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最低调内阁,坐牢10年受两皇帝挂念,死后明朝为他停朝一天

梁兴兴 2024-04-06 22:14:07

前些年的网上,历史杂谈类节目铺天盖地,为了吸引眼球,这些节目的论点往往比较新奇——比如在讲明清时,很多人提到:“明朝是三无时代。”

这三无,即无明君、无名将、无名臣。

国内以前的确有“明朝除了英宗外,皇帝不做好事”的理论,所以很多人相信了“三无之说”。但客观来看,明朝抛开朱家天子不说,朝堂内一直人才济济,尤其是明初堪称“文武双全”。

明初,开国武将和二代们东征西讨,开疆拓土,燕云、河西、云南都纳入了版图。朝内也是名士云集,比如明初的“三杨”内阁,三人都历经四朝,辅政有功,并影响明朝的文化。

三杨是“东杨”杨荣,“西杨”杨士奇,“南杨”杨溥。这三人中,杨士奇是才华第一,杨荣是业绩最高,杨溥的历史地位较低,但他的人生经历却最为曲折,他本人也最被皇族信任。

明朝永乐年间,杨溥曾被朱棣丢进监狱,前后坐牢整整10年。如此漫长的牢狱生活可以摧毁一个正常人,可杨溥却信心坚定,在牢里读书研学,到仁宗时期重新出山。

杨溥最出名的不是才学,而是他的品德,明史评价他恭敬谨慎,能容人,连下人都不轻易侮辱,是儒士的典范。

那么,杨溥前半生有多曲折?他在朝内有何功绩?他的品德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1杨溥:被太子之争误伤的大臣

杨溥,字弘济,湖北人,洪武五年出生在石首县一个地主家庭。他家以做生意积累了不少家财,在元末乱世里赈济灾民,收养孤儿,颇有善名。

杨溥年少时十分聪慧,五六岁就能识文断字,民间到现在都有“杨溥十岁替父申冤”的故事,内容是杨溥和县令做对联,拯救父亲杨文宪。

传说很美好,但真正的历史上,有钱人杨文宪不会吃官司,而杨溥却真的有天分。

杨溥在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考中了湖广乡试“解元”,也就是湖广地区的第一名。次年进京参加殿试,以二甲十八名进士及第,进入翰林院任职。

要知道,建文帝登基不到一年,因为削藩的命令,燕王起兵造反,国内动荡。他在位期间只开了一次科举,但三杨中的两人——杨荣、杨溥都在进士榜单,而且两人也都进入了内阁。

建文四年,南京城破,皇宫失火,建文帝失踪。南京官场大部分人投奔燕王,只有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宁死不屈。

杨溥当时在翰林院,也颇有贤名,朱棣登基后将他选入东宫,辅佐太子朱高炽。

永乐初年,杨溥担任太子洗马,因为博学多才,还专门陪太子读书。

当时,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正宫皇后的儿子,是当之无愧的太子。但朱高炽有个很大的缺陷——身体差,他非常肥胖,还有足疾,行动都要人搀扶。

作为一个马上皇帝,朱棣身强体健,他难以接受自己的接班人走路都成问题。

朱棣对病恹恹的大儿子不太喜欢,而他的另一个儿子朱高煦,跟随朱棣打靖难之役,能力出众,几次扭转乾坤,受到武将们的大力支持,也受朱棣喜爱。

朱高煦也一直想要当太子,永乐朝的文官和武将则分头站队,分别支持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

自古以来,夺嫡活动都会在朝堂上引起动荡,永乐朝也不例外,当时的太子幕僚杨溥,就在永乐十二年因“迎迟”失误而被下狱。

原来,当时朱棣北征回京,按理说来太子和百官应该出城迎接,但当天朱高炽到场稍微晚了些,就被朱高煦等人大做文章,朱棣认为:“此辅导者不职!”

东宫的几个重要官员,因此被锦衣卫逮捕下狱。

2从宣宗到英宗,杨溥走上巅峰

这次横祸其实早有预兆,朱高煦在朱棣北征时多次写信挑拨是非,正好朱棣大军在北征中遭受伤亡,心里本就不快,于是拿东宫撒火。

杨溥被下狱,朱高炽也不敢申辩,这几年是他太子之位最脆弱的时候。

所幸,朝内大部分人还是保太子,所以朱高炽没被废,朱高煦反而被下令去南方“就藩”。但因为朱高煦抗议,最后朱棣只能把他安排在山东。

朱棣不是没想过立朱高煦,但这个儿子性格比较张扬,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曾批评过他,朱棣怕立朱高煦会埋下隐患。

三思之后,朱棣决定还是让成熟稳住的朱高炽当储君,此后10年再没动摇。

至于牢里的杨溥,几乎被人遗忘了,狱中甚至不让送饭,家人连杨溥的生死都不知道,就在这种情况下,杨溥居然被关了十年之久。

《明史》记载:“连溥,逮系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

杨溥所在的“诏狱”,其实就是个政治麻袋,皇帝看谁不顺眼就都丢进去。此前,也有个大名人牵涉了太子和汉王的争锋,被下狱处死,他就是明朝著名才子解缙。

所以进了“诏狱”,生死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明史》说:“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一般人关进大牢,没几年就因为忧虑、恐惧生病而死。

