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闹掰,毛主席又跟林彪爆发冲突,周总理:是时候跟美国建交了

今人说古 2024-01-27 23:48:23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意味着中美关系从“老死不相往来”,到“打开一个窗子讲话”。尼克松虽然于1972年年初访华,但是中美正式建交还是在7年后的1979年1月1日。中美之间的友好接触,对中美两国以及整个世界,都有着十分正面且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可谓是经历过重重波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入主白宫后,就有意通过改善与中国恶劣关系,开展所谓的“均势外交”,增强其自身对另一超级大国苏联的力量。

作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能亲身赴华访问,可见其对改善中美关系的迫切感。尼克松访华,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中美建交的机会,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就摆在了毛主席、周总理的面前。

蒋介石的攘外先安内

“攘外先安内”,是蒋介石在1937年之前,所奉行的“治国准则”。从历史发展来看,蒋介石失败了,失败得很彻底。有人现在还在吹捧“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又称南京十年、十年建设)——即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在南京执政的十年时间,是难得是盛世,其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迎来了飞速发展。

其实,这十年只是资本家、官僚、买办、政客和军阀的狂欢。这十年里,工人、农民、教师等,过得都算不上好。尤其是老师,待遇和保障都不如北洋政府时期。

资本家、官僚、买办、政客和军阀纸醉金迷,挥金如土,就像生活在天堂;无权无势的普通人、企业家,却像在地狱一般,生活没保障、财产不安全、生命遭威胁。

当时,重工业、制造业全面倒退,民族资本遭到各方巧取豪夺,反革命政权白色恐怖排除异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十年的种种,比之北洋时期还不如。就是再给蒋介石二十年,他也达不成“安内”的目标,攘外更是遥遥无期。

新中国的攘外先安内

言归正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力排众议(不少知识分子、民主党派都提议交好美国、断交苏联),坚持要“攘外先安内”。新中国成立,毛主席率代表团访苏,美方收到消息后,立即转变了对中国的立场。

1949年12月29日,一场唇枪舌战的争论,在美国白宫进行;双方分别是美国军方和美国国务院,就是否“保护台湾、保护蒋介石”的问题,进行了级别的辩论。军政双方僵持不下,最后总统杜鲁门一锤定音——“放弃蒋介石”。

美方以此向中国示好,之后杜鲁门还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美国既无意武力干预台湾当前局势,也不会去卷入中国的内战。”之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又当众演讲,说了一大通中美友好的内容。

但是,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依旧选择向苏联“一边倒”,并以此赢得了苏联的一系列的让步。毛主席想得很清楚,美方这样做,不过是想分裂中苏、离间两国的关系。

若是新中国当时选择倒向美国,苏联势必不会放弃其在蒋介石时期,攫取到的在华众多权益,而且还会陈兵边境,作出进一步威胁之势,更会直接带领众多亚洲国家,对我们进行陆路封锁;

祖先们早就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虽说当时中国一穷二白、千疮百孔,但其有着4万万人口,发展起来是迟早的事。而美国,能给我们的实质东西少得可怜。

这就是毛主席为什么要“一边倒”苏联。在当时,我们跟着老大哥干是最好的选择;美国再怎么威胁,也不可能调集重兵发起进攻,最多进行经济封锁——当时的中国还有经济吗?是不是被封锁,有很大的关系吗?

大势所在

尼克松访华,有着众多的“前戏”,尼克松的政治需要和美国的经济市场需要是一部分,但是是很小一部分,更大一部分是中苏和中国内部的一些情况。

1970年8月,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庐山这个地方,国共两党高层对它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和钟爱,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座江西名山召开。会议召开的前几天,周总理就似乎知道了一些什么。他将专职“红事”的摄影记者杜修贤叫到跟前,特别嘱咐道:“老杜啊,你拍照的时候多注意一下会场的西面,多拍几张他们的照片。”

杜修贤不解其意,但在“红墙”内工作多年的他,知道什么东西该问、什么东西不该问。他按照周总理的嘱咐,提着摄像机对着会场西面就座的众人拍照。杜修贤嗅到了一丝诡异的味道,西面的大都是老干部,在当时都不太吃香。

当时,杜修贤以为周总理这是想让老干部们露露面,刷一刷存在感;直到会议结束,一场惊天裂变出现,他才意识到没有那么简单,他心里七上八下、猜测众多,但都没有跟人说起。

会场西面的那些老干部们,大都是反对设国家主席,拒绝在林彪后面鼓吹“天才论”的。关于这场会议的主题之一——“国家主席的设立”,毛主席事先跟林彪进行过多次交谈,同样在各种场合明确表过态:不设国家主席,谁设谁去当!

大会开幕,主席团坐了毛主席、林彪、周总理、陈伯达、康生五人;闭幕那天,主席团却只有四人了,少了陈伯达的身影。陈伯达成了这场闹剧的牺牲品,他是代林受过;事后,“四大金刚”等人,也都受到了严厉批评。

这场庐山会议结束后,它的“余响”还在传播;而且在国际上,美国总统通过与中国有着良好关系的国家元首,表示了他想跟中国政府友好相处、密切接触的想法。不仅如此,他还作出一系列对华经济的政策调整。

这些种种,都被周总理察觉到。由此,周总理作出“美国试图破冰”的结论,他的思路渐渐清晰。周总理也有意借美国,来给我们国内降降温。

当时的世界局势,呈现两极分化;随着中苏交恶,苏联还在我们边境动起了兵,中国成了当时世界两极的“中间一极”。这看起来很潇洒、很自在,实际上却是相当危险的一个境地。

世界两极、两个超级大国,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最好还是不要遭到他们俩的同时针对和封锁,尽量交好一方最好。但是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服软了,把主动权让出去;我们“需要”美国,但美国更“需要”我们。

