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隐秘:为什么中华古代雄才大略的皇帝大多都是“神经病”?

一点儿历史事 2022-11-22 13:52:45

在中国古代,每一个开国皇帝或者说每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往往都是有极强信念的人。

他们不仅有非常强大的使命感,而且还拥有可怕的执行能力。

“星存而入,日落而休”是朱元璋对自己最准确的评价,也是他当皇帝后的三十年里最为真实的写照。

ps:根据《大明史》以及《大明历》的确切记载:朱元璋每天需要批阅多达两百多件的奏折,需要处理的国家大事多达四百余件。

这是他罢免丞相的后果,也是他抓紧权利的结果。

权力就像一个牢笼,而他是一头凶猛的狮子。

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六国,再续华夏命脉,固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但广阔的疆土以及难以割舍的“六国文化问题”带来的也是各种各样的麻烦。

为了处理这些“多出来的问题与麻烦”,秦始皇不得不处理重达120余斤重的案牍(因为当时纸还没有流行)。

如此庞大的工作量需要两个人才能搬得起来。

为了获取这巨大的权力,这些天选之子们只能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压力与痛苦。《明皇祖训》是朱元璋对自己一生最后的倔强:“凡帝王之居所,必常怀戒备之心。无论昼夜,必不得松懈,方得如此,才免得不法分子窥探。”

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常怀敬畏,居安思危,从不肯放松一时一刻,紧紧握住权力的“鞭子”,掌握生杀大权。

对于历代皇帝早夭的原因,康熙皇帝无不伤感地说:“自古帝王多享年不久,天下书生对此多有讥讽,言之其为好色所致。但又怎知帝王政务之劳。”

这位皇帝哪怕退位做了太上皇,也要坚持“听政”,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当皇帝,不仅风险很大(全天下的人都觊觎你的座位),而且十分疲累。

那些为人父母官的臣民,想做官了就拼命考官,不想做了就上书告老还乡,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获得一个安详的晚年。

但是如果你一旦做了皇帝,你就再也没有任何退路可言,别人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皇帝陛下是退一步万丈深渊。

权利是一杯带着慢性毒药的仙液琼浆,它用一时的美好来掩盖永恒的痛苦。

处于权力中心的他更像牢笼里的囚犯,只是这个牢笼比一般的要大很多,也要豪华很多。

刑期自你登上这个宝座就开始了,直到死去才结束。

虽然即使这样,天底下的人们对它还是趋之若鹜。

不知是必然还是巧合,中国古代王朝总是存在这么隐秘的一条铁律:

王朝创业之初,帝王往往精神矍铄、执行能力极强,但继位者却通常一代不如一代。

这是每个王朝都逃不过的“圆周率”。

这也是中国古代的王朝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权力所带来的极高素质要求与皇子们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

皇子们自他们呱呱坠地,应声而啼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们一生的悲剧。

周围的人对他们要不就是过度期待(比如皇子的老师、母亲以及皇帝),要不就是过度保护(比如太监,又比如侍卫)。

这些太过于极端的“关照”造成了他们悲剧一生的源头:身体孱弱,自制能力很差,情商极低,贪图享乐。

虽然人间欢乐确实容易让人沉醉其中,毕竟每个人都想要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但真正沉迷酒色,并致死的人却绝对只有小数。

更大的是周围人过高的期待、规则的沉重与无情,以及他们不能满足这些期望才使得皇帝们越来越痛苦、无奈、绝望以至于自甘堕落。

这种现象在明代的皇帝们最为突出,所以他们中出现“奇葩”的次数也最多。

对自己好一点,如果真的可以,请和那个本就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好好地与自己身边的那个ta共度余生,全力以赴地去生活,过好生活的每一天。

特别是现在的人们,青春有几年,疫情已四年。

我们空有满腹经纶与才华,却无处施展,只能在家里空留悔恨,最后年华虚度,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悔恨与痛苦。

今后余生,请千万记得要对自己好一点。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元史》《明史》《马可波罗游记》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3 阅读:288
一点儿历史事

一点儿历史事

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