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代,曾有这样的一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起初是狄人所创立的,但也得到了中原各国的认同。并且,在战国时代,这个诸侯国也曾参与过群雄争霸,还一度占了上风。但最终,这个诸侯国没能熬到秦王政灭六国的年代就被其他诸侯国吞并。更惨的是,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对于在战国时代也算举足轻重的中山国,居然没有单独立传。
其实这倒也不能怪司马迁。因为历史学界认为,司马迁作为史学家,想要修史,就需要有一定的史料来辅助修史。而中山国在灭亡以后,史料也在战乱中遭到了大幅度破坏,所以才导致司马迁没有足够的素材,来给中山国写传记。
不过好在,根据一些零碎的记录,以及考古证据,后世的我们,还是可以弄清楚中山国大概的情况。
1、白狄对中原的骚扰大约商周时期,在现在的陕北一带,有个叫白狄的游牧部族,在这里生活。因为白狄后来迁移到了鲜虞水一带生活,所以中原各国将其叫做鲜虞。
东周初年,白狄通过对周边部族的吞并,逐渐强大起来,同时因为周天子失去了号召和统御周边诸侯的能力,所以白狄得以大举进犯中原的周朝诸侯国,邢国、卫国几乎遭到白狄的毁灭性打击。好在就在这关键时刻,齐国的齐桓公以盟主的身份组织各国武装反击白狄,才恢复了邢国和卫国。孔子为此还赞叹齐国,认为如果不是管仲强盛了齐国,那么恐怕蛮夷白狄就要占领中原了,到时候他也会被迫穿蛮夷的服饰。
后世也把白狄入侵中原,视为华夏文明早期遭遇的危机之一。所以后世对齐桓公的评价较高,也并非没有原因。
而随着齐桓公称霸,以盟主的身份节制中原诸侯国的武装力量,霸主制度也得以确立。所以,白狄想利用中原混乱的漏洞趁机捡漏,也成了不大现实的事情。
2、中山国的来历运气是很奇妙的东西。齐国的做大让白狄碰了一次钉子。似乎从这开始,白狄就开始走了背运——因为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衰败,白狄一开始以为浑水摸鱼的机会又来了。不曾想晋国在之后崛起,而晋国和白狄活动的地盘又是紧邻。所以晋即便是本着杀蛮夷立威的想法,也得不断折腾白狄。
于是在晋国之后近百年的打压下,白狄的地盘逐渐缩水,甚至白狄人的核心区域都一度被晋国军队攻破。白狄人为了躲避晋国的追杀,也曾一度逃到太行山里避难,那段岁月,白狄人觉得好惨。
直到春秋后期,白狄人才利用晋国的内部问题,反击晋国。之后白狄的首领们也意识到,如果不能建立类似晋、齐那样的国家,继续搞部落模式,即便是偶尔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也很难扭转被中原势力蚕食的趋势。于是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思想,白狄的首脑们决定仿照中原诸侯国的架构,在白狄控制的地盘上建立国家。当时白狄的核心区域是中人城,这做城里有一座山丘,所以,白狄将自己的国家命名为中山——这就是中山国的来历。
刚才说过,此时已经是春秋后期,所以,中山国的成立,刚好在不久之后,迎来了战争规模升级的战国时代。
3、智氏灭亡中山国中山国建国的消息传到晋以后,晋顿时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因为晋楚争霸成了春秋中后期,晋历史的主旋律。如今白狄建立中山国,这让晋不得不怀疑自己会不会遭遇北方版楚国。所以晋决定趁着中山国开张不久,实力有限的机会,打残中山国。于是晋国出兵进攻中山。
中山国军队打不过晋,但是晋想吞中山也不大现实。于是双方各退一步:中山表示臣服于晋,但是晋不要考虑直接吞并中山,同时,中山国的很多行政权力,需要晋来代为把持——所以从这不难看出,中山王廷其实已经开始有成为晋代理统治中山国的工具。并且大趋势来看,晋完全消化中山、吞并中山,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是,就在中山国快要被晋吞并的关键节点,晋内部再度爆发统治危机:晋国的六卿发生内讧,这导致晋公室无暇顾及中山国。中山国趁机联系齐国对晋进行无力讨伐,并借此恢复实力。
就在中山国不断恢复实力、提升实力的时候,晋的内斗也愈演愈烈,中山国为了让晋内斗激化,于是专门收容从晋逃亡来的内斗失败者,并希望通过遥控指挥这些落败方在晋的残存势力,激化晋的矛盾。
晋的六卿经过火拼,一度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卿。赵氏的地盘紧邻中山,而中山国的一些行为也确实危害到了赵氏的利益——比如中山国收纳的逃亡者,很多和赵氏有利益冲突。于是赵氏多次出兵进攻中山国。在赵氏军队的进攻之下,中山国再度遭遇沉重打击,后世认为,赵氏一度将中山国推向崩盘边缘。
同时,赵氏的家主制定的战略就是:一定要把赵国北方的戎狄势力消灭干净,防止危害赵国发展。而中山国就是首要打击的目标。
同时,晋的智氏也对中山国发动了军事打击。在当时晋的四卿里面,智氏的势力是最大的。甚至后来智氏的覆灭,还是基于韩、赵、魏三家群殴的基础上。所以,面对赵国打击尚且招架吃力的中山,又哪有本钱应对智氏的打击?在智氏的打击之下,中山国全境沦陷。中山国亡国了。
当然,说到这,可能很多看官会问:智氏还存在,说明晋还没遭遇三家分晋,那么就没进入战国时代,而前文说过中山国在战国时代也算有影响力。怎么这没到战国,中山国就灭亡了?诸位看官别急,还有后文呢。
