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顾名思义,是个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
而长期服药,就要忍受过程的繁琐,以及药的苦涩,尤其是中药汤剂。
于是,有不少患者,开始问我:“李老师,能不能把汤剂换成散剂?”
我的回答很干脆:“用汤剂还是散剂,不能根据你的喜好来决定,也不能按我的偏好来选用,而是要根据是否能最有效解除当下病情,来决定剂型,一切都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我们先来看看汤剂和散剂各自的优缺点:
中药经过熬制,不同的中药材经过水火的作用会发生化学反应,可以发挥最大的药效。所以,它的最大优势,是容易吸收,药效发挥最大化。
缺点是煎煮不方便和入口苦涩。前者可以由医馆代煎来解决,后者只能忍受——良药苦口就是这个意思。
中药散剂,由多种药材混合打粉而成,自古有之。
它的优势,是制作很简单,而且可以节约药材,携带和服用都很方便。缺点是,内服治疗疾病,粉剂的吸收度不如汤剂。
看到这里,读者朋友可能会自动得出结论了:我们吃药,目的是祛病,要的是疗效,那么,我们自然要选汤剂了。
其实,也不绝对。
还是前边我讲过的,具体选择哪种剂型,要根据病情症状不同阶段的不同具体表现,如果能用散剂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也没必要去喝苦涩的汤剂。
下面的病案中,患者刚开始用的是汤剂,病情稳定后,改用散剂,效果照样杠杠的。
关老爷子,65岁,20岁开始抽烟,每日近2包,十几年前即咳嗽、咯痰,迭经中西医结合施治,但反复迁延,日甚一日,渐至稍感寒或劳作便发,咳痰稀白却咯吐不爽,伴喘息难平,纳呆心悸,畏寒神疲,汗多便溏,面唇紫绀。
2018年,西医根据胸部X线摄片,诊断其为慢阻肺。这年深秋,因天气猝然变化,感寒后上述症状复萌,关老爷子找到了我。
刻诊患者口渴时饮却不多,颜面下肢轻浮,舌淡紫体胖,苔微黄浊腻,舌下静脉紫粗,脉濡软、重按无力。
综合分析,显然系肺脾肾阳均虚,致心血运行受碍,痰瘀交阻所致,因久病虚实夹杂。
这时候,一个对症的方子,浮现在我脑海——那就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生脉散,此方对老年人各类虚性咳喘效果不凡,于是,我以此方为基础,扩充如下:
北沙参、煅鹅管石、白茯苓、妙白术、陈皮、姜半夏、炙远志、焙百部、炙桑白皮、麦冬、当归身、附子、五味子、葶苈子、炙麻黄、另以红参、蛤蚧等研为细末。上述药物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同时每次吞药粉2.5g。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我是把本来是散剂的方子,用作了汤剂——因为我考虑到关老爷子的病情,正处在危急期,需要药力的强度和速度——汤者荡也,去祛病上有更大的力度。
服下两个疗程之后,关老爷子诸症悉平,咯痰、喘息、畏寒都有了极大缓解。
看到缓解,关老爷子就提出:“李老师,你看能不能不喝汤药了,苦得很,整天嘴都是苦味儿。”
我审视了一下他当下病机的发展,思忖了一番,感觉可以转换剂型了,可以把汤剂改成散剂了。
于是,我以定喘汤加生白术、茯苓、酒熟地、当归,取5倍剂量,其粉为细末,每次3g,每日3次,空腹服用。
又过了几个月,我看关老爷子病情日益趋缓,又将散剂改成丸剂——丸者缓也,更适用于慢性疾病长期服药的情况,方便携带,方便服用。
随访至今,已过去近四年,关老爷子体质明显改善,喘息也没有再大发作过。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中,用药方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剂型。
剂型和它药效的发挥,直接有联系。
很多剂型,都有适应的病证,所以剂型选用,首先要看的,是功效的发挥,而不是服用方不方便。
我相信,只要有功效,哪怕服用再不方便,各位患者朋友也会想办法克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