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在宋江统率梁山众人之前,梁山的老大其实是托塔天王晁盖。
宋江之所以能在后来坐上头把交椅,是因为晁盖在攻打曾头市时不幸身中毒箭而亡,偌大的梁山不能群龙无首,这才让宋江得到机会,在大家的推举下成为新一任梁山首领。
可实际上,在这以前宋江就已经是梁山真正的话事人,“首领”这个头衔不过是正式落实了他的身份与地位罢了。
可怜晁盖下山前往曾头市,最后一次带队征战时才幡然明白,原来自己早就大权旁落,已经指挥不动梁山人马。
可以说,晁盖最终命丧曾头市,其实是他在与宋江的权力之争中落败后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不妨看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宝马被抢,晁盖决意攻打曾头市梁山泊之所以会与曾头市爆发矛盾,是因为段景住带着宝马投奔梁山时,遭到曾头市曾家五虎劫掠。
梁山众人自然不会对此事坐视不理,特别是宋江,段景住上梁山,本就是奔着他而来,那宝马也是准备着献与他的。
现下宝马被抢,宋江要给段景住讨个说法实属正常,但是按照正常逻辑,他派人去将马要回来或者抢回来,这事自然也就了了。
总之横竖说来,都没有必要因为一匹马就去剿灭曾头市,更何况去剿灭曾头市的人还是寨主晁盖本人。
这怎么看都显得不合理,一则晁盖地位摆在那里,身为寨主本就没必要去处理这等小事;再则,那段景住自称久闻及时雨大名才上的梁山,摆明了是认宋江为大哥,那么按道理,让宋江去为新来的小弟出头才是理所当然。
这就让人感到疑惑,怎么最后大发雷霆,与曾头市势不两立的人成了晁盖呢?
实际上,这与戴宗探查曾头市后带回的消息有关。
据戴宗言,那曾头市里的小孩个个都会唱一首童谣: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尽闻名!
晁盖听后当场震怒,一方面,这童谣的内容,是完全不将水泊梁山放在眼中,简直狂妄至极;另一方面,只要稍微想想就会发现,这里边儿的词句也奇怪得很,贬低梁山不说,还尤为贬低晁盖。
童谣中提到晁盖、宋江、吴用三人,对宋江和吴用是“生擒”、“活捉”,到了晁盖却成了直接“剿除”。
很明显,江湖中人似乎达成了共识,这梁山上真正起到带头作用的是一呼百应的宋江和为他所用的军师吴用,而那个名义上的寨主晁盖其实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到了这时候晁盖终于意识到,他在梁山上的威望已经远不如宋江,那些慕名上山的英雄好汉,一个两个都是为着宋江而来。
今日赶来投奔的段景住便是一个例子,不仅如此,寨中的兄弟们也同样唯宋江马首是瞻。
晁盖在醒悟到自己作为顶头大哥,但权力却早已被架空时,他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
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晁盖必须在接下来的征战中证明自己,他渴望打一场漂亮的胜仗,以此稳固自己在寨中的地位,提升自己在兄弟们眼中的形象。
所以晁盖才会不顾阻拦,执意亲自攻打曾头市。
此时对于晁盖来说,夺回宝马事小,挽回寨主的名声才是头等大事。
大权旁落,梁山人马已不听指挥晁盖要下山亲征曾头市,自然也需要点兵遣将,备齐人马。
根据戴宗探回的情报可知,曾家五虎、史文恭与苏定在那曾头市聚集了五七千人马,晁盖要攻打曾头市,也须得有相匹配的兵力。
彼时梁山在江湖名气大震,四方豪杰望风而来,晁盖要点出五千人马不是问题,问题是由哪些人做三军头领。
晁盖一番思索之下,点出了十九名头领,分别是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张横、杨雄、石秀、孙立、黄信、燕顺、邓飞、欧鹏、刘唐、阮小五、阮小二、阮小七、白胜、杜迁、宋万。
且看这些人当中,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这五人是昔日随晁盖智取生辰纲的原班人马,是晁盖的自己人。
林冲是梁山元老,火并头任寨主王伦时,助晁盖登上了寨主宝座,也能算是晁盖一派。
