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挖墙脚的是隔壁老王,而不是隔壁老李老张?说说老王的历史由来

夜半读诗 2024-12-02 11:16:37

隔壁老王”这个梗在互联网上很火,意思是婚恋关系中与他人伴侣有不正当关系的第三者,而老王,也成了挖墙脚的人。

你可能也会好奇,凭啥都说“隔壁老王”,而不是隔壁老李老张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大头儿子和隔壁王叔叔长得太像,所以引起的网络恶搞。

其实,“隔壁老王”这个典故,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而且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历史和文学作品中好多负面人物都姓王,什么王婆、王二麻子,都形成刻板印象了。那么,王姓到底招谁惹谁了?

01

王姓人多势众,全国第一大姓

王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在最近的统计中,力压李姓,成为全国第一大姓。

王姓起源可是十分显赫,据《通志▪氏族略四》记载:“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

夏商周时代,最高统治者不是皇帝,而后缀都是“王”,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

王姓源自多个源头,包括姬姓、妫姓、子姓等多个古姓,这些源头都与古代的王族或贵族有关,因为来源广泛,所以人口自然也众多。

王氏后辈中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兰陵王氏、临猗王氏也都出自于此。

不过,随着社会变迁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兴起,旧时的高门世家衰败没落,王姓也走入市井人家。

诗人会写诗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老百姓也乐于看到当年仰望不可及的世家大族被拽入凡尘,于是各种不讨喜的歇后语和俗语都被冠上了王姓:

王麻子吃核桃——里外出点子;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小二敲锣——穷得叮当响……

02

“隔壁老王”刻板印象的进化史

因为王姓人口众多,所以隔壁住着“老王”的概率自然也大,不过,“隔壁老王”的刻板印象的形成也是有迹可查——

最早,南朝梁武帝萧衍所著的《河中之水歌》中就有个“东家王郎”:“人生富贵所何望,恨不嫁于东家王。”

是说洛阳女儿莫愁,在十五岁时嫁给了当时的顶级豪门世族卢家,生儿育女、一生富贵,然而她依然遗憾没有嫁给东邻姓王的意中人。

后人扒出来东家王郎指的是王昌,还在诗词中不断拿来调侃,这下“隔壁老王”的形象越发深入人心。

李商隐就写过:“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卢家白玉堂。谁与王昌报消息,尽知三十六鸳鸯。”

但之前的“东家王郎”还是带着文艺感的人生遗憾,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世俗文化兴起,“隔壁老王”也开始不再委婉,直接变成了粗俗笑料。

清代笑话集《笑林广记》中就有这样一则笑话:

“奸夫闻亲夫归,急欲潜遁,妇令其静卧在床。夫至,问:床上何人?妻答云:快莫做声,隔壁王大爷,被老娘打出来,权避在此。夫大笑云:这死乌龟,老婆值得恁怕!”

到了网络时代,关于“隔壁老王”的笑料更是层出不穷,于是更加流行开来。

03

文学作品的推波助澜

最后,文学作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四大名著等经典文学作品中,许多贪财好色无能的角色都是姓“王”。这种文学上的刻画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王”姓的负面印象——比如《红楼梦》中的最让人咬牙的是王善保家的,正是她教唆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才造成晴雯、芳官等人被撵走,晴雯更为此付出了生命;

王仁是王熙凤的哥哥、贾巧姐的舅舅,尽管王熙凤在贾府掌权时大力帮助过他,但王仁并没有因此感恩,反而在贾家败落后,竟然将自己的外甥女巧姐卖到了烟花柳巷之地,几乎害了她一生;还有奴大欺主的王柱儿一家,草菅人命的王熙凤等。

其实,曹雪芹笔下的这些坏人大多姓“王”,也是有意埋伏笔,因为“王”代表了亡,也预示着腐朽和毁灭,王仁的名字更是谐音“忘仁”,暗含讽刺。《水浒传》更是有个经典永流传的反派角色——王婆,她不仅是一个媒婆,还帮助西门庆和潘金莲勾搭成奸,并策划杀害武大郎;

王伦,是梁山泊的初代寨主,但因其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最终被林冲所杀。《三国演义》中的王朗,也被描绘成一个反复无常、不忠不义的小人。名著小说读者众多、传播广泛,这种潜移默化中的影响,也推波助澜了“王姓”反面刻板形象的形成。当然姓氏没有好坏,“隔壁老王”也只是大家拿来调剂生活的笑料而已,当不得真。

0 阅读:21
夜半读诗

夜半读诗

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