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路在《人世间》里走了一条忠实的现实主义路线,而正是凭着这一条回归现实的定调与立意,《人世间》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于是,找来了李路的上一部导演的电视剧《巡回检察组》。
在技法上,《巡回检察组》里有《人世间》的影子。
李路在镜头处置上,多重角度,交错递进,富有节奏,也习惯于在平常的情节中,采取动感的镜头,跟定人物行动轨迹,制造镜头冲击力。
但是,这种技法,用于《巡回检察组》,显然促成了内容的奇谲,却削弱了内涵的合理性和真实感。
在《人世间》里,整个剧的风格,是削减任何的巧合与偶然。所以,众多传闻中什么水自流是郝冬梅的哥哥的拍案惊奇情节,电视剧里一概不见。
观众都被训练成一部电视剧没有逆转就觉得不适应,所以,就习惯性地、无中生地为一部现实题材,联想出匪夷所思的烧脑逆转。
但《人世间》忠实地因循着现实中只有平凡与随机的原则,没有炮制一些偶然性、突破概率渺小律、耸人听闻的奇葩情节。
正是这种回归生活的本真与真谛,才保证了《人世间》切入观众的情感空间。
奇案固然可以拍案惊奇,但是,却是以牺牲了人物刻画为代价的。
这一点,在《巡回检察组》中显现得尤为明显。
《巡回检察组》的主题是展现了政法战线上的工作者们,如何维护着人民的正义,厘清冤假错案,还迷雾以真相。
在这个主题的大背景下,电视剧介绍了“巡回检察组”这一监督体系,并借这一视点,扫描了公检法的正义的力量,如何在他们各自的战线上,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查找真凶,找出内奸,还人民群众一个平安的社会环境。
问题是,电视剧里的奇案过分离奇,为了达到这个奇案的效果,不得不埋伏了许多伏笔,就相当于冰山的一角,浮在水面上,看上去很简单,而在海平面下的冰山冰体却庞大而错综复杂。编剧耗费了巨大的精力,编织了一个千奇百巧的冰体,以达到支撑起冰山一角的奇观,但是,冰体里的过分铺陈,却早已改变了冰面下的形态,使得露出来的冰山一角也不得不相应地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
抽离《巡回检察组》主题里的社会层面的表现,整个电视剧就是一个孤儿院团伙制造的奇案。
问题是,这个奇案从十年前就开始酿造了第一个杀人案,但一直到十年后,才真正地全部呈现出来,那么,之前发生的死亡案,都可能引发案情暴露,而很难相信,十年前的做局,会逐渐积累下来,在十年后集体地化成奇案爆发。
一、 米振东不在现场证明的关键性设置,不值得推敲。《巡回检察组》中最关键的凸出在前台里的案件,发生在小树林里。
剧中人物徐大发与沈广军在小树林约见,结果是沈广军成了杀害徐大发的凶手。
从监控里,没有看到小树林出现第四人。
于是,这就成了密室杀人模式的一种迷津。
但是破案组,应该注意到,徐大发与沈广军都是开着车子进入小树林的,那么,最常规的推理,都可以猜测到车内可以藏人。
但是,这个疑点,竟然在第一轮侦破中,毫无发觉,直接把沈广军杀人案断成了事实。
直到“巡回检察组”的冯森出现,才解开了小树林作案现场还有第四人的谜底。
可以说,《巡回检察组》里小树林案发现场,不具备“密室作案”的条件,电视剧突出了冯森的深谋远虑,却把之前的破案人员的智商置于何处?
