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诊脉测男女 遵“男左女右”为法
金栋按:诊脉测男女,首见于晋·王叔和《脉经》。
《脉经·卷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说:“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
后世医家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元·滑寿《诊家枢要》和明·李中梓《诊家正眼》等,皆宗之而有相同、相似论述。
据《脉经》旨意,凡是脉象表现为左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男;而右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其道理何在?乃遵“男左女右”为法。
阴阳学说认为,面南而立,以方位而言,左升右降,升者为阳,降者为阴,左阳右阴;以性别而言,男为阳,女为阴;以气血而言,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
以孕脉而论,因左为阳,故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滑数)、左脉大(浮洪),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右为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滑数)、右脉大(浮洪),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右”之说。因尺脉候肾,肾主胞胎,尺脉(肾脉)滑疾有力,故怀孕有子,所谓“阴博阳别,谓之有子”(《素问·阴阳别论》)是也!以此诊孕脉预测男女胎。而
“妊娠滑脉”是中医界比较权威一致的说法,是妊娠期的一种生理现象。其形成机理是因为“妊娠女子气血充盛,妊娠后,由于新生命的存在,人体循环中的气血盛于常时,故脉形饱满柔和,妊娠的机体气血的消耗与纳入都增多,心率增快,才能适应,故脉率必增快;妊娠女子,皆为年少之人,血管弹性良好,这一点是形成圆滑脉的重要原因,血管硬化者则为线索脉,不会为圆滑脉。妊娠女子其脉率增快,脉形圆滑、饱满,形成了滑脉的基本特点。故《景岳全书》说:‘妇人脉滑数而断经者为有孕。’……凡年少健康已婚女子,断经而见滑脉者积累100例,91例为怀孕,滑脉主妊娠,准确率为91%”(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妇人妊娠期间机体有效循环量显著地增加,超过正常血液总量的33%以上,同时心脏收缩力增强,每次搏出量增加,故脉搏相应显得有力流利。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对“妊娠滑脉”是这样说的:“妊娠后出现滑脉,是中医候胎重要依据之一。早在《素问·阴阳别论》就指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尺脉候肾,肾藏精主生殖,妊娠以后,肾旺荫胎,故肾脉应指有力。……妊娠脉,轻取流利,中取鼓指,重按不绝。但若肾气虚弱,气血不足,或年岁已高的妇女有孕,滑脉常不明显。若精血不足者,孕后可出现沉涩或弦细脉。因而切脉固可作为妊娠诊断之一助,但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及妊娠检查方可确诊。”
该书对“妊娠脉”是这样说的:“女子怀孕6周左右易见脉滑有力或滑数,尺脉按之不绝,因月经停止,阴血下注以养胎,冲任气血旺盛之故,此为妊娠常脉。”
但从妊娠生理期而言,有孕早期、中期与后期的不同;对于一个孕妇而言,又有平人与病体之分、肥胖与瘦小之别,所以其脉象未必自始至终就一致。
临床观察,孕脉及诊孕脉测男女的准确性及概率较大,然亦有失准之时!
又,历代医籍尚有其他方法,来“辨胎”推测所孕之男女。如
《脉经·卷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说:“遣妊娠人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又法,看上圊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
此根据孕妇回首——是左、是右来判别男女,民间也有流传,据经文之义亦遵“男左女右”为法。何也?
明·楼英《医学纲目·受胎》说:“按丹溪云:男受胎在左子宫,女受胎在右子宫,斯言大契是说也。盖男胎在左侧左重,故回首时,慎护重处而就左也;女胎在右侧右重,故回首时,慎护重处而就右也。”历代医家对子宫形态的认识,若未有现代解剖学的观点,目前恐怕仍处于争议之中。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子宫者,一系而二岐,宫体中空形如合钵也。即“一系向下”,宫颈(阴道)者也;“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输卵管向两侧延伸者也;宫体中空,“形如合钵”者也。因此“子宫左右”之论,非也。
《沈氏女科辑要·辨胎》说:“受胎时偏左成男,气血聚于左侧左重,故呼之则左顾便,脉必形于左尺;受胎时偏右成女,气血聚于右侧右重,呼之则右顾便,脉必形于右尺。此一定之理也。”
这种客观规律是否准确或应验,王孟英所言极是,即“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王孟英按》)此说一语中的,不言而喻。
或用孕妇之夫的乳房是否有核来验证“男左女右”这一说法。如
《脉经·卷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说:“又法,妇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
此法实属荒诞,但言之凿凿,皆有至理,何其不误导之?!
上述非“诊脉测男女”之法,在《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妊娠恶阻第二》亦有相同记载。
“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乃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其推演的结果,是或然性,即不确切,甚至谬误!故屡遭诟病。
附1:反证“妊娠滑脉” 的科研设计
金栋按:这是几年前我在中医相关论坛上撰写的一篇拙文,今借“今日头条”平台,转载于此。不当之处请拍砖!
