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西山(1178—1235),名德秀,字景元,后改希元,号西山,南宋建宁浦城(今福建浦城)人,为南宋理学大家、政治家、文学家,与魏了翁并称“西山鹤山”,被后世尊为“朱子后学第一人”。传说他生于书香门第,然家道中落,自幼贫寒。《宋史》载其“四岁受书,过目成诵”。因无力购书,常借读于乡儒,雪夜映月抄诵,以芦秆代笔习字。十五岁丧父,与寡母相依,苦学不辍。庆元五年(1199年),年二十二中进士,殿试对策直言时弊,考官惊其胆识,擢为乙科第一(进士及第)。民间传说其母孕时梦道人入室,谓“玄真转世”;又传其左手朱砂痣为“丹魄印记”。下面这段传说故事正与此有关——

南宋建宁府浦城县外三十里,有座紫云峰,终年云雾缭绕。山中有樵夫曾见半山腰腾起五色霞光,循迹探去,发现一座竹庵,里面住着一位鹤发童颜的玄真道人。玄真道人闭关三载,炼九转金丹,眼看着丹药就要炼成。这一天玄真道人却忽然心绪不宁,他跌坐在蒲团上,嘱咐童子道:"吾要神游地府,了却尘缘,少则五日,多则旬日即返,切记守好炉火。无论来什么人,都不可让他进门。"言罢道人顶门现出三尺清光,身体还留在庵堂,元神已经直透云霄。
童子依从玄真道人之言,一直安心在炉前守候,直到第七日黄昏。这时山门外忽然来了一位黑袍秀士,手持一支白玉麈尾,叩响门环。童子从门缝窥见来人眉间朱砂一点,与师父形容仿佛,便问:"仙长从何而来?"那人叹了一口气,对童子说道:"汝师被冥司判官羁押,特遣我传话:金丹已遭阴火污秽,速将真身焚化,以免堕入鬼道。"童子见来人脚踏莲花,祥云环身,竟信以为真,含泪将道人身体送入丹炉。

是夜山风骤起,玄真道人元神归位,回到竹庵,只见庵中余烬未冷,自己的身体和丹炉早已不见踪影。玄真道人一声悲啸,震得满山松针簌簌而落:"吾躯何在?"自此之后,每当夜半子时,紫云峰便回荡着玄真道人的凄厉呼号,一道黑影徘徊林间,乡人都知道那是玄真道人无处可去的元神。直至有一年,一位游方老僧智明禅师至此,听闻此事,对着虚空喝道:"咄!既寻'我',汝又是谁?"霎时雷霆裂空,山涧涌出汩汩清泉,异象方绝。
就在这一夜,城南真家娘子夜半临盆,忽然梦见一位玄袍道人,捧丹而入,不久婴儿就降生了。那孩子降生时,满室异香,左手紧握成拳,接生婆掰开竟见朱砂红痣。真家为孩子取名德秀,三岁能诵《孝经》,七岁作《咏月》诗惊动乡里。家贫无油灯,每夜就雪光映读,闻说二十里外张秀才藏书甚丰,竟赤足踏冰求借。张氏考校《左传》章句,小德秀对答如流,惊为神童。
十八岁那年,德秀赴延平任郡掾。时值大雪,按察使倪思巡视官署,见年轻书吏值房中墨迹犹新,案头却无半卷典籍,暗觉蹊跷。这夜故意将珍藏的《玉堂杂记》借与,次日索回时随口问:"昨夜可曾观书?"德秀伏地请罪:"蒙大人错爱,卑职已默记全书。"当场背诵三十余页,惊得倪思手中茶盏落地:"此子当承吾翰林衣钵!"

倪公遂引德秀入藏书楼,但见其每日卯时入戌时出,所阅典籍过目不忘。某日考问前朝典章,德秀竟将《景祐天象录》中星图分毫不差绘于素绢。倪公抚掌大笑:"昔有玄真道人失躯壳,今有真德秀得慧根,岂非天意乎?"遂亲授词科秘要。
次年春闱,德秀作《天人三策》震动礼部。殿试当日,徽宗见其左手朱砂痣烨烨生辉,笑问:"卿莫非带丹而来?"德秀顿首:"臣携赤心一颗。"帝大悦,御笔钦点探花。后执掌白鹿洞书院,常于月夜独坐山巅,望紫云峰方向拈花不语。有弟子窥见先生顶上清光流转,宛然道者再生。
以上当然都是传说 ,真实的真德秀为官清廉,一心研学,晚岁任潭州(今长沙)、泉州知州,兴办书院,亲授生徒。任内重修岳麓书院,刊印《朱子语录》,使湖湘学风大振。门人弟子如汤汉、王埜等皆成一代名儒。民间传其讲学时“士子环立,庭庑皆满,至有攀树听讲者”。绍定五年(1232年),德秀病逝于泉州任上,享年五十八岁。宋理宗闻讯辍朝三日,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忠”。墓在浦城仙阳镇,历代修葺不绝。

真德秀承朱熹理学衣钵,主张“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其代表作《大学衍义》四十三卷,以《大学》为纲,阐发“格物致知”“修身齐家”之道,被元、明两朝奉为帝王治国圭臬。明太祖朱元璋赞曰:“治天下此一编足矣!”明嘉靖年间,从祀孔庙,为后世儒者典范。后世学者黄宗羲评曰:“西山之学,虽未能尽洙泗之蕴,然南宋后一人而已。”其生平风骨,足为后世士人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