4、中山国的复辟智氏的野心很大:智氏想吞并其余三家,独霸晋国。而赵氏率先发难,最终韩赵魏三家群殴之下,智氏灭亡。智氏占领的地盘也被三家瓜分。中山国故地当时全境都被智氏占领,所以智氏灭亡以后,中山国故地也上了“菜单”。赵国几乎接盘了这部分“胜利品”。
赵氏几乎独吞中山国的情况,让魏氏感到不爽——因此魏氏要求分走中山国一半的故地给自己。不然自己就吃大亏了。
赵氏当时的家主是赵毋恤。赵毋恤当然不想听魏氏的主张。不过,他又不想为这件事和魏氏爆发太激烈的冲突。于是赵毋恤提出了一个主张:那就恢复中山国,而后请魏氏的家主把女儿嫁给中山君主为妻,至于中山国的内务,由赵魏两家共同掌管。这个方案也得到了当时魏氏家主魏斯的支持。
于是中山国复国了。当然,中山国复国后第一位君主中山文公,其实是一个傀儡。
中山文公去世后,文公和魏斯的儿子继承君主地位,这便是中山武公。
虽然中山国是魏赵控制的傀儡政权。但是地理角度来说,魏氏的地盘和中山国并不接壤。所以,中山国真正的命运,是掌握在赵氏手里。赵勿恤去世后,赵氏内部发生内乱,实力也有所削弱。这让中山武公看到了机会。于是中山武公趁机带领中山国人组团迁移到了太行山以东的地区,摆脱赵氏的影响。同时,中山国公室还联络齐国,希望能够借助齐国的势力,打击赵氏对中山国的侵吞。
一般认为,中山国真正复国,是从武公时期开始算的。
不过,中山国毕竟命运多舛。
中山武公去世以后,新的君主是中山桓公。桓公在位初期,中山国处于混乱状态,而魏氏的家主魏斯觉得有机会对中山国进行扩张。于是魏国大军进攻中山国。经过长达三年的苦战,魏氏占领中山国的都城,灭亡中山国。而桓公只好带着不愿意投降的中山国人再度躲到太行山,抵御魏氏。
魏氏灭亡中山国三年后,周天子宣布册封韩赵魏三家的家主为新的诸侯,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三家分晋具备划时代意义,一般认为: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开始。
魏国开张不久就和周边国家不断结怨,并且也忽视了中山国流亡公室组织的抵抗活动。所以这给中山桓公复国的绝好机会。于是在中山桓公亡国的二十多年后,中山桓公利用魏国不断同秦国、楚国、齐国交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的机会,驱逐了中山国地盘上的魏国占领军,宣布复辟中山国。
中山国复辟虽然让魏国遭遇损失,但是反应最激烈的却是赵国。于是中山国复辟不久,赵国大军就开始大举进攻中山国,打算一鼓作气再度把中山国赶回到太行山里。中山桓公毕竟和魏国斗争了二十多年,也算是见过大场面的人。所以对于赵国的讨伐,中山桓公临危不惧,而是组织中山军民同仇敌忾,打退了赵国干涉军。甚至中山军队还一度主动进攻赵国,从赵国手里夺取大量之前被赵国占领的中山国故地。
对于中山军队的战斗力,赵国当时的君主赵成侯十分忌惮。于是赵成侯责令赵国边境守军不要和中山军交锋,要死守城池。
赵国和魏国都被中山国反杀,这让其他诸侯国觉得中山国确实实力不俗,中山国的地位也得到提升。之后的中山桓公励精图治,中山国的实力继续增强,以至于中山国当时的地位要明显高于宋国、卫国这些小国。
5、中山国的兴亡到了周朝显王在位第四十六年年(西元前323年),当时的中山国君主和魏国、赵国、韩国、燕国等五国君主达成协议,宣布五国君主使用王号。而在这之前,中山国也频繁介入中原诸侯的火并,并取得很多胜利。所以,中山国君主才得以和赵魏等国的君主一样称王。
当时的中山国君主是中山王厝。他或许不会想到,他称王以后,中山国的历史会开始倒计时。
因为就在中山王厝宣布称王的第二年,赵国的新君主继位,这个新君主,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没错,胡服骑射的那位。中山王厝是一个有能力的诸侯王,所以,赵武灵王虽然有考虑吞并中山国,但却在等待时机。终于,随着中山王厝去世,新的国王继位,赵国看到了机会。
新的国王治理国家能力很差,而且人事任免方面错误不断,这让中山国的局面陷入混乱。所以,新的中山王继位第三年,赵国大军就对中山国发动入侵。此次赵国入侵可谓长驱直入,中山国大片领土被赵军占领。在赵武灵王的击打之下,中山国亡国的迹象十分明显。
又过了几年,中山国的王子尚继位,这便是中山王尚。中山王尚的历史使命,似乎就是给中山国送葬——一方面中山王尚接盘的中山国领土和实力都已经消耗殆尽,另一方面,赵武灵王又渴望在有生之年彻底终结中山国。于是赵武灵王对中山国发动致命一击。而中山王尚也组织最后的主力武装作为抵抗力量进行拼死抵抗,赵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消灭了这支力量,中山王尚也在混战中失踪。后世认为或许他死在战乱中。
赵武灵王很清楚中山国多次复辟的历史。于是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消化模式:赵武灵王在灭亡中山国以后,在中山国王室里找了一个叫胜的人,将其册立为中山王。这就是中山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国王——中山王胜。
中山王胜在位一年多以后,赵国考虑已经消除了中山国复国的可能性。于是赵国宣布废掉中山王胜的王位。中山国从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