“始仁宗为太子,被谗,宫僚多死诏狱,溥及黄淮一系十年,濒死者数矣。”

永乐朝后期,朱棣好像忘了杨溥这个人,也没杀,也没放。幸得杨溥身体硬朗,在狱中无事,整天就看书。

《明史》:“溥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朱高炽登基称帝,即明仁宗。

登基没两天,朱高炽就赶紧把狱中的杨溥放出来,让他官复原职。但杨溥出狱时,家里的亲人很多已不在了。

十年光阴被浪费,但杨溥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一心投入事业中。杨溥也受到仁宗器重,当了太常寺卿,前途无量。

但可惜的是,仁宗的身体很差,登基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仁宗最后几个月建立了“弘文阁”,杨溥被选入其中。后来明宣宗继位,撤掉“弘文阁”,杨溥进入内阁和杨士奇、杨荣一起工作。

至此,“三杨”正式凑齐,而他们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仁宣之治”。

不过,在宣宗朝时,杨溥的存在感还不太高,因为任职四年后,他因母丧回籍守孝,一走就是三年。宣德九年回朝后担任礼部尚书,得以入阁办事。

明宣宗重视杨溥,则是因为仁宗皇帝在世时经常念叨杨溥忠贞可靠,宣宗有意提拔杨溥。

但杨溥也没能大展宏图,宣宗皇帝在30多岁也就早早去世。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才9岁,在太皇太后张氏的辅佐下登基。

登基之初,张太后把三杨、英国公张辅、礼部尚书胡灐召集开会,这五位就是当时皇家最信任的重臣,张皇后希望他们能齐心辅佐小皇帝。

3有“相度”的杨溥,是不是庸官?

英宗朝初期,明朝内阁只剩下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三杨”几乎就是大明朝的行政大脑,控制着国内的大小事务。

“三杨”里,杨士奇打头阵,作为首辅处理主要工作;杨荣曾长期主管军事,但杨荣去世太早,正统五年就去世了。

杨溥在“三杨”时代的地位不如前两位,但他却在内阁干得最久。

明朝的官场曾评价“三杨”:杨士奇有相才,杨荣有相业,杨溥有相度。三人之中,杨士奇和杨荣能力强,成就大,但杨溥的风评最好。

因为杨溥为人非常低调,甚至让百官都感叹他谦敬、有礼。据说堂堂阁臣杨溥,每次上朝都是走城门边上,而且低着头,小步快走。

不过,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些习惯和他的10年牢狱生涯有关。

原来,杨士奇和杨荣的家人都在老家横行一方,杨士奇的儿子甚至公然杀人,地方官都不敢治罪,唯有杨溥的家人非常低调。

杨溥的长子、弟弟都在他坐牢时死去,小儿子也被杨溥严格要求,不许为非作歹。

据说,杨溥儿子有一次从家乡北上看望杨溥,路上被江陵县知县范理怠慢了。杨溥儿子向父亲告状,说这个范理不尊重他。

但杨溥非但没用权力惩罚范理,反而保举他升职,先当了湖北德安知府,后来干到贵州布政使。

杨溥就是看中范理不为权势低头,料定这个人是个贤才。后来范理的表现果然如他所料,为官时广施仁政,受到百姓拥护。

正统九年,杨士奇的儿子杀人案被闹到北京,杨士奇辞官归家,很快去世。杨士奇一死,“三杨”就剩下杨溥一人。

彼时,小皇帝也长大成人。内廷的宦官王振陪着小皇帝长大,受到英宗的信任。

杨溥当时资历老,地位高,是百官之首,但他却无法和王振竞争,最终导致王振专权。

至于王振,他是明朝第一位权倾朝野的太监,而他的崛起,后人分析跟杨溥的为官风格太“佛系”有一定关系。

综合来看,早年间长期的牢狱生涯,让杨溥的性格极为温和,甚至在朝堂争论里都彬彬有礼,被官员们称奇。

但他在朝堂的地位,并不全是能力换来的,而是跟他与仁宗的关系密切相连。

正是仁宗的念念不忘,让宣宗、英宗两代皇帝重用他,太皇太后张氏也强调杨溥的特点是“忠贞”。

在杨士奇、杨荣在世时,杨溥能跟着做点工作,比如修史、荐才、督政等等。但前两杨去世,内阁进来一批新人,杨溥的存在感大大降低,没有首辅的胆识和魄力。

加上王振和英宗的关系非比寻常,杨溥也没有胆量去挑战王振。所以当王振闹出土木堡之祸后,有人就认为是杨溥晚期的不作为,放任了王振坐大。

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英宗赐他太师称号,并停朝一日悼念。而在杨溥去世两年后,英宗北狩,明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参考资料:

1.《明史》

2.《三杨与明初政治》许林如

0 阅读:39
梁兴兴

梁兴兴

金戈铁马,风云人物,趣谈史事,启迪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