而米振东作为现场杀人案的第四人,电视剧为了说明他不在现场,表现他在离开小树林之后,立刻去别墅区里作了一次盗窃,成功地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米振东以此证明自己不在“小树林”作案现场,但真正的“不在现场”经典,根本不是这种有着时间差的“不在现场”。
“不在现场”的证明,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修改时间。
《阳光下的罪恶》中,凶手为了制造不在现场的证明,是调整了报时钟的声音,从而挪移了时间,造成听到钟声的游客,都误判了时间,为凶手逃脱指证创造了条件。
《阳光下的罪恶》剧照
在陈冲出演的电影《误杀》中,剧中的一家为了制造不在场的证明,进行了一场浩大的“日期改变”行动,就是耗时费力,集体出动,制造假象,让邻居都误认为凶案发生的那一天,行凶者一家,外出旅行去了。
所以,“不在现场”的作案是很困难的。甚至为了达到这一个条件,要“装死”。
比如,克里斯蒂评分最高的一部小说《无人生还》里,真正的凶手,把自己处理成死了,而死人是不会“在场”的,从而成功地为自己洗清了疑犯的可能。
《巡回检察组》里米振东的从小树林里出来,立刻进行他的下一步作案,是想洗清自己不在现场。
但是他无论如何都无法解释得清,他在盗窃之前的时间里,他做了什么。
而破案人员,竟然对米振东盗窃之前的作为,根本没有一分一秒地落实到具体的时间点与实处,就这么马马虎虎地认定了他不在现场,这从逻辑上,都是无法说得通的。
而实际上,从电视剧里的介绍来看,米振东在小树林里,还拍摄了沈广军抢救车内的侄女苗苗的视频,这一段情节,更不够真实,无形中把米振东逗留在小树林里的时间,延长了二个小时以上。
按电视剧的介绍,沈广军来到小树林里,见到了徐大发死在车内,然后他仓皇步行逃离现场,回到家后,他才想起他的车子还留在小树林里,便又回到现场,这时发现车内的侄女苗苗窒息昏迷,他在抢救无效后,把侄女埋在小树林里。
电视剧为了能让米振东从徐大发的后车厢里跑到沈广军的后车箱里,不得不把沈广军支走一段时间,这样才能完成电视剧需要的“密室作案”类似的现场没有第四人的情境。
米振东作为行凶人,本该在杀人后立刻离开现场,但他却在小树林里逗留了两个多小时,一直等到沈广军再次回来,开走自己的车子,他怎么预料到沈广军不会去报案?当然编剧必须让沈广军不报案,这样,米振东才能躲在沈广军的车内,借机逃离现场。
米振东完全是赌了一把,预估沈广军还会回来开走自己的车,其实从一般人的逻辑判断来看,沈广军如果发现徐大发被害,他应该首先报案,至少可以洗清自己的清白,但米振东却首先预测沈广军会落荒而逃,而在这一过程中,米振东一直停留在发案现场,坐等他设计的受害者沈广军回来,这种逻辑的合理性有多少?
所以,电视剧为了设计出“密室作案”的奇景,却是牺牲了行凶者米振东的第一个愿望是离开作案现场这一正常人的心理,顾及了结果的奇案效果,却忘记了设计者为自己解脱的迫切心理。
接下来,米振东偷窃,以此证明不在现场,但实际上,很可能会导致“不打自招”,至少在偷窃过程中,警方一定会查询之前他干了什么,那么他将如何回答自己在之前的几个小时内做了什么这一个难题。
而警方很可能会因为米振东的盗窃作案,而把之前的小树林里的杀人案,实行并案解破,如此一比照,米振东便完整地袒露出自己的行踪,他的幕后策划人的真相,很快就水落石出了。
而现在电视剧却让米振东顺利逃脱,而把沈广军作为一个杀人凶手判成死缓,更不可思议的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罪犯,竟然关在同一个监牢里,至少沈广军有疑似杀人的事实,属于重刑犯,竟然与米振东关在一起,使得剧中所有的相关人员,都处在监狱里的同一时空中,这得有多大的巧合?
二、 米振东还是十年前的车祸的幕后制造者,又是一个奇案。十年前,冯森的妻子在地下车库里遭遇车祸身亡。
这又是一个奇案。
奇案的背后,是米振东殚精竭虑的设计。
初看这个车祸,很偶然,但米振东为了设计此案,运用了多少人力与物力。
米振东为此投入的越多,就越容易暴露。
就像冰山的下面,越是复杂,上面的冰山一角越是不稳。
其实,米振东为了制造车祸现场的偶然性,把自己的孤儿院的小伙伴们都使用上了,甚至还搭上了一个美人计。
这个代价不可谓不大。
车祸,必须有一个主导者。
米振东于是让沈广顺定时从地下车库出发,赶往某一地点,拿取一张彩票。
问题是,沈广顺开车很急,怎么能保证就能撞到地下车库里的冯森妻子?
冯森妻子难道准确到每天在一个雷打不动的时间点出现在地下车库吗?
沈广顺定时开车,碰到定时出现在地下车库的冯森妻,而同时,有电工配合,停掉了车库里的照明,然后,沈广顺心急火燎地撞上了人。之后,又有数辆车在黑暗之中撞上了人,完美地制造了一起车祸。这些撞人的人,其实都是米振东当年在孤独的兄弟们。
这起车祸案的肇事者,当时如果勾连起来,会发现,他们都有孤儿院的共同出身,警方不应该根据车祸现场出现的每一个人的履历里的关联性,落实破案的第一步的思路的吗?
一直到十年后,冯森接手这起当年的车祸案,竟然没有搞清楚所有的现场车祸肇事者们的身份。
电视剧给予了一个理由,就是孤儿院当年倒了之后,所有的孤儿的信息都没有了。
所以,剧中的孤儿团伙一直合伙作案,但却毫无案底,也查不到他们的暗中联系。
最后剧中曝光出孤儿院团伙,还是借沈母提供的结婚时出礼的名单来获得了证据,连沈母都能够知道孤儿院团伙的存在,但警方却毫无察觉,捕捉蛛丝马迹,寻找当年车祸案中的肇事者之间的共同联系,这未免太说不通了吧。
电视剧为了打造一个团伙作案的“冰山基座”,不惜设计了一个孤儿院这样的特殊的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群体,来为他们逃脱警方追踪查案铺垫漏洞与理由。
即使孤儿院孩子们失去了身份,但是相关车祸的在场人员,都是同一个地方的人员,不会引起警方的关注吗?
