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郭沫若
河南安阳,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它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曾七次为都。是甲骨文的故乡、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民国时期,安阳叫彰德府。一座城市,因为有历史而厚重!
下面就分享26张民国时期河南安阳的老照片,涵盖了当时的城市面貌和风土人情。通过这些照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近百年前古都安阳的盛景。历史照片搜集不易,值得收藏!
这座高大的城楼,是当时安阳的北城门——拱辰门。城楼高大壮观,拱形门洞上写着“兴国楼”字样。城门前街道上,人来人往很热闹。照片拍摄于1939年,当时安阳已被日军占领。
历史上的安阳城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设有四座城门:拱辰门(北)、镇远门(南)、永和门(东)、大定门(西)。四城门均建有城楼和瓮城,非常壮观!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北门附近的大街。街道很宽敞,两侧为欧式建筑,沿街店铺都在开门营业。街上行人如织。远处,镇远城楼隐约可见。
史料记载,过去安阳的街道,号称九府、十八巷、十八罗汉街、七十二胡同。每条街都有其独特之处。可以说,安阳的每条街道,都有太多的历史沉淀,也浓缩着这座城市的精神。
这是民国时期的彰德火车站。长长的站台上方,悬挂着“彰德”的站牌。一列火车停靠在站台上,有乘客正在上下火车。照片拍摄于1940年。
彰德火车站,始建于1905年,所在铁路线当时叫京汉铁路,后改为平汉铁路。风雨沧桑,岁月如梭。100多年过去了,安阳火车站也见证了安阳的百年变迁。
民国时期,彰德火车站上,几名搬运工坐在铁道旁,等待火车到来。不远处,白色的站牌上,彰德二字清晰可见。照片拍摄于1937年。
照片中有一座正在建设的高塔,这就是当时在建的火车站水塔,塔身四周高高的脚手架清晰可见。1949年,解放安阳战斗中,这里曾经是指挥所。它是安阳市现存最早的水塔。不过,2020年水塔被拆除。
这是安阳的地标性建筑天宁寺塔,也叫文峰塔。该塔始建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后世历经多次重修。该塔横额上四个大字"文峰耸秀"。文峰塔下,站着几名日本士兵。
塔身呈八角形,高38米,有五层重檐,从下往上逐渐变大,琉璃瓦覆顶。塔身四周,有精美的高浮雕。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道是:层伞高擎窄堵波,洹河塔影胜恒河,更惊雕像多殊妙, 不负平生一瞬过。
这也是当时安阳的一座城门,城门上方有“和平楼”三个大字。最上边写着“尊崇孔孟恢复道德”几个大字。城门口有警察在执勤。照片拍摄于1939年。
关于这座城门,笔者并没有找到相关资料,判断很有可能是当时安阳的东城门或者西城门。在历史上,安阳的古城墙有“周九里一百一十三步”一说,可见城墙的规模很大。
这是安阳的鼓楼。安阳鼓楼一直是彰德府的标志性建筑,巍峨壮观。鼓楼南、北匾额分别题写“邺镇”“洹光”;向南长匾为“式是南邦”,向北长匾为“邺下壮观”。实际上,鼓楼建筑规模比钟楼大两倍,名气也比文峰塔要大。
据《彰德府志》记载,鼓楼建于明洪武年间。在10米高的高台上,建有三间重楼,楼外面四面环绕走廊。高台下有拱形门洞,连通南北大街。“晨钟暮鼓”成为安阳的一道盛景。1935年,安阳鼓楼被焚毁。1956年,鼓楼的台基被拆除,鼓楼广场正式形成。
这是民国时期安阳三角湖风光。三角湖位于旧安阳城的西南角,在过去,这里是安阳城内粮仓所在地,临近三角湖,就近取水消防以备不测。
从照片中看,当时的三角湖没有现在大。三角湖公园建于1951年,2004年对外免费开放。在三角湖公园内的那个城楼,是明清安阳城墙西南角的角楼遗迹。
民国时期,在安阳的新安们门前,有一名日军士兵把守。新安门,也叫小西门。新安门见证了安阳抗日的经过。城门上建筑上的一个个小洞,是机枪的射击孔。
1937年,日军攻破安阳小西门进入城中,烧杀抢掠,制造了“大院街惨案”。1940年,日伪将新安门改为“新民门”。如今的小西门区域,已成为安阳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
民国时期,安阳县立第三小学校放学时的情景。学校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彰德县立第三小学校”。