除此六人之外,其余人等要么由宋江招揽要么早就倒向宋江,早已不为晁盖所用。
从这次点将就可以看出,晁盖叫上了自己这边的所有兄弟,连只擅长打水仗的阮家三兄弟都全部出马,就这样人手仍旧远远不够。
晁盖要调动五千人马讨伐曾头市,光靠自己和自己这方的心腹当然不够,迫不得已之下他只能启用那些臣服于宋江的人。
这次点将让晁盖彻底明白自己竟然沦落到无人可用的地步,他心中悲愤却无处宣泄,只得全部转成怒火针对曾头市,立誓不破不回。
晁盖迫切地想要建功立业,重振威风,可惜天不遂人愿,此次曾头市之行注定坎坷重重。
与曾家兄弟以及史文恭的初次交手,晁盖与众兄弟完全没能像预料中那样打得对方落花流水。
相反,交战过程中,曾头市那边完全不落下风,一番混战后,两方各折了些人马。
晁盖见讨不到好,只得暂时收兵。
回到营寨后,晁盖心中烦忧更甚,这时候众将领偏偏又跑来劝慰,那劝慰的话对于晁盖来说无疑火上浇油。
这些将领多是景仰宋江作风之人,他们告诉晁盖:“哥哥且放宽心,往常宋公明哥哥带我们征战,也有失利的时候,最后都能反败为胜。”
这话虽说是劝晁盖莫要担忧,但落到晁盖耳中却是众人对宋江百般佩服。
他听后非但没有宽下心,反而更加郁闷。
晁盖身亡,注定失败的权力之争此时的晁盖急于取胜,已经难以冷静下来判断当前局势,一时间竟然中了敌方奸计。
他听信两个假投降的僧人,被诱入史文恭设置的陷阱。
只见一支利箭“嗖”得一声,直冲晁盖面门,待他反应过来时,已经不幸中箭跌下马来。
那箭虽说没有直击要害,但箭头上却带了毒,晁盖被弟兄们救下送回山寨中时,已是浑身浮肿,水米不进,已然命不久矣。
半夜时分,宋江带着其他头领守在晁盖帐前。
晁盖撑住最后一口气,当着所有人的面,看向宋江,留下最后的遗言:“贤弟,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照理说,晁盖一死,宋江做新一任梁山之主才是众望所归。
可晁盖死前却没有直接言明让宋江接替自己,而是说谁为他报仇,谁才能坐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
很明显,晁盖并不希望将梁山完全交至宋江手上。
宋江这人忠义是忠义,可他忠心的始终是朝廷,被迫落草梁山后,他一边惩奸除恶,一边却把这当做是为皇上尽忠义。
虽然成了梁山上的英雄好汉,但宋江本质上仍旧是一名腐儒。
而且从后文我们已经知道,宋江手握大权之后,果然生起了接受朝廷招安之意,竟然带领梁山众人成了朝廷的打手,凭一己之力葬送了梁山所有兄弟。
回过头再看,晁盖临终时不点名宋江接任梁山便显得另有一番意味。
只可惜,众人早不把晁盖这个大当家放在心中,遗嘱成了多余的废话。
丧事一过,大家转头就一致要求宋江做梁山泊主,按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山寨中事业,岂可无主”?
宋江推辞几番之后便顺势走上主位,坐上寨中第一把椅子,正式成为梁山有名有实的当家人。
晁盖在与宋江的这场权力之争中,输得彻彻底底。
可以说,从一开始,他就输了,宋江的夺权就像温水煮青蛙一般,直到最后才叫他察觉到不对劲。
只是等他想起来补救之时,已经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晁盖不仅没有夺回应有的权力,还在这场斗争当中丢掉性命,便宜宋江直接登上寨主之位。
想那晁盖,初出江湖之时是何等的风采无限,他敢于反抗,敢于伸张正义,见贪官搜刮民脂民膏,一怒之下便与兄弟几人夺下生辰纲,事发之后不惜舍弃万贯家财上梁山落草为寇。
那时候的晁盖也是金兰满天下,多少江湖义士仰慕他的大名。
而这样一位英雄好汉却守不住梁山老大之位,被后来上山的宋江一点点架空手中势力,终究落得一个悲剧收场,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结语:虽说晁盖走到最后的结局包含了种种因素,但更多的也算是性格使然。
他为人仗义真诚,缺乏防人之心,如果身处的环境单纯倒也没什么,但随着梁山泊的发展壮大,利害关系已经逐渐错综复杂,晁盖身为一寨之主,显然是因为太过单纯才落了个悲哀下场。
世人当以晁盖的故事警醒自己,越是身处高位越要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