏”,后又上疏说: “匹夫匹妇,犹相选择,况天子乎! 皇后母仪万国,善恶由之,故嫫母辅佐 黄帝,妲己倾覆殷王, 《诗》 云: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臣恐海内失望,棘荆生于阙庭,宗庙不血食,期有日矣!” 来济也上表谏曰: “王者立后,上法乾坤,必择礼教名家……孝成纵欲,以婢为后,使皇统亡绝,社稷倾沦。”可见,当时反对武则天当皇后的势力是何等咄咄逼人。但高宗立武后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听了李勣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及许敬宗 “田舍翁积得十斛麦,尚欲换却旧老妇,况天子富有四海,立一皇后,有何不可? 关诸人何事? 妄生异议”的言论后,他力排众议,毅然决然于永徽六年 ( 公元 655 年) 十月十三日下诏废王皇后为庶人,于十月十九日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

从永徽三年 ( 公元 652 年) 为昭仪到永徽六年为皇后,只有短短三年时间,如不是高宗对武则天的特别恩爱与信任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为高宗是个很少有主见的皇帝,这一次却一反平时的举止,于九月先把反对派的褚遂良贬出朝廷,放到 2500 里外的潭州去做都督,十月十九日就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行为是何等地坚决,是这种坚决改变了武氏终生的命运。

2、用铁腕剪除“反武派”势力,为实现自己目标扫清道路

武则天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女人,在她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谁阻挡她的道路,无论是子女、恩人,还是元老勋臣、李氏宗亲,她都毫不手软。在她作皇后的第二年,以“潜谋不轨” 贬韩瑗为振州刺史,贬来济为台州刺史,再贬褚遂良为爱州刺史; 于显庆四年 (公元 659年) 四月,以“司隙谋反”流放“反武派”首领长孙无忌于黔州,迫使他自杀。褚遂良、韩瑗已死,诛杀褚遂良二子、柳奭,长孙氏、柳氏缘无忌、奭贬降者十三人,于志宁贬荣州刺史,于氏贬者九人, “自是政归中宫矣”。对于武装叛乱的人,武则天是一个也不放过: 绞死宰相裴炎(密谋叛乱和杀武皇后) 于洛阳之都亭驿; 参加扬州叛乱的李敬业 (李勣之子,又名徐敬业) 、骆宾王被斩首,李冲兵败为守门者所杀,李贞也“兵溃而归”,闭门自杀。

并清洗军队中的 “反武”人物,杀大将程务梃,流放大将王方翼。武则天大兴告密之风,“诏许上变,在所给轻传,供五品食,送京师,即日招见,厚饵爵赏歆动之。凡言变,吏不得何诘,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禀之客馆。敢稽若不送者,以所告罪之。故上变者遍天下。”用酷吏来铲除“反武”人物。“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武则天杀人很多,正如 《旧唐书》 中记载的那样:“自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武则天利用酷吏,无疑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武则天若不杀反对她的元老勋臣,不杀反对她的李唐宗室的人,不平定武装叛乱,不要说长期掌权、当女皇,连她的命也很难保住。乱杀是错的,镇压反对者是对的。经过杀戮和镇压,武则天长期掌权并登皇帝宝座的障碍被彻底清除。

3、网罗人才,形成以她为核心的“拥武”集团

李唐王朝是一个以关中贵族、官僚大地主为核心而建立的朝代,也是一个尊儒循礼,男尊女卑,讲究门第等级的朝代。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就是以此为由反对高宗废王立武。武则天在这场废立皇后的宫廷斗争中,亲眼目睹了这些元老重臣的地位和权力高到甚至可以发动政变、废掉年轻的皇帝的程度。高宗在他们的压力下,迟迟下不了废后立后的决心。武则天深刻领悟到,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有自己的势力与反对派抗衡并击败他们,不然一切都是子虚乌有。于是,武则天采用各种手段,网罗人才,培植自己的势力。

一方面是与外朝官僚中拥护她的中书舍人李义府、中丞袁公瑜、御史大夫崔义玄、许敬宗等联系,同时拉拢军队中的高级将领李勣等,终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在立后与废后的斗争中他们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李勣、许敬宗以 “家事” 点醒了极度烦心的高宗,从而使高宗、武则天认识到,军队将领的支持是强大的后盾,终于下决心立武则天为皇后。在镇压李敬业、李敬献、李冲、李贞的武装叛乱中,也是利用军队中的支持者李孝逸等人,很快平定了叛乱。正是这些人,使武则天度过了一个个难关。

另一方面用人不拘一格。不管门第,无论贤愚,只要为她所用,即可越次拔擢。为了广泛选拔人才,武则天改变过去的科举制度,其中包括科目重心的变化, “永徽以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 咸亨之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竟集于进士矣”。同时也将考试内容作了改变, “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尤其是创殿试、设武科、开南选和号召百姓及百官如有才能者,可以自荐或荐人,并派出十道巡抚使,引荐了不少人。这一切,为寒门知识分子打开了通向政治舞台的道路。过去 “工商” 和 “杂类” 是不许参加国家考试,也就是他们不能做官,武则天破天荒地打破了这个规定,把做官的途径从贵族靠世袭、儒生靠科举两个途径扩大为三个,即试用制度,特别便利了工商、杂类参与政治,过问国家大事,让这些人先试做官,试用合格后再正式任用。

