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太子刘据为何被自己的亲孙子汉宣帝追谥为“戾”?

书兰聊历史 2024-01-23 05:24:11

前言:汉武帝在位54年,比晚年经历九龙夺嫡的清圣祖少7年,比晚年重用和珅的清高宗少6年,比晚年大兴佛教的梁武帝长8年,比晚年引发安史之乱的唐玄宗长9年。甭管前期多英明的皇帝,一旦位子坐久了,后期多少会犯些迷糊,做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出来,而且有些事情只要做了,一点挽回的余地都没有。

卫太子刘据的死绝对是汉武帝晚年最后悔的事情。“多事之秋,国赖长君”的道理,他不是不知道,可是没了素有贤名的刘据,他只能冒险将江山托付给年仅8岁的幼子刘弗陵。后来他们老刘家的江山差点改姓为霍。万幸的是皇位最终传到了刘据的孙子(汉宣帝刘询)一脉,汉室得以中兴。让人不明白的是,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刘据为何被汉宣帝追谥为“戾”?

汉宣帝刘询画像

一、刘据在“巫蛊之祸”中是否蒙冤?

1、刘据是否诅咒了汉武帝?

近来时而看到一种言论,说刘据因为对汉武帝不满,确实对汉武帝做出了巫蛊诅咒之事,理由就是这个“戾”字。要明白这里面的各种曲折,首先得弄清刘据是个什么样的人。刘据是汉武帝29岁时才生下的长子,从小备受汉武帝宠爱,年及7岁便被立为储君,受汉武帝苦心栽培了30余年,可以说他的身上寄托了汉武帝对继任之君的所有意志。

这点从汉武帝和卫青的一次对话中便可以看出,“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汉武帝深知自己疲敝天下日久,必须有一个仁厚的后继之君来与民休息。虽然他偶尔会说太子“不类己”,但是这正是他所需要的,如果太子“类己”的话,反倒麻烦了。且看汉武帝给刘据安排的老师,赵周、石庆和石德父子等,这些都是忠孝谨慎之人。

汉武帝刘彻画像

再看他的母亲卫皇后和舅舅卫青,两人都是出了名的厚道谦恭之人。耳濡目染之下,刘据的仁厚也是情理之中。试问这样性格的人能做出诅咒自己父亲的事情?另外,当时霍去病和卫青均已去世,卫皇后又因年老色衰而不像年轻时得宠,刘据的境况确实变差了,可再怎么差,他依然是储君,他的母亲依然是皇后,他犯得着去弄什么巫蛊?

最荒唐的是江充等人竟然在刘据宫中挖出了物证(巫蛊之术所需的小木人)。早在3个月之前便已经爆发了一场牵连甚广的巫蛊案,而且江充在宫中挖地三尺时也不是第一时间从太子宫开始的。刘据有充足的时间销毁证据,何来被江充找到一说?刘据只是仁厚,并不是傻,如果他傻的话,汉武帝也不会每次出京时把国事交予他处理。

卫青军团的震慑力

2、刘据是不是主动起兵?

甭管小木人是谁放在太子宫的,以当时的情形,刘据都很难自证清白。汉武帝向来是个急性子,所用之人多严苛酷吏,刘据的性子和这些人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双方关系处得并不好,这是其一。其二,主持巫蛊案的江充和协助办案的苏文既然已经做了这么大的个局,就不会让刘据轻易挣脱,双方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当时汉武帝在百公里之外的甘泉宫养病,刘据难以当面向汉武帝陈情,而且汉武帝当时已经66岁了,在关乎他寿命的事情上缺乏判断力,冲动之下愿不愿意见刘据都难说。想当初刘据的伯父、汉武帝的长兄刘荣不就是在上告无门的情况下被迫自尽而亡吗?刘据只要想明白这些,他的心理状态必然是惊慌失措的。

甘泉宫和长安的相对位置

等到他的老师石德说汉武帝有可能已经去世,并且拿扶苏的案例劝他矫诏逮捕江充时,他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连忙派人去抓江充,不料奉命协助江充办案的按道侯韩说不愿意配合,更没想到的是刘据派的那个人很有点江湖侠客的味道,竟然当场把韩说给了结了。如此一来,刘据骑虎难下,他只能把心一横,有怨抱怨,有仇报仇。

刘据起兵之后,先斩江充,后灭一众巫师,接着攻打支持昌邑王刘髆、一向和自己不对付的宰相刘屈氂,期间还尝试去调动长水校尉的胡人骑兵和任安统领的北军。他的这一系列举动严重缺乏预见性和组织性,比如常见的安插军中亲信、制作调兵印信、控制朝臣和封堵城门等起兵举措都没有。当然,这恰恰印证了刘据只是因为心里畏惧、六神无主才被迫起兵。

刘据处死江充

二、汉宣帝应该如何看待汉武帝和刘据?

1、汉宣帝和汉武帝是不是一脉相承?