中午放学时分,活泼可爱的小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依次走出校门。还有一名身穿制服的警察在校门口执勤。
民国时期,豫北纱厂的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工作。豫北棉纺织厂的前身,是1903年建设的广益纱厂,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如今,安阳豫北棉纺织厂旧址,已辟为老纱厂故事纪念馆。重现了当年纱厂车间的生产场景以及纱厂生活区的繁荣景象。
民国时期,安阳街头景象。街道两侧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筑,还能看到黄包车、独轮车的身影。
一名身穿制服的警察从街上走过。店铺门口悬挂的广告牌子格外醒目。可见,当时的安阳城已经非常繁华。
1939年,位于安阳的袁世凯陵园内,巨大的陵墓顶部,长满了碧绿的杂草。一名日本士兵坐在袁世凯墓冢前的台阶上。袁世凯墓,又称袁林,是安阳洹水北岸的一处奇特景观。
袁世凯陵园修建于1916年,规模非常宏大。陵园内采用的是西洋式建筑特色。内部雕梁画栋,极力模仿明清帝陵,处处显示其帝王情结。
这是位于安阳城外的一座砖塔,圆柱形的砖塔四周,贴满了各种小广告和告示。当时,塔下正在举唱大戏,很多人都在围观看戏。
笔者从另一张照片上看到,这座砖塔后面就是安阳城的的一座角楼。到了日伪时期,这座圆形砖塔,变身为一座警亭,每天都有警察在这里站岗执勤。
这也是当时安阳城内一条繁华的街道。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街道两侧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筑。远处楼房的墙壁上,写着鞋帽店的标语。一名身穿旗袍的女子从街上走过。
民国时期,一辆汽车正在道路上飞驰,后面扬起一阵尘土。车尾悬挂着黑色车牌,上面有3102的车牌号。看上去,这应该不是一辆民用车辆。
民国时期,从安阳出发的火车上,挤满了乘客,有的人没有座位,就站在过道上,行李架上也塞满了行李。一位老大爷望着摄影师的镜头,感觉很好奇。火车已成为当时大众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
安阳城内,一名年轻小媳妇站在门口,逗自己的婆婆开心。门框上还贴褪色的大红喜字,可见这名小媳妇新婚不久,婆媳两人的关系却相处得很融洽。
民国时期,在一家名为“福兴楼酒饭馆”门口,一群妇女围坐在一张桌子前,兴高采烈地吃饭。门口坐满了人,可能是正在举行一场结婚喜宴。
在这张照片里,能看到高大的安阳城墙和城墙上的垛口。城墙下,有人在摆地摊,黄包车和独轮车以及自行车不时从街上走过。
上世纪50年代,安阳城墙大部分被拆除,城砖被居民拉去用做建房材料,也有一部分城砖成为文化宫的地基。只有城东南、西南两处城墙未拆。西南角楼重建,辟为环城公园,东南角楼孤零零矗立在民房之间。
这是安阳城外的一条小河,两侧修建有民居。岸边生长着很多绿树和植被。河道曲折,河水静静地流淌向远方。照片拍摄于1938年。
这是安阳街边的一家五金店铺。门口摆着铁锅、铁桶、水壶、煤炉、玻璃做的箱子等,门口上方还悬挂着铁丝网做的罩子。隐约能看到,老板正在店里面忙碌着。
这是当时安阳的一个布匹批发市场。在商场的外墙上,贴着沙罗、绸缎、布匹、定制等字样,下面还标注了英文。店铺门口,悬挂着遮阳棚。
门口台阶上,坐着一些搬运工,他们的手推车停在路边。搬运工虽很辛苦,但也能养家糊口。一名男子从批发市场前走过。
在一家木器店门口,一位小脚老太太席地而坐,正在纺线。两只脚上各插着一个筷子做的纺锤,她要把两股线合成一根线。老人看上去有70岁,眼不花、耳不聋,非常的慈祥和蔼。
民国时期,安阳街头路边的土台子上,一些小贩在摆摊做生意。有烤红薯的,有卖小饰品的,摊位边都撑着一把遮阳伞。还有一些沿街店铺,比如宝记理发店等。几个孩子正在摊位前玩耍,充满了生活气息。
这是站在高处远眺安阳的文峰塔,高大的文峰塔,突出树冠之上。在当时,绝对是安阳的地标性建筑。近处,有一些民居和院落,具有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
写在最后:当年,郭沫若游安阳,感慨之际,写下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赞美之言。如今,回看这些民国时期安阳的盛景,让人感慨万千。时光荏苒,如今的安阳,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未来可期。我们相信,安阳的名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