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四十一年,即公元1776年,当年正月初,一封诏书引起朝堂的震动。
年近70岁的乾隆皇帝下令,对明朝末年死节的名臣名将追赠谥号,也就是俗称的“议谥”。在当年,此事影响很大,绝不亚于清初的康熙帝哭拜明孝陵。
现在史学家对此事已有定论:这是乾隆缓和满汉矛盾,增强清朝正统性,统一汉人思想的政治运动。
至于此次“议谥”人数,居然有3000多,明末能叫的上号的名将基本都有谥号。明朝给了的,清朝继承,并视情况追加;明朝没给的,乾隆下令议定一个谥号追赠。
在名臣大将里,被称为大明柱石的孙传庭获得“忠靖”称号。
古代谥号之中,“推贤尽诚曰忠,宽乐令终曰靖”,这两个字在历代谥号里地位不低,文武兼备、忠贞不二之士才能用这个谥号,足见清廷对孙传庭的重视。
崇祯年间,孙传庭和卢象升、洪承畴等一批封疆大吏都是弃文从武,崛起于乱世之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孙传庭有个特殊之处——他的战功都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的。
面对西部农民起义,明朝各地政府军不堪一击,但孙传庭就任陕西后,养民练兵,灭十五路反王,尤其是剿灭了闯王高迎祥,基本稳定了西北。
后来灭亡明朝的李自成,也曾被他打得剩下十几人,差点退出历史舞台。
放眼当时的明朝,孙传庭这样的将才极为难得,可惜崇祯帝性格猜忌,孙传庭后来入狱,出狱后李自成已经羽翼丰满,最后打败了老对手孙传庭。
《明史》内说:“传庭死而明亡矣。”这个评价在二十四史里都非常罕见。
孙传庭本是文人,他是怎么成为名将的?剿灭高迎祥和李自成,到底是不是他的功劳?他最后为何又败于李自成?
1爱练肌肉的书生:孙传庭孙传庭,字伯雅,山西代州人,代州即今天的山西忻州代县,这里是长城雁门关所在处。他生于1593年,也就是大明万历二十一年,另一位明末名将洪承畴和他同年出生。
彼时是多事之秋,明朝疲态已现,内外麻烦不断。宁夏之乱刚平,日本又入侵朝鲜王国,南方的播州杨应龙也举旗造反,在娄山关大胜平叛明军。
三次冲突前后接替,绵延数年,后世统称“万历三大征”。朝廷在西北、东北、西南三地用兵,花费千万两白银,最终铸成了明朝最后的辉煌。
此时的朝堂上人才济济,东北、西北的边将,南方的南兵都可堪大用。谁都想不到,半个世纪后,一个山西代州的书生会成为整个王朝的柱石。
回到万历二十一年的代州,孙传庭家族是当地望族,但他们不是本地人。代州孙氏祖籍在河南,祖先在洪武年间迁居山西,负责守卫雁门,此后在这里传了十代人。
孙家祖上为官,置办了不少田产,所以虽然后来家道中落,家族也靠着田产也丰衣足食。
而孙家族内也代代读书,起码五六代人都在考科举,但最高的功名就是举人,最大的官就是知县老爷。
到了孙传庭这一代人,只有孙传庭争气,二十五岁中了举人,二十六岁中了进士,前往河南永城当了县令。
此时是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这一年明朝最大的事儿就是辽东后金崛起,明军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损兵折将,后金成为东北第一大患。
作为文官,听到国家战事不顺,一般只能在家里写写诗,或者给上级送一些出谋划策的小册子,大多都被上司们丢在一旁。
但孙传庭不一样,他真想过出去打仗,因为他是习过武的人。
史书记载,孙传庭身高八尺,孔武有力,不仅拳脚武艺精湛,还善于射箭,能左右开弓。他还熟读兵书,对历朝军事很有见解,经常自己总结心得。
万历末年,孙传庭对边事愤愤不平,常在和同僚的聚会里吐露心声,他有从戎报国的心,但苦于没有途径。
