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后,陈赓写文偷偷“揭发”一元帅,到1979年才公开是谁

今人说古 2024-01-24 04:59:04

陈赓大将成天乐呵呵,是个幽默风趣的乐天派,只听说他与他人交好,极少听闻有人跟他交恶。但当事到临头,他也不会退缩;即便是需要顾全大局,他也会暗示性地隐晦提出,表达自己的看法。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去国防部长一职,同时陈赓被调任国防副部长。因为有一人做了陈赓的顶头上司,陈赓受其节制管理,他感到无比压抑,于是偷偷将此人给“揭发”了。可是这篇“揭发”文章,始终未能发表,直到1979年才公开出来。

这篇“揭发”文章,充分表明陈赓对此人的不满和不服之情。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事啊,得追溯到解放战争后期。

事情的开端

1949年5月28日,在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命令下,陈赓所领导的4兵团,归属林彪的第四野战军指挥。陈赓兵团原本是隶属于中原野战军,1949年也是整编入刘、邓的第二野战军作战序列。如今归属林彪的第四野战军,主要是为了通力合作,完成对白崇禧部全歼的战略目标。

在下达陈赓兵团归林彪的四野指挥、调遣的命令同时,毛主席也作了后续的作战指示:“在这次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作战行动中,陈赓兵团负责大迂回任务,由赣南就近于10月出广东,继而迂回至白崇禧部的右侧背方,协同四野主力部队,围歼白崇禧部于广西境内,之后由广西兜击云南,彻底截断敌军逃窜至国外的退路。”

中央的军令一下,陈赓兵团就开始积极准备接下来的进军大西南、歼灭白崇禧的军事行动。陈赓随即在江西吉安,主持召开兵团内部团级以上的干部会议。作为兵团司令兼政委的陈赓,号召全军:“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命令,勇敢进军,一劳永逸,将革命进行到底。”

他还特别提出,这是最后、最大的一次进军,望众指战员能借此锻炼自己、考验自己、提升自己。

难相处的林总

这不是陈赓与林彪的首次接触合作,南昌起义时,陈赓是营长,林彪是其麾下的一名排长。如今,陈赓却在昔日部下的指挥下作战。在中国革命史上,这样的角色转换是再正常不过了;陈赓对此也是完全不介意——他本就不是心胸狭窄的人。

不过对于林彪这个人,陈赓还是比较了解的;在中央苏区时期,林彪就跟部队里的不少政委、党代表争吵,关系处得很不好,还闹到毛主席面前。直到1930年夏天罗荣桓被调去跟他搭档——林彪是红4军军长、长他5岁的罗荣桓任政委,才再没这样的问题。

其实林、罗之间也时有争吵、分歧,只是因为罗荣桓比较能忍、愿意低头让步。其实罗荣桓也不愿意给林彪做助手,只是碍于形势和毛主席的安排。对此,陈赓洞若观火,心里明白得很。

在听从指挥前,陈赓就跟身边人说起:自己虽然尊重林彪,认为他是个会打仗的人。但当自己认为林彪指挥有误时,还是会据理力争,请毛主席来裁决。担心接下来的协同作战中,跟林彪发生矛盾、爆发冲突的人,不只陈赓一人,还有兵团副司令郭天民。

郭天民和陈赓互为知心人,他们共同谈起曾经跟林彪的相处,彼此说出了各自的看法。发完牢骚后,陈赓也给后续的“配合”定了调:“咱们兵团的老底子是鄂豫皖红四方面军的,而四野的老底子是中央苏区,我们应该称他们为老大哥。”郭天民对此表示赞同。

陈赓再次强调:“你我都得谦虚点,好让林彪放手指挥我们,别有顾虑,影响战局。”郭天民性格粗犷、脾气火爆,他也知道自己这个问题,于是向陈赓表态,自己是不会摆老资格的,有时脾气暴,希望他能及时提醒。

统一了“服从指挥”的意见后,郭天民又说起一个新问题:“咱们四兵团都打到两广了,怎么又要归四野管了呢?他(即林彪)远在郑州,怎么指挥?”陈赓没有附和,而是一脸平静地说:“既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我们协同就是了,一定要顾全大局,积极配合,不挑任务,拣重担子挑。”