由于武则天在用人上的这些改革,出现了 “谋臣若雨,猛将如云” 的局面。她前后用的宰相,有李昭德、魏元中、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边将有唐休璟、娄师德、郭元振等。这些人为将相,使得国家能保持正常状态,免于内乱外患。而这些做官的中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紧密地团结在武则天周围,成为她的智囊班子和心腹,这就是所谓的 “北门学士”。这些人为武则天巩固皇后地位、临朝称制等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武则天用人很多,不可能都是精英,但武则天对于那些不称职者也是依法严惩。《通鉴》说: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处,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武则天的用人之策,唐代宰相陆贽曾有这样的评语: “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通鉴》 和陆贽对武则天用人的评价是正确的,并非保守派挖苦的那样“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儒生沈全交续之曰: “糊心存抚史,眯目圣神皇。” 为御史纪先知所擒,劾其诽谤朝政,请杖之朝堂,然后付法,太后笑曰: “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反而把他放了,仅此一点,胜高宗十倍、中宗万倍矣!

武则天在辅助唐高宗时,实施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上元元年 (公元 674 年) 进号 “天后”后,即 “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 二、给复三辅地;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禁浮巧; 五、省功费力役; 六、广言路; 七、杜谗口; 八、王公以降皆习 《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 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 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这十二项建议,“帝皆下诏略施行之”。这些建议除有笼络官吏的内容外,对当时社会是有利的。

4、舆论造势,终获成功

武则天废中宗,把睿宗变成名义上的皇帝之后,她已是实际上的女皇,但名义上仍是太后临朝称制,这正是武则天工于心计之所在。这时的武则天要改唐为周作女皇,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阻力,但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等待时机。时机就是让天下都知道,她当女皇是有理论依据的,是上天的意志,是朝臣百姓相“逼”的,并非她的本意,于是就演出了一幕幕自造舆论,愚弄百姓的闹剧。她在法家理论中找到了 “便国不法古” 的根据,也就是可以 “革新”,可以 “革命”,女人也可以当皇帝。

她又在佛教中找到了女人可以做国王的依据。佛教中有 “化身”、“化佛”,女王执政的说法,于是法明和尚秉承武则天的旨意,就编撰了《大云经》,经里说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应作人世之主,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她下令将《大云经》 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上元元年,洛州郜城县民又献上了一块据称是北魏道士寇谦之留下的刻石,上面有许多铭文,其中就有 止弋龙” 三字,当时人解释: “‘止戈龙’者,言太后临朝也。‘止弋’ 为武,武,天后氏也。”

有了这些所谓的依据之后,武则天强奸民意,玩了一套百姓、朝臣、皇帝 (睿宗) 把她拥上女皇宝座,请求她以周代唐的把戏。垂拱四年 (公元 688 年) 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 “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于洛水。皇太后大悦,命其石为 “宝图”,擢授同泰游击将军。秋七月,改“宝图”为 “天授圣图”,封洛水神为显圣侯,加特进,禁渔钓。

天授元年 (公元 690 年) 九月丙子,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余人诣阙上表,请改国号曰周,赐皇帝姓武氏。太后表面不许,却擢游艺为给事中。于是百官及帝室亲戚、远近百姓、四夷 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余人,俱上表如游艺所请,皇帝亦上表自请赐姓武氏。戊寅,群臣上言: 有凤凰自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飞东南去; 及赤雀数万集朝堂。武则天感到时机已经成熟,于庚辰, “可皇帝及群臣之请。壬午,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乙酉,上尊号曰圣神皇帝, 以皇帝为嗣,赐姓武氏”。武则天就这样登上了她政治生涯的顶峰,充分展示其 “素多智计” 的一生。

5、洛阳是武则天长期掌权并成就帝业最理想的根据地

唐以洛阳、长安为东西两京,还有一个北都太原。武则天在这三者中选洛阳为大本营。这是她政治家才能的卓越表现,也是她的明智之举。长安是李唐势力的核心地区,世家大族实力相当强大,太原是李渊经营多年的老巢。这两个地方,门阀势力都十分强大。武则天只有冲出李唐势力的范围,另找聚集和发展自己势力的地方,纵观长安、太原、洛阳,唯洛阳最为有利。

洛阳地理位置居 “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理均”,“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又有“左据成皋,右阻黾池,前乡嵩高,后介大河”的天险。同时,洛阳农业和工商业都十分发达,物资基础雄厚,可以满足武周时期的商贸要求和自身的需要。

另外,当时的客观情况为她长期掌权并登上皇帝宝座提供了条件;中古时期胡化风气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也助推了她称帝的成功。

0 阅读:4

历代经典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