次年,万历皇帝病逝,泰昌、天启皇帝相继登基,天启初期中原白莲教肆虐,这给了孙传庭扬名的机会。
白莲教起于宋元,拜弥勒佛,旧称“吃菜事魔”,历来是朝廷严打的邪教。天启二年,趁着天启皇帝起天下之兵征辽,白莲教在冀鲁两省起义,并迅速影响到了河南、山西。
恰逢华北大旱,此次起义裹挟百姓无数,叛军跨州联郡,几次打败地方明军。
因为起义领袖叫徐鸿儒,明史将其称为“徐鸿儒起义”。
在镇压活动中,调任商丘县令的孙传庭表现出色,他训练民兵自守,自己筹饷平乱,受到上级表扬。
天启五年,孙传庭被召入京城进入吏部,但因为魏忠贤的阉党专权,孙传庭辞官回乡,在家里赋闲整整10年之久。
在当时的官场,赋闲10年,代表这个人的仕途已经结束。孙传庭索性游山玩水,开书塾教书,决定以此为生。但在崇祯七年,孙传庭的安静生活被打乱,后金入侵了。
2孙传庭建功陕西,也埋下败亡的种子崇祯初年其实比天启年间更乱,天下大旱,北方多省受灾,陕西、河南、河北、安徽这些省份饿殍遍野,土匪啸聚山林。
陕西北部受灾最重,也是最早起义的地区,王自用、不沾泥、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三十几股叛军纵横陕甘和晋北,代州也是战场之一。
明朝内部不稳,后金也趁机起事——崇祯二年袁崇焕死后,后金骑兵多次入关,两次从大同南下,孙传庭曾组织家丁抵抗金军入侵。
崇祯八年,孙传庭被同僚们以“边才”举荐入朝,担任奉天府丞。这次临行前,有朋友来劝他别出山,因为国事已不可为,但孙传庭还是决定为国尽忠。
崇祯九年,孙传庭被派往陕西担任巡抚,和洪承畴、曹文诏、卢象升这些名将合作剿匪。
这是孙传庭人生的一大跨越,从芝麻官变成了封疆大吏。
然而,陕西巡抚这个差事并不好干,匪患最严重的就是陕西、河南。孙传庭去赴任时,虽然崇祯皇帝亲自践行,但除了朝廷给的车马仪仗外,钱、粮、兵一概没有。
实际上,明朝的钱在万历后期就花完了,天启朝打仗,都要靠皇帝开内帑撒钱。明朝精锐部队牵制在辽东,剩下的被洪承畴带着。至于粮食,北方大旱多年,各地都没有留存的余粮。
光杆司令孙传庭前往陕西,他要练兵、要筹措军饷,还要组织各地防务,团结当地的官员和士绅剿匪。
他的前任们就是干不好这些工作,所以要么被叛军杀掉,要么被崇祯给换掉。
孙传庭前往陕西后,朝廷内很多人等着看笑话,因为就在孙传庭赋闲在家的10年,陕西居然换了七八个巡抚,没人能在这里干出成绩。
孙传庭自己也压力很大,在路上写过几首感慨处境艰难的诗。
到了西安一看,果然府库是空的,城墙上兵也没几个,出城没走多远,只见饿殍遍野,官道上的剪径贼和山大王数不胜数。
唯一值得慰藉的是,叛军已经不在陕西。当时的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督洪承畴,正带着陕西军力在河南围剿高迎祥——“闯王”高迎祥号称有20万人马,是全天下最大的叛军势力。
叛军被牵制,孙传庭得以有练兵、屯田的空闲。
作为以“边才”入朝的人,孙传庭对军事有清晰的认识。朝廷没钱没粮,崇祯许诺给他调拨五六万两银子当“启动资金”,但银子毫无踪迹。
没钱、没粮就不可能打胜仗,孙传庭率先搞屯田,又带着亲兵在关中地区搞“清田”,将被乡绅、地主,以及地方官员、将领霸占的军屯田地清算出来,跟他们要钱折现。
最后他从当地豪强手里征粮,扩充府库,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愉快,孙传庭以军人催粮,豪强都是迫于压力才合作的。
在短短一年里,这两个行动给陕西带来十几万两的收入,钱虽然不多,但足以新练一支马步军。
对于指挥作战,孙传庭并不是太擅长,他打仗时靠的还是手下的边镇总兵们。