斯诺的到来

1970年8月,在毛主席的批准下,斯诺携夫人第三次访华。有一天,周总理带着国家代主席董必武、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陪着西哈努克亲王夫妇,在首都体育馆观看中朝两国的乒乓球比赛。他让人通知斯诺来见自己。

这对相知数十年、历经岁月沧桑和战乱的老朋友,彼此一见面就激动得握起了手。周总理寒暄了一阵,问起斯诺此次来华的一些访问计划。之后,他才步入正题,主动询问起斯诺,关于美国的一些问题。

在前后的几次谈话中,周总理跟斯诺讲了许多“国家机密”,并透露:“中国的北方,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威胁——苏联百万大军陈兵边境。”斯诺问:“如果中国寻求缓和,跟苏联缓和的可能性更大,还是跟美国谈判的可能性更大?”周总理给出了一个不是答案的巧妙答案:“我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跟苏联缓和,还是跟美国缓和,这不仅由中国决定,还由美国和苏联决定。周总理还跟斯诺说,中美有可能在北京举行会面谈判。斯诺觉得这是个“独家新闻”——其实我们还没跟美国官方接触过,就想着深入交谈、继续挖掘。但谨慎的周总理,选择了笑笑不谈。

周总理知道,以美国政府对中国的重视程度,斯诺回国后绝对会被盘问,自己与他的对话内容肯定会被美方所获取。周总理试图通过斯诺,向美国政府喊话,发送“示好”的信号。

庐山会议后不久,尽管有着周总理在从中缓和,做了许多有关工作,但毛、林之间的关系仍没有缓和,依旧十分僵硬。林彪以身体不好为由,进了北戴河休假。很快,国庆节来了,中央领导们纷纷走上天安门城楼,同过去国庆节一样,跟首都人民共同欢度这个美好的节日。

当时,林彪虽然还跟在毛主席后面,却是不同以往的紧紧跟随,而是有意地保持一定距离——他跟毛主席保持距离,连带着其他领导人也得站他后面保持距离。

斯诺在毛主席的邀请下,作为首个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美国人,也是外国人。对周总理试图破冰中美关系一事,林彪是不赞成的,他曾在私底下评价:“他跟美国人打交道,是要倒霉的。”正因为这样,林彪跟斯诺的交流十分不自然,但毛主席热情依旧,拉着他走到城楼栏杆边,向下方广场上的首都人民挥手。

毛主席与斯诺,同站天安门城楼的场景,被抓拍下来,并登上了全国各报头版的显著位置。这张照片,美国官方不可能没看到,但是美方却没任何反应;不知这是有意拿捏,还是反应迟钝。

再来一次还不行?

到1970年年底,毛主席又给美国发去了一个信号。首先我们要知道,毛主席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领导、伟大领袖,说话绝对不会无的放矢的,尤其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这是一个常识,谁都应该知道的,美方情报部门更应该明白。

1970年12月18日,毛主席在住处游泳池的书房,亲切的会见了斯诺夫妇。毛主席跟斯诺东聊聊、西聊聊,聊到中国人不反对节育;斯诺赞扬这是文明进步。毛主席听后却是笑了起来,说他受骗了。

斯诺不懂,毛主席就给他举了个例子解释:“农村里的女人生孩子,头一个女孩,就想要男孩。第二个又是女孩,又想要男孩。这样一直生啊生,生了9个女孩子,最后因为年龄大了,只好不生了。”

斯诺这才明白,然后他们又聊到“平等问题”,毛主席一连说了几次“寄希望于美国人民”。斯诺实在不懂,但没有询问,更没有打断。毛主席说到美国的左派、中派、右派都可以来中国,代表右派、垄断资本家的尼克松可以来,自己愿意跟他谈。

毛主席跟斯诺聊了很多关于美国人和尼克松的相关问题。可是,这个信号还是被自诩精明的美国人忽视了。我们这种投石问路的说话艺术,他们似乎不太明白。

事后,时任美国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兼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的基辛格才恍然大悟,说:“中国领导人对于我们观察事物的能力给予了过高的评价,他们传递的信息常常充满曲折,以至于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无法完全真正理解其中的真实意图。”

小球带动大球

这接二连三的信号,竟被美国人全部无视,竟一点反应都没有;他们内部真应该查一下,是不是有人被蒋介石收买,故意堵塞言路,反正肯定是有有人疏忽导致的。到了1971年4月,在日本名古屋,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始了。中国球队也参加了,美国球队同样在。

闭幕那天,中国政府向即将回国的美国乒乓球队,发起了来华邀请。虽说当时我们同时还邀请了哥伦比亚、尼日利亚、英格兰、哥伦比亚四国球队,但是任何一个稍有政治敏感性的人,都知道中国主要邀请的是美国球队,其他国家球队只是个陪衬。

这时,美国政府就像“迷途知返”,突然醒悟过来,联系到前面斯诺与毛主席的照片和会谈内容,明白这是中国政府发出的友善信号。是否接受中国邀请,去华打一场友谊赛,这看似不是美国球队内部能决定的“小事”,实则是通了天的大事——需美国国务院和总统来决断。

接到命令的美国球队,欣然应允;而且我方还批准了7名西方记者,随着球队一同来华,进行采访报道。这要是还不能引起美国当局的注意,那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这支美国乒乓球队,访问、参观了中国许多地方,周总理还亲切接见了这些球员,并带着诚恳的语气说道:“我请你们回去后,把中国人民的问候,转告给美国人民。中美两国人民,在过去的交往是非常频繁的,之后中断了很长的时间。你们的这次应邀采访,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就这样,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正式访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我们对苏联的压力因此没那么大了,国内的形势也开始出现变化。

16 阅读:4998
今人说古

今人说古

读史可明鉴,知古以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