几年前,“诊脉验孕”挑战中医脉诊的准确性,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跟帖议论者也较多,可谓见仁见智,有科学分析肯定者,有盲目跟从否定者,有添乱挑事质疑者,不一而足,说明“诊脉验孕”及中医脉诊的准确性屡遭质疑。殊不知,这是对中医诊法的误解。就传统中医而言,其诊断方法为四诊合参,断不能以一诊代替四诊,不能以脉诊代替其它三诊。
在民间,有经验的老百姓有时也能推测到新婚少妇,不用诊脉便知是否怀孕,如闭经,早孕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一问便知“有喜了”!更何况医者。所谓“问而知之谓之工”,能否证明中医不靠谱、不科学?
中医是经验医学,无论医术多么精湛,经验多么老道,都有误诊之时。无论何种病证的确诊,四诊的资料总比一诊详细和完善,误诊概率小,所以断不能以一诊代替四诊。
“诊脉验孕”的技术,是中医诊法基本技能之一,为中医者此理论应非常扎实,即其脉象为“妊娠滑脉”,临证时应非常娴熟。然对医者而言有临证经验之分,对孕妇而言有平人之孕脉、病体之孕脉及月份不同之孕脉等的区别。其结果可能是“有验、有不验”者。经验丰富者,准确性就高;经验欠缺者,准确性就低。既便是当今盛行的现代医学,实验医学,虽强调循证医学、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清楚,证据确凿,然仍有误诊之时,也并非绝对准确,如胎孕之男女彩超还有误诊时,尿妊娠试验也有假阳性等。
临床观察,无论中西医,再笨的医生,也有治愈的患者;经验再丰富的医生,也有误诊之时、治不好的病人。过去中医诊病没有参照物,诊断是否准确,只有通过治疗去验证,治愈者则为诊断正确,未愈者则为诊断失准。目前看这样的标准,未必就正确。现在中医临床诊病治病有了现代医学这个参照物,虽不能说是最科学标准的,但有时还必须接近它,以弥补中医的不足,以求得中医理论或临床的科学支撑,防止被人诟病为伪科学。
所谓“诊脉验孕”的脉象,中医界比较权威一致的说法是“妊娠滑脉”,是妊娠期一种生理现象。其形成机理是因为“妊娠女子气血充盛,妊娠后,由于新生命的存在,人体循环中的气血盛于常时,故脉形饱满柔和,妊娠的机体气血的消耗与纳入都增多,心率增快,才能适应,故脉率必增快;妊娠女子,皆为年少之人,血管弹性良好,这一点是形成圆滑脉的重要原因,血管硬化者则为线索脉,不会为圆滑脉。妊娠女子其脉率增快,脉形圆滑、饱满,形成了滑脉的基本特点。故《景岳全书》说:‘妇人脉滑数而断经者为有孕。’……凡年少健康已婚女子,断经而见滑脉者积累100例,91例为怀孕,滑脉主妊娠,准确率为91%”(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妇人妊娠期间机体有效循环量显著地增加,超过正常血液总量的33%以上,同时心脏收缩力增强,每次搏出量增加,故脉搏相应显得有力流利。张玉珍主编《中医妇科学》对“妊娠滑脉”是这样说的:“妊娠后出现滑脉,是中医候胎重要依据之一。早在《素问·阴阳别论》就指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尺脉候肾,肾藏精主生殖,妊娠以后,肾旺荫胎,故肾脉应指有力。……妊娠脉,轻取流利,中取鼓指,重按不绝。但若肾气虚弱,气血不足,或年岁已高的妇女有孕,滑脉常不明显。若精血不足者,孕后可出现沉涩或弦细脉。因而切脉固可作为妊娠诊断之一助,但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及妊娠检查方可确诊。”该书对“妊娠脉”是这样说的:“女子怀孕6周左右易见脉滑有力或滑数,尺脉按之不绝,因月经停止,阴血下注以养胎,冲任气血旺盛之故,此为妊娠常脉。”但从妊娠生理期而言,有孕早期、中期与后期的不同;对于一个孕妇而言,又有平人与病体之分、肥胖与瘦小之别,所以其脉象未必自始至终就一致。
“诊脉验孕”技术,目前中医虽仍可作为参考,但不能单凭脉象以确诊,宜结合化验如尿妊娠试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物理检查如彩超等,以明确诊断。
所以“诊脉验孕”技术是否准确,其概率有多大,是否有临床意义,莫如反证这个技术的准确性,以求得中医理论或临床的科研支撑,即设计确诊为怀孕者,选取不同年龄孕早期(6-12周)者100例或以上者,看看是否都是“妊娠滑脉”?孕中期100例及孕后期100例,看看她们的脉象都是什么脉象,是否与中医脉象理论及传统经验相符?
中国的科研经费数目之庞大,中医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三甲医院等医疗机构是否可以分得一杯羹用来做这个科学验证,以求得中医理论的科研支撑?以验证中医“诊脉验孕”是离谱还是科普?是科学还是忽悠?
附2:如何确诊早孕
⑴闭经-月经停止来潮。
⑵早孕反应-头晕、厌食、择食、嗜酸、倦怠、思睡、晨起口淡呕恶等。
⑶脉象滑疾流利,按之应指,尤以尺脉较为有力,三、四个月后,脉象较数。
⑷尿妊娠试验、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
⑸物理检查-B超或彩超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