但孙传庭对募兵、练兵都很有心得,他认为要在陕西剿匪,必须用陕西的士兵。这一思想和袁崇焕相似,袁崇焕提出“辽人守辽土”,孙传庭提出“秦人保秦地”。
在义军里,最能打的就是陕北人,所以他从陕北募兵,找忠诚良善的农家子弟入伍,给足钱粮,并严加训练。
孙传庭治军极严,士兵训练刻苦,这支“秦兵”在第一年选拔榆林壮丁3000人苦训,在一年后的子午谷战斗力立下大功。
崇祯八年,即公元1635年,洪承畴、朱大典在河南打败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高迎祥等人逃回陕西,在秦、豫、赣交界处活动。
崇祯九年,即1636年,进入7月,孙传庭练兵没多久,在卢象升大破农民军于陕鄂边界后,闯军从陕南北上关中,想通过子午谷奇袭西安。
孙传庭得知情报,在陕西周至黑水峪设伏,“秦兵”此战伏击高迎祥,鏖战数日,击溃闯军前锋。
子午谷无处逃遁,闯军士兵携家带口散入深山,高迎祥身负重伤被俘。随后高迎祥被押送北京凌迟处死,孙传庭名扬天下,受到崇祯的嘉奖。
实际上,能一战俘获高迎祥,孙传庭是乘上了天时、地利、人和,通俗点说就是“捡漏”。
高迎祥走子午谷,这自古就是不胜便死的险招,当年魏延要走子午谷,诸葛亮就不同意,因为这条山道有进没出,被敌人埋伏就会全军覆没。
高迎祥进子午谷,也是被洪承畴和卢象升等人打得没办法,走投无路。而且倒霉的是,进入秦岭后天降大雨,闯军前后难以联系,辎重无法运输,才让孙传庭一战成就大功。
那么,这时候孙传庭有多少人呢?应该不到3000人。
3000人已经是几个月练兵的极限了,孙传庭练兵严格,很多人耐不住军纪严酷而回家。
加上当地士绅对孙传庭“清田”并强制捐献不满,不许自己的佃户和家丁助军,孙传庭能带出几千人出动已经不易。
但就是这一战,让孙传庭站在了明末舞台的中央,和洪承畴、卢象升、袁崇焕等人相提并论。
但也是这一战,让孙传庭陷入了一个误区——农民义军都是乌合之众,黑水峪之战中他“三日四捷”,打得高迎祥无还手之力,最后在山洞里被生擒。
他忘了自己打的是疲敝之师,也忘了天降暴雨给自己的帮助。几年以后,面对重新出山的李闯王,孙传庭对崇祯说出:“精兵五千足矣。”
这句话,给自己挖了坟墓。
3北上勤王一年,孙传庭遭同僚排挤翻开明末的历史,连乾隆皇帝都要哀叹一声:“愍帝继位时,国事已不可为。”饥荒、内乱、敌寇、贪腐,这些问题都是冰冻三尺,不是一朝一夕能处理的。
但在崇祯九年俘杀高迎祥前后,明朝的局势开始好转,起码国内的起义有彻底平定的趋势,崇祯大喜过望。
高迎祥兵败,其他的小股义军望风而降,孙传庭再接再厉,打击、收拢了一批义军,史书记载他平定十五路反王,这是前8任巡抚都没做到的。
孙传庭将义军部分遣散,部分收拢,加快练兵的速度,和洪承畴继续围剿逃窜的“闯将”李自成——在高迎祥死后,外甥李自成被拥立为新“闯王”,活动于陕甘川三省。
崇祯十年,张献忠在中原被明军打败,被迫投降,李自成部进入四川北部和汉中一带活动。
崇祯十一年,即1638年,李自成军在汉中被辽军名将曹变蛟打败,走投无路,决定取道潼关进入河南。
洪承畴料到李自成要东去,让孙传庭带“秦兵”在潼关埋伏,最后双方爆发潼关南原之战。当时,李自成部被前后夹击,全军覆没,李自成本人带着十几个亲信逃往商洛山。
此战又是孙传庭的一大功,闯王、闯将都被消灭,陕西平定,眼看乱世就要结束。
怎奈,东北的后金再次发难,后金越过长城进入华北掳掠,北京危急,崇祯帝急忙召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东进阻止后金骑兵。
崇祯十一年10月,“秦贼”刚被消灭,次月,孙传庭跟带着“秦兵”和陕西、河南部分部队前往河北。
11月底,孙传庭到达河北保定,卢象升驻扎真定附近(今石家庄正定县)。