所以,米振东十年前制造的一起车祸案,动用了偶然因素与自己的身边人,涉及人员太多,每一环节稍有差迟,都不可能达到车祸成功这一结果,尤其是,还把自己的孤儿院的学妹推给了沈广顺,封住了沈广顺之口。
所以,剧中只能用沈家人比较古怪来解释。
编剧把十年前的车祸案搞得扑朔迷离,但自己都无法解释得通,这里面的漏洞百出。
三、 人物身份揭示太过突然,完全是硬性地交代人物黑白的逆转。剧中的武检察长突然被定为内奸,简直急如星火,叫人目不暇接。
一直到倒数第二集,才把所有的真相通过口述交代,一古脑地倾倒出来,简直让观众没有回味的余地。
电视剧其实基本上在人物的性格塑造方面的应许的努力,都被案件的奇诡给左右了,无暇给予人物以心理刻画的空间。
相比之下,《人世间》表现的是一个现实的故事,剔开了拍案惊奇的可能性,所以,反而给了刻画人物性格的从容与泰然。
在匆促中由武检察长交代的背景阴谋中可以看出,整个剧中,看的最透的人,就是武检察长。他了解正方的破案动机,同时也知道米振东的阴谋,更知道黄老板一方的反杀计谋,而他游刃于各种势力之间,听任各种力量的交战硝烟弥漫,而他却置身事外,没有一点破绽,如果不是他栽赃同事的话,那么,他也不会暴露出自我。
这个人物实际上已经被编剧设计出的各种力量的张力,挤压到没有自己的存在的空间了。他的身份暴露,不是自然地暴露出来的,而完全是由剧中的办公室主任指认出来的,也就是说不是依靠逻辑的力量,水到渠成地推演出来的,而是突兀地提拎出局的,难怪在武检察长暴露之后,冯森感叹道:“太乱了,要好好捋一捋”。
作为当局者的冯森,都感到这里面的逆转不可思议,何况是跟着剧情走而毫无招架之力的观众呢?
现在的问题是,《巡回检察组》中的卧底、苦肉计、逆转元素是否必要?
冯森卧底,进行暗访,但也没有查出什么隐讳的秘密,本来通过正规的查案手段,就能够把一些真相查得水落石出,根本没有必要通过暗访去接近事实。
像徐大发与沈广军的联合骗保的关系,本来在前期审定沈广军的铁案时,就必定要查得一清二楚的,而且两个人之间的合作关系的发现,也没有什么难度,根本不需要冯森再审沈广军,来查清两个人的真相。
那么之前的审案人员,是如何把这个案件做铁的?
突出冯森的神,却牺牲了前面的破案人员连基本的审案流程都没有落实到位。
后来冯森又故意设套,把自己罩上了杀害沈广顺妻子的凶手,成功地打入狱中,这与张一苇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刑而进入监室,固然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与奇诡性,但这样的寻找不成立的理由,进入监牢,即使对公众也说不过去吧。
总不能因为破案成功,打探到真相,而自找罪状,卧底到监狱里吧。
何况,监狱里到处有监控,也用不着通过假意犯罪,卧底到监狱里套路消息吧。
尤其是查出谁是监狱里的内奸,给黄四海送情报,电视剧里交代是张一苇进了牢室之后,发现了真相。
其实这种传递情报的小儿科之举,多查查监控,就一目了然了。
简单的事实,却叠床架屋,繁琐设局,让情节主链,根本没有咬合起来。
从单个的片段来看,电视剧尚能做到自圆其说,但整体上却是张力分散,各自为阵,所有的冰山下的真相,都是在最后二集里,一起和盘托出,之前的情节,就是不得不纠缠在几个场景里,交待没有什么进展的情节。这也是观众认为剧情拖拉的原因之一。
《巡回检察组》在本质上的结构,采用了日本推理剧的模式,试图努力创造出新意,但是把太多的案件浓缩到一个空间里,所以直接包不住那么毛毛刺刺的情节,使得案情相互打架,把人物都挤到了边缘地位。
这也是《巡回检察组》与《人世间》的最大不同。
《人世间》里也有奇案的成份,没有解开的谜底,比如郑娟的身份,水自流的来历,这给了众多解谜者以无限想象与申说的机缘,但是《人世间》抛开了这些噱头,而是执意地表达了现实里的丰润人物内心,这才使得电视剧吸引了观众。
由此可见,奇案固然可以吸引人一时,但却无法做到观众发自心灵的关注。
李路在之前导演的作品中,技法是雷同的,但是因为对事件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而呈现出不一样的观感,这充分证明,一部作品,还是以贴近真实人生与人性才是引人注目的王道,依靠奇诡的情节来耸人听闻,虽然能够激发好奇,但是好奇散尽,则是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