郭天民点头表示同意。但没想到,刚一接触“林彪指挥”,陈赓、郭天民等人就再次见识到了其厉害和难缠程度。林彪派来了他的联络副官,不算年轻,但人看起来有些倨傲气盛,直接把林彪的指示文件递到陈赓面前,一言不发,让他自己看。

林彪的指示文件,意思大概是要接下来四野司令部,将直接联络到陈赓四兵团的师一级别。四野称这样的指挥为“超越指挥”。所谓的“直接联络”,就是直接指挥。陈赓对此十分不解,为什么要这样?所以他半天没说话。“越线指挥”他不是没接触过,都是针对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的。

别说越两级的“超越指挥”,就是超一级的超级指挥也没人搞。超越两级指挥,就是直接把军长给“无视”、变相撤销了一样。兵团内的戴科长根据林彪的指示,草拟好“沟通联络”的长电,让陈赓签发表示同意,陈赓把沟通各师电台联络的那一段划掉,改为:“各师执行特殊派遣任务时,可随时沟通联络。我们各师电台少,不宜都沟通联络。”

戴科长不理解,觉得陈赓这样有些寒碜、有些小题大做了。陈赓没有解释,而是不高兴地说了句:“你不要管。”这戴科长确实没眼力见,林彪的四野指挥部在郑州,陈赓的兵团在江西樟树镇,双方相隔数千里,林彪竟想搞“越两级”的指挥,这明摆着是不信任陈赓和他麾下的兵团各部。

首次冲突

此事林、陈双方都引而不发,紧接着林彪电令陈赓兵团,渡赣江、经宜春,进入湖南的衡阳、株洲一线,去跟白崇禧的主力“决战”。

彼时陈赓在南京开会,战役命令发到兵团总部,由郭天民召集各军长开会研究。电报在众人手里传来传去,可谁都不想发言,做这个出头鸟,生怕把林彪或陈赓给得罪了。会议室里众将吸烟,烟雾缭绕,就是没人说话表态。

当时情况是:若按林彪计划行动,兵团只能侧击到白崇禧的尾巴;当时因盛夏酷暑和水土不服原因,部队出现不断减员的情况,再打疲劳战的话,对后续赶去围歼白崇禧部的军事行动,就会变得力不从心,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四兵团副司令和各军长们,都认为这是多此一举。

过了好一会,副司令郭天民才说话,“司令员快回来了,让他决定吧,你们回去先做好行动前的准备”,然后就宣布散会。陈赓赶回兵团驻地,见到这份作战命令后,立即给郭天民打去电话:“这个仗不能这样打,我不同意去湖南,建议迂回广东。”

陈赓、郭天民在内的四兵团众高层,都觉得林彪多少有些被辽沈、平津两场大胜冲昏了头脑,有些“妄为”,如此安排跟毛主席的事前指示完全相违背。陈赓让郭天民代表四兵团,正式向林彪提出反对意见,并阐明相关理由。林彪从来都不是那种好说话的人,他十分生硬地回电:不同意更改计划。

没办法,陈赓只要电告军委。陈赓的电报,传到毛主席和军委,并报送到林彪、刘伯承处(陈赓原属刘、邓管)。林彪回电很快:“我决心已下,不能更改,立即执行。”这份回电主要送到刘、邓、陈处,并转毛主席。

陈赓依旧按兵不动,毛主席很快复电,支持了陈赓,否定了林彪这种“赶鸭子”的战术。毛主席在电文中,把跟白崇禧部的情况掰开讲清楚,并再次强调远距离迂回解决的战术方法。毛主席的电文一出,林彪便再无话可说,而陈赓变成听从毛主席的指挥行军:四兵团和十五兵团(两个军)由陈赓一同指挥,进军广东。

数日后,陈赓与十五兵团司令邓华(四野)会晤,商讨起后续入广东作战的问题。陈赓问了一句:“你们对那个打法怎么看(就是林彪的战术)?”邓华实话实说,说他们的部队也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的情况,水土不服导致每天都有数千人生病,根本不能作战。

