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徒”马斯克,再次梭哈。
美东时间2025年1月2日,特斯拉公布的2024年答卷写满了复杂与焦虑。全球交付量10年来首次同比下滑1%,降至178.92万辆。当天,特斯拉的市值蒸发78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52亿元)。这家曾一路高歌猛进的“电动巨轮”,如今在全球经济寒冬和本土电动车巨头步步紧逼的夹击下,艰难破浪前行。
这一年,特斯拉的困境似乎比数据更具冲击力。Cybertruck的市场表现不及预期,FSD(Full-Self 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屡遭争议,公众与监管对自动驾驶的信任度降至冰点。这艘曾引领新能源时代的“巨轮”,仿佛撞上了冰山,发出令人揪心的低鸣。
然而,特斯拉掌舵人、“硅谷钢铁侠” 、“第一兄弟”马斯克,却无意减速。面对行业寒潮和自身颓势,他不仅不打算规避风暴,反而大胆转舵,将航向调整至更未知、更具潜力的领域——人工智能(AI)。这一抉择,既像赌徒的梭哈,又如科学家的执念。
正如《马斯克传》扉页所写:“如果我冷静、随和,你们觉得我还能重新发明电动车,并用火箭飞船将人类送上火星吗?”在马斯克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保守”二字。如今,他把筹码压在了AI——这场关于未来的“大冒险”,才刚刚开始。
2024:
特斯拉的“冰与火之歌”
2024年,特斯拉的全球表现犹如一曲跌宕起伏的“冰与火之歌”,从销量到品牌声望,从技术到市场策略,处处可见挑战与焦灼。
1、EV销量“跌落神坛”
根据MarkLines的数据,2024年特斯拉在全球三大核心市场销量集体下滑。1-11月,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降4%,美国市场萎缩5%,而欧洲市场则大幅下跌23%。JATO Dynamics的报告进一步揭示,2024年10月特斯拉在欧洲的注册量同比减少24%,Model Y也失去了“最畅销电动车”的头衔,取而代之的是斯柯达Enyaq SUV。
尽管特斯拉通过多轮降价促销在中国市场实现了全年8.8%的增长,但在比亚迪、吉利新能源、理想和鸿蒙智行等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面前,这点增速仍显得力不从心。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总销量达到427万辆,其中纯电车型交付176.5万辆,缩小了与特斯拉的差距。同时,吉利新能源销量突破88万辆,同比增长92%;理想汽车销量达到50万辆,同比增长33%;鸿蒙智行全年销量逼近45万辆目标;小米汽车作为后起之秀,在半年内完成13万辆交付。
马斯克坦言:“2024年的挑战让我们更加明确,未来的竞争不仅是产品层面的较量,更是生态系统的对决。”然而,特斯拉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仍出现下滑,反观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的技术突破与强劲的产品力,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快速攀升。特斯拉过去屡试不爽的“爆款策略”,在面对更贴近本土消费者需求的中国品牌时,似乎正在逐渐失灵。
2、Cybertruck:叫好不叫座?
以“赛博朋克”风格问世的Cybertruck,自发布以来便赚足眼球,成为热议焦点。然而,2024年的市场表现却未达预期。据CarGurus经济与市场情报总监Kevin Roberts估计,Cybertruck全年销量约为3.5-5万辆,似乎并没有对特斯拉2024年的成长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其高达81,985美元的售价,也让其在实用性需求更高的皮卡市场显得小众化。
有分析师指出,Cybertruck在定价和产品定位上都存在争议。消费者期待的是一辆“能拉货、能越野”的多功能皮卡,而非一辆“凹造型”的未来主义概念车。尽管其独特设计让人耳目一新,但在以实用性著称的美国皮卡市场,传统燃油车型依然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例如,福特F系列2024年销量突破65万辆,雪佛兰Silverado紧随其后约为53.17万辆,Cybertruck与这些主流车型相比,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或许,这场赛博朋克式的市场实验过早到来。尽管Cybertruck在外观设计上为特斯拉带来了品牌话题性,但市场对其功能性和性价比的期待,未被充分满足。未来,特斯拉是否会针对消费者需求调整Cybertruck的产品和定价策略或拓展功能场景,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3、FSD:“自动驾驶”还是“辅助驾驶”?