汉武帝有六子,老二齐王刘闳和老五昌邑王刘髆都死在了汉武帝前面,老三燕王刘旦因在刘据兵败自尽后露出了“争权之心”而遭汉武帝厌弃,老四广陵王刘胥又行为不端。汉武帝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老六刘弗陵身上,只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平时老实巴交的霍光会黑化成权臣,将老六玩弄于股掌之间。

因刘弗陵(汉昭帝)死后无子,霍光能挑的继位人选并不多,刘闳无子,刘髆仅一子刘贺,刘旦和刘胥均已因涉嫌谋反而自尽,刘据诸子均已死于非命,等于说汉武帝的儿子辈和孙子辈中只有刘贺是最合适的人选。不料刘贺上位后的表现达不到霍光的期许,霍光只能放大选择面,最终选了刘据的曾孙刘病已(即汉宣帝刘询)。

霸气侧漏的霍光

刘病已上位后需要面临的环境比刘弗陵当初还要恶劣,刘弗陵当时并非霍光一个人说了算,还有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和霍光相互制衡,而且刘弗陵拥有汉武帝给的大义名分。老话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刘病已需要为自己正名,让世人知道他的皇位和汉武帝一脉相承,他的皇位是天命所规,如此便相当于有了一道护身符,避免成为第二个刘贺。

史载刘病已继位之初先给自己的曾祖母卫皇后和祖父刘据等人上谥号,紧接着为汉武帝立庙。古人最重祭祀,主丧、主祭和立庙等事务多由嫡系子孙完成,比如新君往往是先继位、后主丧。刘病已此举不可谓不高明,看不清他用意的大臣会联想到他是汉武帝的嫡子一脉,能看清他用意的大臣又很难不被他的智慧折服。在刘病已心里,汉武帝的威名就是他的护身符。

西汉共四位皇帝有庙号,汉武帝刘彻是其中之一

2、“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按理来说,刘病已理应给自己的祖父追封个皇帝尊号,再不济也应上个美谥。可关于他祖父起兵的争议一直都很大,如果强行为之,不免朝局动荡,要知道就连他给汉武帝立庙这种普遍认可的事都有些许大臣反对。再则,如果他的祖父有皇帝名分,他的叔叔刘弗陵是怎么回事?将皇位传给刘弗陵的汉武帝又是怎么回事?

皇帝名分不行,美谥就可以吗?给刘据上美谥不就意味着刘据起兵是合法的吗?刘病已不仅是刘据的孙子,还是一国之君,他能因私废公吗?如此,刘病已能打的只有感情牌,给他祖父定一个让人捉摸不定的“戾”。如果按先秦时期传下来的谥法定义,“戾”字表示当事人有不悔前过、不思顺受和知过不改封行为,属恶谥。

刘据画像

刘据在刘屈氂打着汉武帝旗号平叛时依然负隅顽抗,甭管他当时是否依然认为汉武帝可能遭遇不测,他的行为在官方眼中依然有知过不改的嫌疑。至于刘据之子、刘病已之父-刘进的谥号为“悼”,即未及中年而早夭的意思,属平谥。将刘据和刘进的谥号结合来看,刘据的“戾”确实更加贴合恶谥。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将自己的弟弟乐平王拓跋丕(涉嫌谋反)定谥为“戾”。明英宗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后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定谥为“戾”。这些案例也能说明“戾”属恶谥。然而单从字形字意来说,“戾”又有蒙冤受屈之意,且将“戾”加个三点水就变为“淚”(眼泪的意思,古代曾与戾通用),这么解释又暗合了卫皇后的谥号-“思”。

淚和泪

结语

综上所述,刘据之死确实很冤枉,他既不曾以巫盅诅咒汉武帝,又不是主动起兵。可是不管多委屈,他起兵是事实,因他起兵而伤亡的数万兵民同样是事实。在皇权社会,世人可以同情他,但是不能效仿他。汉宣帝虽然是他的孙子,但是也只能在“法”和“情”之间侧重于“法”,只有如此,他才能名正言顺地承继汉武帝衣钵,才能有机会中兴大汉。

好在汉宣帝并没有完全摒弃“情”,丢掉“孝”,他为他祖父选定的“戾”,隐含着冤和泪。自古“法”和“情”之间就是一种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的关系,汉宣帝能做到侧重“法”、顾及“情”,也算是用心良苦了。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汉宣帝给他祖父的这个“戾”字却体现出了一种有主有次、二者兼顾的智慧了。试问如果您是汉宣帝,您会怎么做呢?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周书》

4 阅读:1753
评论列表
  • 水月 10
    2024-02-13 15:58

    汉宣帝接的刘弗陵皇位,为了正统名义,得把刘据的罪坐牢。

  • 2024-02-12 15:00

    宣帝接的是刘弗陵的皇位!名义上是刘弗陵的嗣子

    用户83xxx76 回复: 用户83xxx11
    这个谥号是宣帝给的 而不是武帝给的
    用户83xxx11 回复:
    刘拒一直都是汉武帝给的戾太子呀!
  • 2024-02-03 12:27

    卫太子错信了墙头草任安,任安接受太子的诏令却按兵不动,导致卫太子只能用监狱里的囚徒与汉武帝的大军对抗,结果兵败身死?

    逆风更适合飞翔 回复:
    任安怎么都是个死
  • 2024-03-03 16:21

    刘弗陵是刘病已的爷爷辈,还叔叔???

  • shen 3
    2024-01-25 07:39

    啥都不懂还出来写历史!先把辈份搞清楚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