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北宋儒将范仲淹

爱历史的小枫 2019-06-05 10:50:24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自幼丧父,母亲改嫁,日子过得很艰苦。他从小聪明好学,勤俭节约。在寺庙求学之时,为了节约和省时间,他每天煮一碗粥,化为四份,早晚各吃两份,拌饭的只有几根青菜。

在他27岁那年,他考中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后母亲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应天府留守晏殊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欣赏他的为人。便邀请他到应天府任教务。

遇到有穷困的学生,范仲淹经常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他们。对于自己衣食住行却满不在乎。他慷慨论国家大事,告诉他们读书人要心怀天下。一时士大夫严于律己,注重修为道德,便是由范仲淹倡导开始的。

由于表现出色,晏殊有推荐他为秘阁校理。适江淮一地遇到大旱他受命前去办理救济,所到之处皆有惠民之策。随后又迁任苏州,荣归故里。这时他才给自己买了所房子。算风水的说这是块好地方。范仲淹就把他改建为学校,请名师教学。同时也兴修苏州水利。

四十七岁那年,他升至吏部员外郎,进入中央。由于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得罪了不少人。于是被人诬告贬了职。他先后辗转饶州,润州,越州。每到一地他就设立学府,兴修水利,政绩斐然。

时有西夏来犯,打败宋军。边境的守将拿他们毫无办法。朝廷派韩琦前往。韩琦非常佩服范仲淹,就用生命担保推荐范仲淹一同。宋仁宗同意,召范仲淹入朝。

范仲淹入朝之后,看了各方战报,提出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与他有嫌隙的宰相吕夷简也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宋仁宗召见范仲淹希望两人冰释前嫌。范仲淹回答道:“之前大家争论都是为了国事,哪里有什么私人恩怨。”

这年夏天范仲淹和韩琦一同到往前线,延安府一带都被西夏攻破,没有人敢去担任防守之责。范仲淹便主动申请自己去守,朝廷当然允诺,让他当了知延州军。

他发现边境的将士,战斗素养很差,根本不能与西夏军队抗衡。于是他在军队里实行改革。他先取消了按照官职领兵打仗的的制度,改变为根据敌情选择将士的应变战术。而后勤于操练,大大增加了他们的战斗力。他采用营田制,减少百姓负担。而后修建城池,加强防御。安抚周围少数民族,使他们安心归顺宋朝。他还先后提拔了狄青,种世衡等名将。

范仲淹用兵稳扎稳打,不急功近利,步步为营,而且十分体恤边境将士百姓之苦。

西夏数次进攻都被范仲淹打退,不再敢觊觎宋朝的领土,屡次上书求和。宋朝同意,招韩琦,范仲淹回京。

回京之后他依旧敢于直言,大力提倡改革。并且继续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皇祐四年,范仲淹不幸离世,朝廷追赠其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文正”二字对他来说也是实至名归。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对宋朝的水利教育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从然不计较自己的辛苦与回报。尽管时常遭人排挤,他依旧一心为国一心为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完美的诠释他的诗词。他的道德与品行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0 阅读:92
爱历史的小枫

爱历史的小枫

逐渐偏离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