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50多国拒签的犹太人,拿到中国签证,救了全家命:我是半个中国人!

律令9章 2024-11-11 20:19:38

总有人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这话在前几年非常流行,乍一看,好像满是理由。

毕竟,无论华尔街、世界500强,仰或某国高层,近一半的掌权者都是犹太人,这说明啥,说明犹太人聪明?

犹太人聪明与否,这个不好乱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越聪明的人,往往受难也多,而拯救他们的中国人,才是真正智者。

1921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诞下一个男婴,埃里克。

这户犹太家庭里的父亲经营服装生意,起初,这家人的生活条件不差,埃里克小时候也曾接受良好教育,并且跳舞、体操、马术样样精通,因此还曾梦想将来当一名职业运动员。

这里的关键词是“曾经”,一切美好在1938年戛然而止,纳粹吞并奥地利,随后对维也纳的犹太人展开大清洗。

中国历史上有“两脚羊”(男人当奴隶,女人充军粮),奥地利也一样,犹太人门上被涂“JUDE”字样,啥意思?

简单讲,“JUDE”在德语中指的就是犹太人,被涂在门上,目的是方便纳粹辨识,也是一种侮辱性字眼。

那时的犹太人被纳粹兵拿枪顶着,一边爬着走,一边啃食地上的杂草,一旦有人敢直腰,迎面而来的将是子弹或刺刀。

身为犹太人,埃里克一家也不好过,他们负责扫大街,扫完街又会莫名其妙的被纳粹殴打。

那时的犹太人别说做生意,连孩子都不能上学,在街上遇到纳粹兵,犹太人必须脱帽鞠躬,这是法律,奥地利的犹太人哪还有活路?

包括埃里克一家,奥地利的犹太人都在想着逃离,但没有国家愿意接收,他们能往哪里逃?

没有国家愿意接收犹太人,纳粹又出规定:只有获得其他国家签证,犹太人才被允许离开奥地利。

这不诚心逼死犹太人吗?未必。

就当时来讲,美英是移民首选,但移民美国几乎不可能:门槛高、名额少。

英国也差不多,想移民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啥叫“严格审查”?说白了,任何理由都可以拒绝移民。

当然,压迫过激,犹太人不仅依靠祈祷上帝,他们也会反抗,呼吁“国际援助”。

终于,32个国家于1938年召开会议,本以为犹太人可以脱困了,结果却是:32国彻底停止向犹太人发放签证。

一言以蔽之,消息传出后,奥地利的犹太人绝望了,埃里克却反其道而行:他要为家人找出一条活路。

说的简单,那时的犹太人上街都是极其危险的事,埃里克有什么能耐,敢为一家11口找活路?

埃里克的办法并不出奇,凭着毅力,冒着被纳粹打死的危险,他出门奔走于各国驻奥领事馆。

意料之中,埃里克的倔强并没有感动他人,足有50多国拒绝向犹太人发放签证,法国领事馆最极端,给了埃里克一盆冷水。

这不是形容,是真的浇了埃里克一头冷水,这盆冷水几乎将希望之火彻底浇灭,直到他麻木而茫然的走进另一家领事馆。

很机械,埃里克重复着之前说了无数遍的开场白“我是可怜的犹太人,我们一家人活不下去了,我恳请获得你们国家的签证。”

说起来,满身湿淋淋的埃里克,当时压根不知道自己进的是哪国领事馆,更对“获取签证”不抱希望,甚至做好了被人赶出去的准备。

果然,一只手伸向埃里克,却不是打他,只是怜惜的轻拍他肩膀,那人说“明天你带上相关文件再来”,这话啥意思,愿意给犹太人签证了?

埃里克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他抬起头睁大眼睛,惊讶又充满希望的看着面前的黄皮肤中年人。

良久,埃里克压制着内心狂喜,用颤抖的声音问“尊敬的先生,请问您是谁?”

中年人笑着回答“这里是中国领事馆,我叫何凤山。”

埃里克将这个名字深深刻进脑子,回到家后,他将该消息告诉家人,这户犹太家庭传出了久违的欢笑声,中国是个什么样子?