陈赓凝眉问道:“你们为什么不报告反对呢?”邓华叹了口气:“林总这个人,你还不了解(其实陈赓了解),他决定的事,别人提意见他根本不听。报告有什么用。”到这,陈赓没再说什么。

冒险坚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0月中旬,广州敌军有弃城南逃的迹象。广州敌军弃城南逃的可能性极大,再不走就走不了,直接当俘虏了。这时,林彪却三番两次来电,要陈赓兵团后续主力原地待命,先头部队如未抓住敌军,并无把握吃掉,就原地停止行动,准备从曲江地区,直接向西入广西,协同四野解决白崇禧问题于湘桂地区。

林彪来电也报给了军委,毛主席复电四野和陈赓,表示同意林彪的建议。接到这些电报后,陈赓有些犹豫不定,因为林彪的命令,完全违背了当前广州的情况和之前定下大迂回作战方针。

围歼白崇禧部没错,错在让陈赓兵团转往桂林、柳州堵击白崇禧部。当时四兵团各部,日夜急行军,拼了命地追赶敌军,指日拿下广州。可现在林彪的命令,要陈赓兵团断敌后路,放弃到嘴边的广州,要他们向桂林、柳州前进,要知道这直线行军距离就有1300里啊;四兵团还不如打下广州后,不做停留,通过水路直抵南宁,堵住白崇禧部的后路。

这次军委和毛主席,都同意了林彪的意见,陈赓还能向谁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一个前线指挥员,跟自己上级和军委的想法都不一致,还能向上、向谁表示不同意见?陈赓纠结万分,最终决定先跟兵团内部通通气,看看其他人的想法怎样。最后,兵团内部意见统一,一致支持陈赓。

陈赓怀揣着不安的心情,亲自起稿向林彪和军委,阐明自己和兵团内部的看法。毛主席接到陈赓电报后,认为陈赓的想法更符合战场的实际情况,更利于战争。于是,他立即致电林彪,表示同意接受陈赓的意见,允许四兵团按原定计划行动。

后来陈赓指挥各部急追逃敌时,林彪又打来电报:“若你们追不上敌人,则停止追击。关于广西的作战,须等整个部署和配合好,再统一行动。”而这,又完全违背了两天前毛主席的指示:“敌人向广西逃窜时,陈赓兵团不停留地跟踪入广西。”

因此,陈赓没有听从林彪的命令,而是命令各军继续追击逃敌。10月17日深夜,毛主席电示陈赓,否定林彪不许追击的命令;紧接着,叶帅的建议电文也来了:建议陈赓兵团向南追击敌军。陈赓看过这两份电文后,心情激动万分,眼中饱含泪水,大声呼喊:“毛主席英明!叶参座正确!”

为了坚持正确的战法,陈赓承担了巨大、他人所不知的压力,稍有不慎,他就是程子华(四野十三兵团司令,未参与授衔,建国后主要从事政府方面工作)的下场。

差点放跑

对于毛主席和叶剑英的电文,林彪还有其他想法,他再次火速电令,要求四兵团的三个军趁胜追击向东逃跑的敌鲁道源部,只留十二军三十九师在廉江,阻击白崇禧部可能向雷州半岛发起的进攻。

从我们现在的上帝视角看,林彪所作出的作战命令,跟当时的敌情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他认为白崇禧部是“累累如丧家之犬”,实际上白崇禧部还有相当强的战斗力,白崇禧主力向陆川一线集结,是准备夺取雷州半岛;鲁道源部只是向东佯动,掩护白崇禧主力的行动。

陈赓兵团的一个师,能挡住白崇禧部向雷州半岛的进攻吗?林彪这份有失水准的作战指示,不知是判断失误,还是另有所图。当陈赓和郭天民接到林彪的作战指示电文时,两人面面相觑,摇头咂舌,觉得林总大错特错,完全被白崇禧牵着鼻子走了。

