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为营,经略新局。
新年伊始,1月9日,日本汽车销售公司的业界团体公布了2024年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榜。当比亚迪以同比增长54%、累计2223辆的佳绩,首次超越丰田时,日本汽车界宛如樱花飘落间骤起风雷。那片由丰田、日产等老牌车企长期主导的市场版图,仿佛在这一刻被重新书写。“山河岁月长,而英雄更替忙”,中国品牌携电动化的滚滚风雷正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也激荡起那些沉睡在昔日荣光中的“大和魂”。
樱花树下的挑战
曾几何时,丰田的混动技术傲视群雄,普锐斯俨然环保的象征,引领着全球汽车潮流。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新能源的浪潮汹涌而至。2024年,比亚迪电动车在日本市场实现对丰田的首次反超,无疑为日本汽车工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既让人惊叹于市场变迁的迅疾,又透出几分“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意味。
自2024年6月上市以来,比亚迪“海豹”凭借其酷炫的外形与强劲的性能,迅速赢得日本消费者青睐。一位东京上班族驾驶着“海豹”时兴奋表示:“驾驶体验棒极了!加速迅猛、操控精准,而且价格比Model 3便宜多了!” 日本媒体甚至将“海豹”与Model 3进行对比测试,结果显示“海豹”在续航里程与乘坐空间方面均表现优异,价格更显诚意。
而比亚迪“海豚”则以其时尚设计与亲民价格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一位大阪的家庭主妇笑言:“海豚太可爱了!空间宽敞,配置丰富,而且起售价才299万日元,性价比超高!” “真香定律”果然无国界。
不仅在销量上实现突破,比亚迪还深度融入日本社会。他们与10个地方政府签订“灾害时用EV供电”合作协议,承诺利用销售店的纯电动汽车为避难所、医院等提供应急供电。主力车型“ATTO 3”(元Plus海外版)可为一户家庭提供约4天的用电支持。
设想一下,当地震或海啸导致电力中断时,丰田的油车只能无奈观望,而比亚迪的电动车却摇身一变成为“移动电源”,为灾民送去至关重要的能量支持。这波操作,堪称教科书级的“公关营销”与社会责任的完美结合。
比亚迪的出色表现不仅动摇了丰田的行业地位,也为日本车市的传统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时代浪潮,日本汽车三巨头各自应对的姿态与现状,映射出他们在这场变革中的挣扎与调整。
丰田的焦虑与自省
曾经的行业霸主丰田,如今在新能源时代显得有些“力不从心”。2024年,丰田在华销量177万6000辆,同比下滑6.9%,已连续三年低于上一年水平。而在其引以为傲的本土市场,EV销量竟被比亚迪超越,这无异于给丰田敲响了一记警钟。
丰田长期深耕混动技术领域,普锐斯一度风靡全球,成为环保先锋的代名词。然而,面对新能源浪潮的猛烈冲击,丰田的“技术信仰”也难免动摇。丰田章男曾公开质疑电动车的前景,认为全面转向电动化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然而市场风云变幻,政策导向趋于清晰,丰田也不得不加速拥抱变革之路。
新任社长佐藤恒治上任伊始,便大刀阔斧地推动电动化进程,提出了2026年前推出10款纯电动车型的目标,并宣言要挑战全价值链的系统改革。肩负“开疆拓土”重任的bZ4X,作为丰田首款量产纯电车型,被寄予厚望。然而,2024年国内销量仅增长10%,仅达1012辆的表现,却不免令人大跌眼镜。这一结果无疑印证了丰田在新能源领域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丰田的转型之路注定坎坷:在坚守燃油与混动领域既有优势的同时,还需积极拥抱技术变革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如何在强敌环伺的格局中,再度书写新的辉煌?这不仅是丰田的使命,更是时代变迁中留给这家百年车企的“新考卷”。
本田与日产的“中年危机”
与丰田的焦虑相比,日产和本田的境遇更显尴尬。2024年,日产在华销量仅69万6631辆,同比下滑12.2%;而曾经被誉为“技术日产”的他们,如今在新能源领域却显得后劲乏力。
本田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在华销量为85万2269辆,同比骤降30.9%,九年来首次跌破百万辆大关。电动化布局迟缓,产品线乏善可陈,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步履维艰。
这对曾经叱咤风云的“双子星”,如今合计销量竟不到比亚迪的一半,市场地位岌岌可危。更雪上加霜的是,日产赖以生存的轻型车市场正遭到现代等韩国车企的蚕食。2025年春季,现代计划在日本推出售价300多万日元的小型电动车“INSTER”,目标直指300万至400万日元区间的轻型车市场,直击日产核心业务的要害。
困境之下,日产与本田不得不放下成见,选择“抱团取暖”,磋商经营整合事宜。2024年12月23日,这对“老冤家”正式官宣合并,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消息一出,全球车坛为之震动。
然而,合并的美好愿景背后暗流涌动。文化冲突与技术路线差异犹如潜藏的暗礁。前日产CEO卡洛斯·戈恩直言质疑:“两家公司在相同领域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业务互补性并不明显。”这场“联姻”能否真正扭转颓势,仍是未知之数。正所谓“握手成盟易,共渡难关难”,日产与本田的未来,将在诸多变数中接受考验。
当日本汽车巨头在转型迷茫中左支右绌,比亚迪却以“步步为营”的姿态在日本市场纵横捭阖。从产品布局到品牌策略,从技术整合到本地化运营,比亚迪正以从容的布局迎接市场挑战,展现其独特的攻势。
比亚迪的日本攻势:步步为营,经略新局