特斯拉计划在2026年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CyberCab”,并将FSD(Full-Self 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视为核心驱动力。然而,2024年FSD系统持续遭遇安全争议和用户质疑。尽管新发布的V12版本算法承诺更接近“真·全自动驾驶”,部分用户反馈却暴露了问题,例如在复杂交通场景中的反应延迟,甚至错误判断道路标志等。
截至2024年10月1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已累计调查了近1400起与特斯拉智能驾驶系统相关的事故,其中包括多起致命事故。部分案例中,使用FSD功能的车辆在复杂或低能见度区域发生碰撞,引发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可靠性的担忧。
尽管特朗普政府可能放宽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监管,但是公众信任的重建仍需时日。对于许多用户而言,FSD的现实表现与马斯克所描绘的未来图景依然存在差距。从“自动驾驶”的理想到“辅助驾驶”的现实,特斯拉的技术豪赌是否能最终兑现其承诺?
展望2025年,特斯拉计划推出FSD V13版本,并力争实现更广泛的商业应用。若能顺利落地,这一系统或将帮助特斯拉巩固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导地位,甚至可能引领行业风向。然而,这场关于未来的技术赌局,是“明日之星”的闪耀,还是“遮羞布”的无奈?时间终将给出答案,但特斯拉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2025:
特斯拉的“生死局”?
2025年,特斯拉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销量、品牌、技术与市场策略,每一步都似在刀尖上起舞。
1、“Model 2”:豪华梦碎,还是市场破局?
为挽回销量颓势,特斯拉宣布推出售价约2-2.5万美元的平民车型“Model 2”,目标直指全球中低端市场。这一“下探”策略被马斯克誉为“推动特斯拉从高端小众走向普及大众的关键一步”。部分媒体预测,“Model 2”有望接棒Model 3,成为特斯拉全球销量的新增长点。
然而,这一战略的风险也不可忽视。经济型车型或能帮助特斯拉快速抢占市场,与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短兵相接,但高端品牌光环的削弱可能对特斯拉的核心定位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一些业内人士质疑,“Model 2”是否会稀释特斯拉“科技豪华”的品牌基因,让其陷入与传统厂商的价格竞争漩涡。
从财务角度看,这一策略的挑战同样显而易见。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特斯拉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已降至17.1%。市场分析预测,随着“Model 2”的推出,特斯拉的毛利率可能进一步走低。低利润率不仅直接削弱盈利能力,还可能限制公司在核心研发和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而这些正是特斯拉保持市场领先的重要筹码。
此外,面对“Model 2”的即将推出,特斯拉也需直面全球中低端市场的激烈竞争。比亚迪凭借成本优势与强大的本地化生产能力早已占据主动;吉利、小鹏等中国本土厂商则以智能化与多样化产品打入不同细分市场;甚至传统车企,如大众与丰田,也在通过ID.系列与bZ系列抢占该价格区间的新能源市场。
“Model 2”究竟是特斯拉在新能源市场的“开疆利器”,还是一次冒险的“战略妥协”?2025年,这款车型的表现不仅将决定特斯拉能否继续保持全球领跑地位,也将为新能源市场竞争格局注入更多变数。无论成败,这场关于“性价比”与“品牌价值”的权衡,将是特斯拉面临的最大考验之一。
2、价格战:饮鸩止渴的杀手锏
降价促销,一直是特斯拉激活销量的“灵丹妙药”。2024年,特斯拉在全球市场接连发动降价攻势,尤其是在竞争最为激烈的中国市场,更是打出了“地板价”。数据显示,Model Y后轮驱动版的起售价一度降至23.99万元,创下该车型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低纪录。
然而,价格战无异于饮鸩止渴。根据市场报告,特斯拉2024年的全球平均单车售价较上一年有所下降,这直接对其营收和利润造成压力。一些分析师指出,持续的降价策略不仅稀释了特斯拉的品牌溢价能力,还可能对其研发投入形成制约。某券商研报中直言:“当市场竞争演变成‘比谁更便宜’,高端品牌的身份注定受到挑战。”
特斯拉的降价策略虽然短期内刺激了销量,但其效果逐渐显现出边际递减的迹象。中国市场虽然通过促销手段实现了8.8%的全年销量增长,但比亚迪、理想等本土品牌仍然以产品多样性和服务体验占据了更多市场份额。分析人士认为,特斯拉的价格战更像是一场防守战,难以彻底扭转其市场份额下滑的局面。