若是白崇禧部拿下雷州半岛,敌军就能以此从海上逃向海南岛;海南岛上敌人守军的实力将大大增强,后续将更难拿下。陈赓认为,必须堵住白崇禧部的逃亡之路,等待四野的后续主力部队到,再将其歼灭不可;他认为鲁道源部只是道小菜,什么时候吃下都行;白崇禧部是道硬菜,不及时吃就没得吃了。

陈赓、郭天民立即复电,向林彪提建议。林彪的回电坚决且迅速:“我决心已下,不能更改。”林彪还安排好陈赓兵团各部的出动时间、出动路线。新的冲突再次出现,陈赓只得向军委和毛主席再次寻求帮助。

军情紧急,时间不等人啊。郭天民气得脸色发青,在一张纸上写出自己的满腹牢骚和愤懑,让人电告中央。陈赓看后,轻笑一声,拦下他的电文,说:“你这样完全是在批判他,太直了,不行不行,我们得用建议的语言。”

强制冷静下来的陈赓,亲自书写了这份电文,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毛主席的回电同样神速且坚决:“同意陈赓同志的建议。”

郁闷的结束

就这不到半年时间,陈赓与林彪公开争执了三次,本来有第四次的——陈赓想率部西进歼灭残余敌人,林彪却要他们就地剿匪,郭天民听后吃惊又愤怒(他们是过路部队,不负责军区任务,有着更厉害的敌人等着他们消灭),但陈赓不许他再上书坚持己见。

对此,陈赓也感到无比遗憾,若是继续西进追击,就不至于让敌人的一万多残兵逃窜至国外。这三次争执和一次息事宁人,都让陈赓留下了深刻印象;历史证明,陈赓这四次的想法都是对的,林彪所作的这四次部署都是错的。

10年后的1959年,林彪取代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长,陈赓也被调任国防副部长。陈赓回想起在林彪麾下任事、听从指挥的痛苦回忆,于是写下一篇回忆文章,缓解郁闷之情。《在祖国南部边疆的三次迫歼战》,陈赓在文中虽未指名道姓,却明白地暗示道:“当时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部署。这种部署是违背毛主席的战略方针的。如果按这种部署,白崇禧集团就会从雷州半岛逃跑了。”

出于种种原因,陈赓大将的这篇文章,竟被扣押到1979年9月14日,才得以在《人民日报》刊出。这篇文章相当有意义,尤其是在1959年到1971年间,直接揭发了林总、林副统帅不是神、也是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并不是一贯正确,他曾经差点酿成大祸。

就“青树坪战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人提及,乃至无视,因这涉及林彪的指挥。

276 阅读:66047

评论列表

谈谈

谈谈

78
2024-02-01 20:58

陈赓大将有人品,有才华,指挥的越战抗美堪称军事指挥艺术的重大成就,他的早逝是人民军队的重大损失。

随风tj 回复 02-25 00:03
缅怀和致敬陈赓大将!

龙潭.若水

龙潭.若水

51
2024-01-30 14:17

陈赓大将,铸就传奇!

忒牛儿

忒牛儿

36
2024-02-23 21:57

陈赓大将,有帅才,如果一直在一线部队,评上元帅也是有可能的。

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

27
2024-02-25 19:06

还是陈赓大将更厉害👍

創~行

創~行

20
2024-03-13 19:30

此陈大将太全能了,要是一直在军队里面,元帅跑不了的

用户10xxx97 回复 07-21 22:16
很难,陈光比陈庚能打的多,如果不自杀5 5年都不一定能评帅。抗日时期陈光可是当了好几年代师长。杨成武、粟裕都是当过代师长的,到了代师副师长或政委都不一定评上元帅,师长才是元帅跑不了。

平一张

平一张

15
2024-04-27 15:37

陈赓大将军万古流芳!

东方欲晓

东方欲晓

7
2024-05-24 05:19

在当时看了《在祖国南部边疆的三次追歼战》一文,为陈赓大将的胆识深为钦佩!

ywj786858

ywj786858

3
2024-06-23 10:22

能文能武

今人说古

今人说古

读史可明鉴,知古以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