比亚迪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垂直整合”战略结出的硕果。这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九阳神功”,其如九阳练达,游刃自生;如行者登高,应势而谋。比亚迪从电池到电机,从电控到整车,几乎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和生产,使其在成本控制、产品迭代和供应链安全等方面游刃有余,能迅速响应市场变化与消费者需求。
但比亚迪的成功不仅仅依赖“垂直整合”的硬实力,更在于其灵活多变的市场策略。这才是其进军海外、步步为营的关键。
在日本市场,比亚迪采取了“多点开花”的策略,产品布局精准且多元,逐步覆盖不同消费层级。这场精心布局的攻势,犹如一场谋划周密的战役——目标明确、行动迅速,攻势凌厉。
比亚迪“海豹”凭借酷炫的外形与强劲的性能,剑指特斯拉 Model 3,成为中高端市场的有力竞争者,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剑客,直击要害。而“海豚”则以其亲民的价格和时尚设计迅速打开大众市场,仿佛身法灵动的刺客,无声无息间占领了消费者的心智。
2025年,比亚迪的日本攻势步入加速期。
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透露,比亚迪计划到2025年在日本市场设立100家经销商,每年销售3万辆电动车。这意味着,每家经销商年均销售300辆电动车,远高于日本市场每家经销商200辆的平均水准。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比亚迪的日本攻势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海陆空”的全方位产品攻势:在产品布局方面,比亚迪采取了“多点开花”的策略。除现有的ATTO 3、海豚和海豹外,1月10日的“东京汽车沙龙”展会上,比亚迪重磅推出其在日本市场的第四款车型——中型纯电SUV海狮07EV(BYD SEALION 7),以“以点破面”的战略展示其对日本市场的深耕决心。与此同时,比亚迪计划引入七座SUV“唐”、高性能旗舰车型“汉”和入门级车型“秦”。这一布局,犹如“海陆空三军联动”,既剑指高端市场,又全面覆盖大众领域,全方位出击,以在竞争激烈的日本市场中谋定新局。
“入乡随俗”的本地化策略:比亚迪持续推出符合日本消费者需求的右舵车型,并优化诸如 Apple CarPlay 等符合当地习惯的功能配置。犹如一位在异国征战的高手,既发挥自身优势,又随时调整策略以适应环境。
“润物细无声”的品牌营销:比亚迪深谙品牌形象对于市场拓展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除启用日本国民级女演员长泽雅美担任广告代言人外,比亚迪在东京车展上亮相多款车型,通过地方合作项目进一步融入当地市场。比亚迪还与十多个地方政府签订“灾害时用EV供电”协议,展现其社会责任感。此类合作不仅提升了品牌形象,也在危机中彰显了电动车的实用价值。这犹如春风化雨,在消费者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品牌认知。
“知己知彼”的人才战略:BYD Auto Japan社长东福寺厚树凭借40多年日本汽车行业经验,带领团队深耕市场,既传承比亚迪的技术优势,又融入日本本土文化,堪称“智将领兵,运筹帷幄”。
当然,比亚迪的经略日本之路同样面临不小的市场挑战:
“强敌环伺”的市场竞争:丰田、本田、日产等本土巨头依然占据日本主场优势,其中日产更是掌控着40%的 EV 市场份额,比亚迪要想突围并不轻松。
“基础设施”的掣肘:日本充电桩密度较低且费用偏高,这不仅影响了电动车的普及,也成为比亚迪推广的掣肘。尽管日本政府计划到2030年将充电桩数量增至30万个,现阶段的分布不均与高昂的使用成本依然制约市场增长。
“刻板印象”的阻碍:部分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可靠性仍心存疑虑。J.D. Power 发布的2024年汽车可靠性调查显示,中国品牌整体排名仍低于日本本土品牌。更令人意外的是,比亚迪竟未上榜。这样的“缺席”不禁引发外界思考:是数据失真,还是品牌“默契”?此外,日本消费者普遍对进口车有较高要求,对于中国品牌的接受度仍在逐步提升中。比亚迪需要通过产品品质与品牌建设的双向发力,逐步扭转市场偏见。
比亚迪以灵活的市场策略与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持续攻城拔寨。然而,在这场与本土传统汽车巨头的博弈中,比亚迪能否在日本市场奏响凯歌,还需时间检验。
结语: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突破,既是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也反映了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产业格局的变迁。从曾经被传统燃油技术主导的市场,到如今新能源车逐渐赢得一席之地,这不仅是技术的更迭,更是一场行业理念与消费趋势的革新。
然而,征途从来不易。品牌认知的建立、市场适应性的提升,以及售后服务的完善,仍是比亚迪在日本乃至全球市场中需要直面的挑战。正如《礼记·中庸》所言:“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在这场长期竞争中,唯有持续创新、以产品和服务赢得信赖,才能真正占据优势、行稳致远。
未来,比亚迪能否在国际市场上驶得更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艘巨轮已经驶向世界的更广阔舞台,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塑注入了新的变量。
- END -
版权所有 智駕未來DriveNEXT,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BYD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