此外,价格战的连锁效应也不容忽视。特斯拉的降价不仅压缩了自身的利润空间,也在整个行业内掀起了恶性竞争的浪潮。国内不少新能源车企被迫跟进降价,而供应链端的成本压力则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进一步放大。有业内人士戏言:“如果特斯拉的价格战持续下去,下一场新品发布会的主题可能就变成‘比谁更便宜’的价格大战了。”
3、能源帝国的布局:可持续生态的终极梦想
特斯拉的能源业务,正以超越汽车业务的速度迅猛发展,成为马斯克“可持续未来”愿景的重要支柱。2024年,特斯拉能源存储业务迎来显著增长,全年部署31.4 GWh的能源存储设备,同比增长113%。这些设备涵盖家用Powerwall和商业Megapack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庭储能和商业电网系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网络也在持续扩张。截至2024年底,全球超级充电站数量达到67,000个,覆盖47个国家,为全球用户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充电服务。特斯拉在全球充电网络建设中的领先地位,不仅支撑了其新能源车主的出行需求,也进一步巩固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特斯拉的能源布局却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蔚来的换电站网络以高效的本地化运营脱颖而出。截至2024年底,蔚来已建成超过3,000座换电站,覆盖中国主要城市及高速公路节点,凭借几分钟内完成电池更换的高效服务,深受消费者青睐。
相比之下,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站在中国市场的覆盖率和便利性相对不足。这种差距不仅限制了特斯拉在中国能源市场的增长潜力,也对其品牌在全球市场的整体表现构成了挑战。特斯拉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市场需求,并调整其能源战略,才能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更大突破。
中国市场:
从“乐土”到“战场”
曾几何时,中国市场是特斯拉的“应许之地”,一个承载了销量辉煌与品牌荣耀的增量市场。而如今,这片曾经的“乐土”,或已成为特斯拉最艰难的一处“战场”。本土品牌的迅猛崛起,消费者需求的快速转型,以及政策环境的深刻变化,都让特斯拉在中国的进击之路变得步履维艰。
1、本土品牌崛起:鲶鱼不再凶猛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汽协)的预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1300万辆,继续稳居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地位。与此同时,比亚迪、蔚来、理想等本土品牌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城略地,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内市场的领导地位。
2024年,特斯拉全球销量首次出现下滑,而比亚迪却展现出逆势增长的韧性。数据显示,比亚迪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2%,达到176.5万辆,与特斯拉的全球交付量仅相差约2.4万辆。这一差距的迅速缩小,标志着特斯拉在全球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愈发严峻。
比亚迪的成功,离不开其刀片电池技术的创新优势以及多样化的产品布局。在经济型和高端市场上,比亚迪全面开花。尤其是2024年推出的腾势Z9等多款豪华车型,在30万元以上的价格区间表现抢眼,不仅实现了销量突破,还进一步强化了比亚迪在高端市场的地位。
蔚来则凭借“换电模式”和“电池租赁”策略,创造了行业领先的用户粘性,用户满意度也始终保持高位。理想汽车的L8和L9车型,通过对家庭场景的精准定位,迅速俘获了中国市场最具购买力的消费群体,销量稳步攀升。
造车新势力在高端市场同样表现亮眼。鸿蒙智行旗下的问界M9定价超过50万元,上市12个月内累计订单突破20万辆,成为市场现象级产品。蔚来也连续两年稳居上海区域30万元以上纯电品牌销量榜首,成为国内高端电动车的代表品牌。
特斯拉曾以“鲶鱼效应”激活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如今,这条“鲶鱼”已不再凶猛。随着比亚迪等本土品牌的崛起,它们已然成为这片市场中新的“猎食者”和主导者,而特斯拉则需面对一个更具竞争力、更复杂的市场环境。
