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反,我造了——明史细谈

一点儿历史事 2022-11-16 14:15:29
这反,我造了——明史细谈

强迫父亲毁掉自己的女儿,解剖孕妇验证婴儿的性别。

这些围在炸婴儿的油锅前大笑的人,可能几个月前还在田里劳作。

如果那个时候你在田间与他路遇,他会对你憨憨一笑,局促地给你让路。

若问他们是谁,他们是——革命者。

千年以来,我们称之为造反。

一、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这是一个沉默中爆发或是灭亡的故事。

彼时,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一)、是农还是奴

中国农民是世界最革命、最尚武、最关心政治的农民。

可事实显然不是这样。众所周知,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

他们最能忍耐,最能吃苦,最能承受社会的不公。

这样的人却一次次发动起义,陈胜吴广、红巾黄巾、瓦岗寨梁山泊、李自成洪秀全……仅《清实录》的农民起义在三百次以上。

起义,遍布中国历史每一页,在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为什么呢?

答案只有一个:被逼无奈。

早在商鞅和孟子时代,政治家们就认定,只有让农民处于“转死沟壑”,又无“余粟”“余力”“余智”去“舍本而事末”,使他们世世代代“死徒无出乡”,才能保证天下太平。

为此,从极早,政治家们就发明了户口制度”和“保甲制度”这双重控制体系。

自此,天涯再无余户。

居民生下来便登记在案,不可随意迁移,不可随意改变职业,而且一家有罪,邻里皆罪。

谈自由?

就连死都不是你可以选择的自由。

万世奉一家,剥削的最大限度体系建成。

官方字面上的税额是“十五税一”“三十税一”,然而实际远远超出税额。

农民往往只有在新王朝初期才能温饱之后略有所余。

而在王朝中后期,官僚膨胀,饿殍遍地,鬻儿卖女,不忍细说。

是农,还是奴?

(二)、谁为奴做主

组织选举出自己的代言人,是没有的。

“青天大老爷”,在史书中太少太少了。

农民跟着刘备跑,闪耀的个别人,人们为他们铸庙供香。

因为,这些人太少太少了啊!

拦轿喊冤,进京上访,困难重重而且成功的几率更是寥寥。

在忍无可忍之时,他们也会自发选择进行抗争。

然而,不幸的是,他们的抗争几乎从来没有成功过。

同时触犯了历朝大忌。

结果是严厉打击,且绝不手软。

乾隆十一年(1746年),福建上杭县民罗日光等人“聚众会议”,暴力抗租。

乾隆发表精彩演讲如下:“州县乃民之父母,以子民讦其父母,朕岂肯听一面之词,开挟制之风?譬如祖虽爱其孙,必不使其恃恩反抗父母,此等刁风断不可长!”

祖父虽然爱孙子,但是绝对不会助长孙子反抗其父母的恶习;

今天反抗了父母,明天就会反抗祖父。

这就是专制统治。

所以农民能做的只有承受,最多再加上祈祷。

牧羊者会对羊说什么呢,是替它们做主么?

还是羊毛羊肉羊杂碎呢?

那牧羊者索取大于羊儿的产出怎么办?

别忘了,其实羊,是人!造反,成了唯一的可能。

二、一念佛魔(一)、原来肉这么好吃

然后简单了,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歇斯底里,易子而食。然后一人带头,群起响应。

其实一开始他们不过是一群饿得失去理智的人,然而从抢到第一袋米开始,他们成了盗贼。

他们成了社会的对立者,成了官兵围剿的对象。

于是很快,他们手中的锄头成了凶器。

起义,开始了。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没有旗帜,没有盔甲。

他们穿着各种破烂的衣服,手里握着菜刀,锄头。

攻下大庄园小城镇时,他们眼里只有粮食。

官兵闻风而至,人头滚滚满地。

但也有一些时候,他们绝地反击,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让那些虚骄的官兵反倒大吃一惊,败下阵去。

他们发现,那些官兵战斗意志其实并没有他们强烈。

随着胜利的增多,他们的自信心日益增长,经验越来越丰富,号召力越来越强,于是渐渐成了一支劲旅。

被正史野史冠名以“贼、匪”。

他们把刀拿起后做了什么呢?

东晋孙恩起义,“所过城邑,焚掠一空,单留强壮者编入队伍,妇女老弱,皆投诸水中”。

握惯了锄头的手,笨拙地握住了武器。

原来刀锋如此迷人。

刀锋砍断了一切镣铐,随之而来的是难以承受的自由。

逆来顺受的农民瞬间变成种群。

他们的生活完全靠暴力来维持,抢财宝抢粮食也抢衣服抢女人,抢完之后还要放一把火,称为“放亮儿”。

暴力使他们获得了权力。

他们看上了那个女人,只需把刀往她的脖子上一架,他们想要哪件财宝,只需用刀指一下它的主人。

每一天都是狂欢,就算第二天死去也心满意足了。

他们吃上了“肉”。

三、春风吹又生

农民起义带给中国的,无非以下功用:

第一是消灭人口,减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口压力,为新一轮人口增长提供空间。

饱饮鲜血的土地上,一个新的王朝冉冉升起。

新生的同时也是文明的毁灭和劣化。

更可笑的是造反带来的专制思维越来越强化,促进专制统治更加周密严谨,制度监狱更加牢不可破。

下一次造反,也必将更轰轰烈烈,可想而知山河血染。

今天的内容介绍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关注我,了解更多资讯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意见

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

部分图片自网络搜集 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史记》《战国策》《二十四史》《汉书》《后汉书》《诺贝尔奖》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阅读:17
一点儿历史事

一点儿历史事

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