彼时,后金大营就在正定,正分兵南下获鹿、元氏、赵县,但明军情报有误,认为金兵北上山西,卢象升分一半兵力北上,结果自己被多尔衮带2万人包围,最后战死巨鹿县卢庄。
在卢象升战死前,朝廷让孙传庭去真定支援,但孙传庭没有去。
关于孙传庭不去的原因,不同文献解释不一。民间史料认为是孙传庭怯战,但《明史》记载是朝廷情报不明,命令混乱。
当时,孙传庭已经申请改换驻地,但朝廷坚持让他去真定,结果就在南下的路上,卢象升战死了。
南下路上和金军的遭遇,以及卢象升的败亡,对孙传庭震撼很大。实际上,他在多年前就认为抗金只能靠天险和工事,野战不是上策。
对此,孙传庭曾上书朝廷说不可轻易进攻,结果在卢象升战死后,这成了他被弹劾的证据。
崇祯十一年末到十二年初,明朝上下对金军无可奈何——各路军队,无论是关宁军、秦兵、天雄军,跟金人野战都不占上风。
其中,关宁军能打平,秦兵、天雄军只能保证“不溃”,其他部队的野战胜算都不高。如果换成普通的卫所部队,则只有被金军屠杀的份。
朝内有议和的声音,孙传庭表示反对,他此时被提拔为保定总督,跟主和的杨嗣昌、高起潜等重臣发生矛盾。
崇祯十二年初,在河北纵横的金军进入山东,攻下济南,掳掠大批人口、牲畜、财宝。
可作为保定总督的孙传庭,此时有个“作战不力”的骂名,因为他下令不主动出击,在守地严加戒备,伺机而动。
结果,山东被掳掠几个月,直到3月末,皇太极才带着金军和十几万俘虏北上出关。
此战是金军入关前,对明朝腹地时间最长的扫荡,后金军半年时间里打败明军十几万——无论步兵、骑兵、火器,明军都远逊金军。
孙传庭看到明军的差距,也感受到士卒对金人的恐惧,心里百感交集。
为此,他担任保定总督后,多次入朝拜见崇祯,兵部尚书杨嗣昌对孙传庭很忌惮,联合太监高起潜弹劾他“畏战”,并调走他手里的人马。
孙传庭在保定心神不宁,后来被禁止入京,一气之下居然得了大病,耳朵失聪。
孙传庭向朝廷辞职,要回乡养病。
可这一举动,触了崇祯的逆鳞。
4传庭死而明亡矣,明末乱局真无解崇祯是个猜疑心重,情绪多变的人,他认为“失聪”是孙传庭的借口,是以“装聋作哑”哄骗朝廷,所以派人去看病情真假。
结果钦差来保定探病,认定孙传庭真的聋了。
在得知孙传庭真的失聪后,他被崇祯革职,但崇祯皇帝还是不信他真的聋了,又让御史杨一儁去探病。
杨一儁回来报告,孙传庭确实病了,结果崇祯勃然大怒,他居然赌定孙杨二人串通一气骗他,将两人全部革职下狱。
这件事完美反映了崇祯的性格缺陷:喜怒无常,刻薄寡恩。孙传庭这样朝廷柱石,就这样被关了三年之久,明知道现在是用人之际,崇祯却毫无长线考虑。
在这三年里,金军在松锦之战打败洪承畴,13万明军精锐一战打光。关内又遭受大旱,河南、安徽受灾严重。
这个关口,张献忠、李自成又再次崛起,带领难民在河南、陕西活动,连战兵带家眷达到几十万之众。内外局势在三年内急转直下,杨嗣昌兵败自杀,洪承畴投降,朝内无人可用。
走投无路时,崇祯想起了被自己关在大牢的孙传庭。
孙传庭在牢里三年,几次上书说自己愿意以死报国,要死在沙场而不是监牢。
终于崇祯十五年初,即公元1644年正月,孙传庭出狱,向崇祯许下诺言——得精锐五千人足以平贼。
孙传庭在牢里三年,整天和犯人、狱卒相对,信息闭塞。他不知道中原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已经今非昔比,仅李自成就有10万大军,而且有大片根据地,在劝课农桑,发展经济。
李自成的“闯军”更是割据一方的小王国,而不是当年的流寇了。
别说五千精锐,五万精锐也不一定能轻易平定李自成。
崇祯十五年三月,陕西明军和李自成大战,新任三边总督汪乔年居然被叛军俘虏后斩首,这已经是一年内战死的第二个陕西三边总督,足见胜负之势已经易手。
崇祯派遣孙传庭为三边总督后,把京城禁军五千人拨给他,让他去平贼。