2、消费者需求转型:从性价比到个性化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消费偏好的重要转型,购车者对个性化配置的需求正逐步上升。根据行业观察,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等技术化和个性化配置正成为许多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量因素。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他们对与自己生活方式契合的车辆配置表现出更高的关注。
蔚来等本土品牌正在顺应这一趋势,通过定制化选项增强用户体验。例如,其智能座舱设计与换电模式等创新服务,不仅增加了品牌粘性,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选择。虽然具体数据存在争议,但这些品牌在市场中获得的好评无疑证明了个性化策略的有效性。
与此相比,特斯拉的标准化设计模式,虽然在全球市场因其“未来感”广受推崇,但在追求多样化和独特体验的中国市场,这种简约却可能被解读为“过于单一”。一位特斯拉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评论道:“它的简约设计固然优秀,但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少了些‘人情味’。”
这场从性价比到个性化的转型,不仅影响了市场竞争格局,也成为中国消费者审美与偏好进化的缩影。特斯拉在未来或许需要更多地关注用户体验的本地化,以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3、政策与文化:适者生存的必然
2024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收紧能效和碳排放标准,为所有新能源汽车厂商设置了更高的技术门槛。这一政策变化,对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外资品牌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它们的运营成本和市场压力。
相比之下,本土品牌展现了对政策变化的高度敏锐性,并将调整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凭借对动力电池技术的长期深耕和供应链本地化的强大能力,不仅迅速适应了新的政策要求,还利用政策驱动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在能效与环保方面的表现,无疑为其在这一轮政策调整中抢占先机提供了技术支撑。
特斯拉面对的不仅仅是政策合规的挑战,还有如何在本土品牌逐渐壮大的背景下,维持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这场以政策为驱动力的市场竞争,正在考验特斯拉的本地化策略与技术适应能力,而这也将是其未来在中国市场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造车”到“造梦”:
马斯克的AI赌局
马斯克的AI野心早已路人皆知。从FSD自研AI芯片到Dojo超级计算机,从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到人形机器人Optimus,特斯拉正在将AI视为打开未来之门的关键钥匙。马斯克高调宣称:“AI是未来十年的核心竞争力。”
2025年,特斯拉的边界正在从新能源扩展到人工智能。这不仅是产业的变革,更是一场大胆的自我革新。马斯克从来不满足于“造车”,他的真正目标是“造梦”。然而,这场赌局如同漂浮在未知海域的航船,既承载了未来的想象力,也暗藏着深不可测的挑战。
1、自动驾驶的进化:从梦想到现实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入,早已超越单纯的“辅助驾驶”,迈向更为广阔的“AI+出行”生态。然而,这一战略注定伴随着巨大风险与不确定性。
2024年,特斯拉继续深化FSD(Full-Self 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的研发。尽管订阅模式为其带来了收入增长的潜力,但市场表现依然备受争议。截至2024年底,特斯拉并未公开具体的FSD订阅数据,但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服务将在未来成为特斯拉的重要增长引擎。
马斯克为FSD勾画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未来:2025年底,Robotaxi将率先在加利福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推出运营。马斯克希望车主能将车辆闲置时间接入Robotaxi网络,从而创造被动收入,并与特斯拉共享收益。然而,这一梦想的实现并不容易。谷歌Waymo和百度Apollo等先行者,早已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技术优势。Waymo的道路测试里程突破4000万英里,已在美国部分城市实现商业化,而百度Apollo则依托强大的政策支持,在中国迅速铺开。
