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之殇,谁之过?

智驾研习说 2024-12-14 07:48:39

5000多名员工,一夜之间,从天堂跌落地狱……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2024年冬天,中国造车新势力上演的一出活生生的悲剧。曾经风光无限的极越汽车,如同一出狗血剧般,在众目睽睽之下,轰然倒塌,留下一地鸡毛和无尽的唏嘘。是谁导演了这场“豪门”的悲剧?又是谁,该为这满地狼藉买单?

12 月 11 日,极越汽车被曝出“多部门原地解散”,员工被告知可以选择自愿离职或“自费上班”。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这家曾被誉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造车新势力,为何会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

销量惨淡,难掩颓势

​极越汽车的销量,如同坠入深渊般一蹶不振。2024 年 1-11 月,累计销量仅 1.4 万辆,在乘用车厂商中垫底。这与其雄心勃勃的目标形成强烈反差。具体来看,1-6 月份,极越汽车的销量惨不忍睹,218 辆、147 辆、511 辆、362 辆、1001 辆和 461 辆,月均销量不足 500 辆, 甚至 2 月份销量仅有可怜的 147 辆,令人大跌眼镜。7-10 月份销量虽有所回升,但也仅仅是勉强突破了 2000 辆,最高销量也只不过 3107 辆。11 月份销量再次环比下降,可见极越 07 的上市也未能有效拉动销量增长,犹如昙花一现,终究无力回天。

​极越 01 上市之初,CEO 夏一平曾豪言“要复刻特斯拉的成功经验”。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的脸。特斯拉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年技术积累和品牌沉淀的结果。极越空有“汽车机器人”的噱头,却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知名度不足,产品竞争力也不强,营销策略也乏善可陈,最终导致销量惨淡,一步步走向深渊。

股东“冷血”,难辞其咎

​更令人唏嘘的是,极越的两位“金主爸爸”——百度和吉利,似乎对这个“孩子”并不关心。

吉利方面,更像是把极越当成了一个“代工厂”,只负责提供生产平台和零部件,对极越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鲜有支持。百度方面,更是“摇摆不定”,一边高喊着“all in AI”,一边又对极越的投入举棋不定,态度暧昧。

据悉,百度曾在 10 月份派出财务团队对极越进行尽职调查,准备进行 30 亿元的投资。然而,调查结果却令百度“大跌眼镜”:极越的财务状况混乱不堪,存在高达 70 亿元的财务窟窿。最终,百度决定“釜底抽薪”,停止了投资,坐视极越“失血而亡”,其“冷血”程度令人发指。

或许,对百度来说,极越更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试验品”。除了智能驾驶和座舱,百度在造车领域并无太多经验,李彦宏也从未像华为一样明确、坚定地表达要分汽车行业一杯羹。毕竟,AI 才是百度的主要战场,而极越,只是这场 AI 战争中一颗微不足道的棋子,如今成了“弃子”。也许,这正是百度难以望华为项背的主要原因——不够专注,不够坚定。

管理混乱,错失良机

​除了外部环境的压力,极越自身的管理问题也难辞其咎。

CEO 夏一平被指“不懂管理”、“找不到问题的根本”。他对产品的定义,带有浓厚的互联网思维,却忽略了汽车行业的特殊性。极越 01 的一些设计,例如半幅方向盘、按键式开门等,备受消费者吐槽。为了打造“最美 7 系”,极越 07 历经 3000 多次的打磨,将 A 柱后移 65mm,单此一项的开发费用就高达 3 亿元。这种“不计成本”的创新,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质疑。

此外,极越的营销策略也饱受诟病。夏一平频频出现在直播间,试图效仿“董宇辉”卖车。然而,这种“网红带货”式的营销,并不能解决极越的根本问题。一位极越人士说,“当时作为 CEO 最应该做的不是卖车,而是履行最基本的职责——找钱让公司活下来”。更有员工吐槽,“夏一平会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投注大量时间,有一次还跟进一张海报的设计到凌晨两点”。

​12 月 12 日,愤怒的极越员工将夏一平围堵在公司总部。员工们情绪激动,高喊着“还钱”、“夏一平滚出来”等口号。办公区一片狼藉,员工们将公司的绿植、微波炉等物品搬出来“拍卖”,甚至有人开直播在线求职,却被平台强制下播。夏一平在员工沟通会上,面带微笑,几乎全程抖腿,有溜进来的供应商拍了他的样子分享到维权群里,并发表不满:“这该死的松弛感”。员工们对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表现非常不满,甚至有人提出要扣留他的身份证和护照。最终,百度和吉利迫于压力,同意支付员工 11 月份的社保,但这不过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再看看人家雷布斯!早在小米公司成立之初,雷军就未雨绸缪,在公司账上预留了足够现金,确保能支付 18 个月的工资,以应对公司可能遇到的财务危机。相比之下,夏一平却只能在员工的围堵下,被迫承诺“自掏腰包”为员工缴纳社保,如此“临阵磨枪”,岂不令人唏嘘?

“雷军账上预留 18 个月工资”的做法,值得所有企业家学习!

极越之殇,谁之过?

​极越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环境的压力,例如市场竞争加剧,消费动力不足等;也有自身管理的缺位,例如产品定位模糊、营销策略失误、管理团队能力缺失等。当然,百度和吉利作为极越的股东,对其失败也负有一定责任。

极越的悲剧,也给其他造车新势力敲响了警钟。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没有清晰的战略方向,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没有稳健的管理团队,即使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豪门”,也难逃“猝死”的命运。

极越的“猝死”,令人惋惜,但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深刻思考。在“寒冬”来临之际,只有那些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够“自我造血”的企业,才能最终“活下去”。

~END~

版权所有 智駕未來DriveNEXT,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
智驾研习说

智驾研习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