不管咋说,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去哪里都行。

第二天,埃里克再次来到中国领事馆,何凤山给了他足足20张签证,这么顺利的吗?咋可能。

计划:埃利克一家坐船先到意大利,然后转去中国上海。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埃利克一家准备行囊的间隙,维也纳爆发了“水晶之夜”, 犹太人聚居区被彻底摧毁,无数犹太人死于该夜第二天,纳粹又将数万犹太人抓进集中营。

埃利克一家也在其中,即使他们有签证,也到不了中国了吧?

即将踏进集中营,埃利克疯也似的大喊“我们有签证,我们即将离开奥地利,你们不能在这时候逮捕我们。”

集中营里都是犹太人,哭喊告饶的犹太人不计其数,埃利克的喊声压根不会引起纳粹的注意,越是喊叫,所受到的毒打越重。

几乎,埃利克就要被打死了,但他嘴里依然强调着“我们有中国签证”。

终于,纳粹兵发了善心,将埃利克带到一名长官面前“我们就要离开奥地利了,我们有中国签证”。

纳粹长官不耐烦地问“签证在哪?

奄奄一息的埃利克回答“在我家,我可以拿给你们看。”

纳粹长官终于松口,指挥几名士兵说“带他去拿签证,如果没有,就地枪决!”

试想,二战中的“水晶之夜”是多么的混乱,整个犹太区被摧毁,埃利克还能找到签证吗?

当时,埃利克家的房子已成废墟,所剩家当,要么消失不见,要么还在燃烧,上哪去找中国签证?

命悬一线,几名纳粹兵已经对埃利克举起了枪,中国签证竟然神奇的出现了,那是露出瓦砾的一张桌抽屉,却救了埃利克一家十余口人。

再被押回集中营,纳粹长官看着埃利克琢磨了许久,终于挥了挥手,说“让他们走吧!”

如此,埃里克一家仓皇逃离维也纳,离开奥地利前往意大利。

在意大利,埃里克遇到了数百名犹太难民,原来他们都得到了中国签证:中国,这个充满希望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

轮船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了一个月,终于抵达中国上海,满怀希望的埃里克兴奋地跑下船,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失望了。

1938年末,埃里克抵达的上海已被淞沪会战洗礼了一年有余,日军占领下的上海满目疮痍,无数中国人仍在躲避从天而降的炸弹。

原来,埃里克是难民,上海的难民更多,难道中国也和维也纳一样,没有生的希望了?

侥幸的是,埃里克一家有着外国人的相貌,日军多少会手下留情,他们顺利的找到犹太聚集区,并吃上了中国包子,埃里克喜极而泣“这是来自天堂的美味。”

不久后,日军袭击珍珠港,同时加强了上海各国人种的管制,埃里克一家被划进虹口区域。

危险时刻,幸运之神同时降临,埃里克在一家进出口公司找到了工作,闲暇时,他又记起曾经想做运动员的梦想,当时上海这条件,能允许吗?

理论上讲,当时的上海烽烟不断,埃里克的运动梦几乎不可实现,但谁说“梦想一定要实现”呢?

没有专业器材,埃里克另辟蹊径,饶有兴致的做起了小规模锻炼身体,并且,难民中又不少人曾是医生、建筑师、工程师等,他们也在分享自己的技能。

除了犹太难民,埃里克愿意将自己的技能分享给当地中国人,以后就有了足球队、篮球队、舞蹈交流会,甚至咖啡馆。

中国人见到了不一样的风情,也开始加入埃里克,并无私分享着自己的技能。

回忆录中,埃里克这样形容“我们没有受到歧视,我们(中国人和犹太人)就像兄弟,他们(中国人)也很爱我们的孩子。”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外国人接到西方命令“离开中国”,虽然不舍,埃里克终究是要离开,后在加拿大落地生根。

以后的埃里克生活不错,有了自己的公司,一直到90高龄,他的身体依然硬朗。

生活中,老年埃里克时常怀念在中国时的那段美好时光,他经常对身边说“没有何凤山先生,就没有现在的我,没有中国,我们一家就和600万犹太人一样,将死在纳粹屠刀下。”

“是中国救了我,是中国人救了我们一家。”

“我是半个中国人。”

2012年,91岁高龄的埃里克无疾而终,弥留之际,这位老人向东方挥了挥手,他是在向老朋友挥手告别吗?

回头再看开篇的问题,或许犹太人聪明,但在危难时伸出援手的中国人,才是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真正智者。

0 阅读:84

律令9章

简介: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