尽管竞争激烈,FSD仍是特斯拉AI战略的核心。2025年FSD V13的全面落地被视为重要转折点。如果技术性能和用户体验能够达到预期,特斯拉或将重塑行业格局。然而,这场豪赌的结局,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2、AI算力布局:Dojo与未来生态
Dojo超级计算机是特斯拉AI战略的重要支柱,它为FSD算法优化和AI技术突破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2024年底,特斯拉宣布Dojo一期建设完成,其算力达到1 Exaflops(每秒100京次浮点运算)。这一突破使特斯拉在AI算力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然而,与谷歌和微软等竞争对手相比,特斯拉依然面临显著差距。谷歌和微软的AI算力已突破2 Exaflops,并被用于更大规模的数据训练。特斯拉计划于2025年底完成Dojo二期扩容,将算力提升至1.8 Exaflops,以支撑更复杂的自动驾驶决策和AI应用。
Dojo不仅支撑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也为其他AI驱动的创新提供了基础。特斯拉正试图通过Dojo构建一个更广泛的AI生态,涵盖从数据训练到模型优化的全链条能力。
尽管Dojo带来了显著技术优势,但其研发和运营成本高昂。特斯拉需要在技术领先性和资金压力之间找到平衡。这一平衡,将决定特斯拉是否能在AI赛道上保持领先。
3、“移动即服务”的终极构想
特斯拉在2024年推出的FSD订阅模式和车载娱乐系统,展示了其在“移动即服务”(MaaS)领域的初步探索。这种模式不仅创造了持续的收入流,还验证了MaaS作为商业模式的巨大潜力。Ark Invest创始人Cathie Wood曾在采访中表示:“若特斯拉能够实现大规模Robotaxi和AI出行服务,其市值可能实现翻倍。”这一远景,不仅为汽车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服务转型,也让资本市场看到了特斯拉新的增长空间。
然而,这一愿景的核心在于AI技术的持续突破,而非单纯依赖硬件生产的高效性。MaaS的落地,需要特斯拉解决技术与成本之间的矛盾。例如,FSD技术的安全性、Dojo超级计算机的算力优化,以及Robotaxi运营成本的控制,都是实现这一模式的关键环节。马斯克在多次公开场合强调:“特斯拉不只是要造车,而是要重新定义出行。”
FSD技术的迭代,以及Robotaxi服务的逐步推广,正在成为特斯拉构建未来护城河的核心。但与谷歌Waymo和百度Apollo等竞争对手相比,特斯拉在监管支持和道路测试数据积累上仍有差距。Waymo已在美国部分城市实现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百度Apollo也通过与主流车企合作,在中国市场建立了初步的服务网络。
这一构想的技术基础,不仅包括FSD的持续迭代和Dojo算力平台的支持,还将在Optimus等AI技术的拓展中找到更多落地可能性。
4、Optimus:人形机器人开启新篇章
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正在转向更有利可图的软件驱动型企业,例如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作为特斯拉AI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形机器人Optimus承载着马斯克“AI造梦”的雄心壮志,自2021年首次亮相以来,其研发进程引发了广泛关注。
2024年10月的“We, Robot”发布会上,特斯拉展示了Optimus最新的进化版本。尽管未明确标注为“第三代”,这一版本的Optimus凭借更强的灵活性与操作能力令人瞩目:它不仅能够完成如弹钢琴、组装零件等精细任务,还展现出优越的平衡性和灵活性,甚至能够表演瑜伽和舞蹈,令观众印象深刻。
Optimus融合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和自研FSD芯片,以仿生设计和AI驱动为基础,代表了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的重要一步。其模块化设计简化了制造工艺,并通过与特斯拉现有供应链的深度整合,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马斯克在活动中透露,未来Optimus量产后的成本目标在2万至3万美元之间,旨在覆盖从工业生产到家庭服务的广泛应用场景。