到了陕西后,孙传庭惊掉了下巴,他发现局面远比自己想象的糟糕——陕西的士兵都是老弱残军,要平贼绝不可能,哪怕固守都有问题。
而河南的闯军人马壮盛,各路总兵直言“不可战”。
但自己在皇上面前吹了牛,崇祯催促孙传庭出战,孙传庭只能迎战。
崇祯十五年10月,明军一战河南郏县,孙传庭带陕西兵马10万进攻李自成,在郏县击溃了李自成的前军,追杀几十里。
可天公不作美,当年发生在高迎祥身上的事降到了孙传庭身上——郏县暴雨如注,明军的车马、营帐都被水淹没,后方的粮道也断绝。
明军军心大乱,士兵冻饿交加,居然跑到乡野之间采摘没成熟的柿子为食物,随后李自成分兵绕道夹击明军,孙传庭兵败退回潼关。
此战在明末极为重要,史书上都认为要不是大雨,孙传庭不会战败,那明朝还能续一口气。
此战后,孙传庭发现自己的军队远不如当初练的“秦兵”,于是写奏折要钱练兵。
朝廷当然没钱,孙传庭只能像四年前一样自己筹集军饷和粮食。陕西“清田”再次开始,当地的豪强大为不满。
从崇祯八年算起,孙传庭的“清田”和“逼饷”,确实能养兵,但却有点涸泽而渔的意思。此举让关中的中坚力量——士绅阶层满腹牢骚,谣传孙传庭要养寇自重,割据一方。
孙传庭养兵半年不出战,崇祯皇帝听到谣言,派出太监前往陕西催战。
孙传庭得到崇祯命令,虽然心里知道不能出战,但已无路可退——不出战,就是革职、下狱,甚至像其他兵部大官一样被处死。
《明史.孙传庭传》记载:“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
于是乎,崇祯十六年,即公元1643年8月,孙传庭从西安出征,出潼关和李自成决战。李自成带大军北上,双方再战郏县。
官军此战依然先胜后败,粮草不济,辎重缺乏,最终在9月中旬的汝州之战里大败。
此战的败因还和上次一样,明军先胜,但后勤无力,又遭遇了连续7天的大雨,士兵饥饿难当,产生哗变。
李自成部队趁机掩杀,明军伤亡四万人,逃回潼关。李自成带兵继续追击,十月初六攻入潼关,孙传庭“失踪”。
虽然《明史》有“传庭死于乱军之中”的记载,但孙传庭的尸体从未被发现,后世的墓中也只有衣冠。
正因如此,崇祯皇帝认为孙传庭是投降了,或者逃跑了,明朝没有给他谥号,也没有封赏他的家族。
至于孙传庭是死于乱军,还是外逃,在明末有争议。
《罪惟录》《甲申传信录》说他没死,但也没投降,是跟着鞑子去了关外;《国榷》说他上五台山当了和尚。
但根据明末清初一些潼关老兵的回忆,孙传庭是战死在潼关西门,死于乱军之中,为免被贼人分尸,他的尸体被手下草草掩埋。
在明朝末期的名将里,不算投降的洪承畴,孙传庭是最后一个退场的。他被关了三年,出狱就被委以大任,结果兵败身死,让人叹息。
孙传庭之败,后世普遍归罪于崇祯催战,但以如今的“上帝视角”来看,哪怕皇帝不催战,李自成西进,潼关也不好守。
彼时,李自成已在河南站稳脚跟,屯田练兵,孙传庭虽背靠陕西,但陕西豪强跟他离心离德,孙传庭很难在一两年里带出几万可战之兵。
等上两年,不等孙传庭出关,李自成也要扣关,估计结局也差不多。
而崇祯末期的明朝内外,所有翻盘的机会都被朝廷在十几年内浪费了,孙传庭独木难支,以死报国已经对得起君恩。
《明史》评价:“传庭死而明亡矣。”这话一点不假,孙传庭死后,李自成入关中在西安称帝,四个月后打下了北京,明朝灭亡。
参考资料:
1.《明末名臣孙传庭研究》,许文超
2.《孙传庭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张磊
明末的糟糕局面,都是崇祯的胡作非为造成的,用人又疑,不能攻强令进攻,不该撤又强令撤,导致一大批名将被冤杀,被浪费,被打败。一群狮子下属也抵不住一个糊涂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