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死后,为何他的墓前跪着诸葛亮的石像?

史中阅灯火 2025-04-08 10:04:07

众所周知,历史上有名的忠将岳飞被秦桧陷害而死后,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为其修庙立碑。

而人们更是在建好的岳飞陵墓前放置了向他下跪的秦桧铁像,借此种设计来表达对奸佞小人的唾弃。

但少有人知的是,还有一个人的坟前也同样跪了两尊石像。

此人名叫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有名的大将。

而关于他墓前所跪二人,有民间传言说其中一人,便是为蜀国鞠躬尽瘁,青史留善名的诸葛亮。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魏延与诸葛亮二人不是同属于同一阵营吗?这种传言又是因何而起呢

魏延其人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

《三国演义》中写他是在关羽收复长沙时,斩杀不受人民爱戴的残暴长沙太守韩玄,主动献城而降。

刘备当时评价他为“有功无过之人。”

魏延其人也正如刘备所评述那般骁勇善战,勇猛过人。

他是刘备手下与黄忠齐名的得力战将,他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多年,是蜀汉建立政权的功臣之一,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也因赫赫战功被提拔为“牙门将军”,备受刘备信任。

在刘备进位汉中王之时,他要将军事政治重心转移到成都,而原本的阵地汉中就需要有一员大将镇守。

出人意料的是,刘备没有选择张飞接任,反而提拔了魏延为汉中太守,封号镇远将军,一时间令“满座皆惊”。

要知道,汉中是蜀国的前线阵地,魏蜀两国间的缓冲地带,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可谓无汉中无蜀也。

刘备此举,不仅是出于对魏延的信任,更是有意提高他的声望。

而魏延也不负所托。在他镇守时期,蜀汉政权一度岌岌可危,刘备大意失荆州,关羽遭捕丧命,夷陵之战落败陆逊……这一切都使得政权内部产生了骚乱与震荡。

但魏延在汉中镇守有方,采用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之策,因地制宜的积极防守,从而使得曹魏不敢贸然进兵。这才避免了蜀汉同时陷入里忧外患的不利境地。

刘备死后,蜀汉决策的实权交付到诸葛亮手上,但诸葛亮对他却是不愿太过重用。

魏延也因此颇感憋闷。

第一次北伐时期,诸葛亮委任他人为先锋,担任破敌重任,结果兵败回汉。

之后的几次北伐,诸葛亮都是对魏延怀有戒心,严加控制,并没有给他过重的带兵实权。

魏延在有限的兵力部署下,尽职尽责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屡立战功。

凡是诸葛亮交代的任务,他也都毫无保留地冲锋陷阵,攻城夺地,克敌制胜。

因此他在后期也得到了一定的提拔晋升。

建兴八年,魏延受命西入羌中,并大获全胜,被封为南郑侯,这已是当时蜀汉侯爵的最高级别。

但人无完人,魏延性格高傲,虽然极富带兵杀敌的才华,却不擅与人共事。

他尤与当时的主帅长史杨仪相处不睦,这也为他之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五伐中原,在行军途中积劳成疾,军中病危之际,他将后事一一做了安排。让杨仪主持全局,而魏延负责断后。

因事发突然,引起了军中骚乱,魏延也在这次变乱中被打上了叛徒名号,而后魏延被马岱追杀于虎头桥,死后杨仪又将他夷灭三族。

一代蜀汉名将,就此身死魂灭。

诸葛亮为何不喜魏延

提起魏延,我们脑海中第一浮现的可能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他枕后有反骨的点评。

可见诸葛亮一开始心中就对魏延怀有成见。

魏延杀韩玄,献长沙,诸葛亮却点评此人“食禄杀主,是不忠也。”甚至想斩杀魏延,在刘备的坚持反对下才作罢。

而刘备死后,蜀汉大将凋零,魏延更是军中极少数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之一,但也一直得不到诸葛亮重用。