Optimus的潜力不可小觑。它不仅被视为能替代重复性或危险性的工业劳动者,还被设计用于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物流搬运等领域。特斯拉计划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使其成为消费者触手可及的助手。这种市场定位有望将Optimus推向一个比电动车市场更为广阔的赛道。
Optimus不仅是一个技术突破的象征,更是特斯拉AI战略中“生态闭环”的重要一环。它的研发进展将为特斯拉的MaaS业务、Robotaxi网络和工业应用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支持,推动AI生态的全面落地。
尽管Optimus依然面临技术、伦理与商业化的多重挑战,它无疑为特斯拉的AI战略注入了全新维度。这款人形机器人展示了AI应用于实体世界的无限可能,也为特斯拉在AI领域的未来铺垫了更多探索方向。Optimus或将成为马斯克AI赌局中的“王牌”,让特斯拉从“造车”迈向“造梦”,为其开辟下一个增长前沿。
这一切都表明,特斯拉正在试图将AI技术的触角延伸至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成败,将决定马斯克这场赌局的最终结局。
结语:2025,特斯拉的“大冒险”
2025年伊始,特斯拉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销量、技术、市场、品牌,每一个维度都考验着这家“电动车之王”的韧性。马斯克,这位从不按常理出牌的“科技狂人”,能否再度书写奇迹,将特斯拉带离风暴中心?
特斯拉的支持者们始终选择相信马斯克的“AI神话”,坚信他的愿景终将改变世界。从FSD自研AI芯片到Dojo超级计算机,从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到人形机器人Optimus,他们笃定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将赋予特斯拉全新的竞争力,还会彻底颠覆产业格局。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当选为这种乐观情绪注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新的政府或将放松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监管,而特斯拉,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军者,被视为最大的潜在受益者。
然而,资本市场的理性声音依旧不容忽视。Evercore ISI分析师Chris McNally直言,特斯拉目前的估值已严重透支了市场对其AI业务的预期。他指出,特斯拉的核心价值依然来自电动车和能源业务,而AI部分则更多是一场尚未兑现的未来赌注。WisdomTree全球研究主管Chris Gannatti更警示道,“仅凭当前的AI布局,特斯拉的股价恐难以支撑进一步上涨的逻辑。”而Data Trek Research联合创始人Nicholas Colas的分析则更为直观:特斯拉超过90%的市值建立在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上,而这种预期的兑现,充满未知。
马斯克与新政府的关系,更为这场冒险添上了几分不确定的色彩。Interactive Brokers首席策略师Steve Sosnick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马斯克与新政府的深度联系究竟价值几何?2024年底,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揭晓后,特斯拉的股价在两个月内飙升73%,市值骤增5720亿美元,达到约1.4万亿美元。然而,这一增长显然与特斯拉的实际业务表现脱节,更多是投资者对政策红利和AI前景的乐观押注。一场围绕政治、科技与资本的复杂博弈,正在马斯克的棋盘上悄然展开。
特斯拉的故事,从来不止是电动车的传奇。它是一次次在颠覆与挑战中自我重塑的勇敢尝试,是一场关于未来的叙事实验。马斯克,这位天才般的“赌徒”,再次将所有筹码押在AI牌桌上。他的这场豪赌,是通向未来的桥梁,还是驶向未知的漩涡?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及在风暴中不曾停止的追梦步伐。
2025,注定是充满悬念与变数的一年。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特斯拉如何在惊涛骇浪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大冒险”。
或许,这不仅是特斯拉的冒险,也是整个行业的一次未来试探。无论成败,这场冒险都注定成为时代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注脚。
~END~
版权所有 智駕未來DriveNEXT,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