第一次北伐之际,魏延曾献策过“子午谷奇谋”。

魏延了解到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怯怯无谋,是边防中极为薄弱的一环。

若以他为突破口,也许能得到机会给魏国致命一击。

于是魏延大胆进言,希望诸葛亮给他调兵一万,让他出战子午谷。他便可借此直攻而入,占取长安。而诸葛亮亦可趁此时机出祁山攻雍州,如此以来“咸阳以西可定”。

此计虽险,却并非毫无可取之处。甚至若是小心谋划,成功可能性极大。

而这也将会是蜀汉的一个千载难逢之机,哪怕不能一举统一,但至少有望收雍州入蜀。

但诸葛亮性格谨慎,不愿轻易去打没准备之战。

他称此计为“悬计”,直言空想成分过大,一旦失败十分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魏延在军中常受打压,此次又被直接否决了计策,心中更是不忿,乃至“口出怨言”。

在诸葛亮离世之前,更是对魏延颇有冷落。

他辞世前的安排也最终导致了魏延与杨仪的争斗以及败亡。

其次,在当时诸葛亮面对着杨仪魏延二选一的情况。

杨仪作为文官,善于谋略,本可以与魏延互补。

但二个恃才傲物的奇才却很难在一起共事,彼此水火不相容。

诸葛亮认为,若自己交权给杨仪,他还是会听从调度撤军,不与魏国交战。

若魏延得了兵权,以他的性格可能会抗命,继续与魏国对峙。

因此思索之下,诸葛亮选择在最后的退兵会议上只安排了杨仪出席,交代相关事宜。

而事后被通知撤军的魏延心中十分不满,以至于抢先南归,烧毁阁道,以图阻止退军,决意“自图霸业”。

这实际上是杨仪与魏延的权力之争,在杨仪眼中,只要遵照部署撤军,就能形成接班的态势,借以大权在握。

此外,对魏延的冷落也有诸葛亮的心理作用。

当时关云长丢失荆州,使得蜀汉元气大伤,也为后来夷陵之战埋下了祸因。

而这也成了诸葛亮耿耿于怀的败绩,甚至构成了他“荆州不该失”的悔恨情结,也潜移默化地导致他对与荆州相似的人与事产生恶感。

而当时的魏延,容貌与性格都与关羽有几分相似,可关羽已逝,往事无法细究,但魏延却常常在诸葛亮眼前使他忆起过往。

因此日久天长地给他心中徒添了烦恼。

而魏延也如关云长般谋求孤军直入,这不正是关羽曾经妄言以五百小将取大城池的再版吗?

可见诸葛亮对他的不喜冷淡,其实也有情感层面的移情所在。

墓前石像

当然,在岁月长河中,两座石马像已经斑驳,而所谓的文人像更是无迹可寻。

我们更趋向于是后人对魏延一生的境遇心存遗憾,才虚构出的诸葛亮下跪忏悔故事。

但平心而论,哪怕名留青史的惊才绝艳风流人物也不可能超越他所属的时代。

于诸葛亮而言,自己所谋之事全然为蜀,军事计谋也皆出有因,又何罪之有?

三国时期,虽然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短促的一段,但也同样是极为惊涛骇浪的一段。

在那个人才辈出、浪遏飞舟的时代,许多影响历史车辙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关于他们的历史功过更是争论不休。

魏延是其中一个,但他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多年来,为其平反的论点屡见不鲜。

事实上,魏延并没有叛蜀投魏,他被杀、灭族的结局也实在凄惨。

他的人生是悲剧的,正如那时已然人才凋零的蜀汉政权一样,在颓唐中走向了终点。

我们不可否认诸葛亮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但根本上来讲,是魏延的性格导致他走上了这样的人生道路。

作为一个有棱有角之人,他本就不甘心这样的不公正待遇,更不愿为鄙夷之人调派指挥,不然又怎会做出如此激烈抗争。

历史是客观的,因个人喜好将其形象扭曲或过分拔高都是不可取之举,理应更正。

我们不必神圣化顶礼膜拜某一古人,也万不可用现代人的思考方式去替古人下决断。

唯有对无数的“魏延”们的不幸抱以惋惜,对诸葛亮的抉择予以理解。

方能跳脱出思维的局限,体悟时代与命运的指引。

0 阅读:0
史中阅灯火

史中阅灯火

讲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