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四川:400万人口剩10万,虎豹比人多,是谁造的惨剧?

梁兴兴 2024-06-20 23:10:54

在四川眉山的江口镇,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传说: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这个顺口溜代代相承,在当地流传了300多年,它的来源,与张献忠有关。

据说,当年大西王张献忠带着蜀中财宝离开成都,水师沿江北上,在江口镇和南明军大战。

南明军火攻张献忠,大西水师全军覆没,无数金银财宝沉没在江口的岷江底下。由于沉船处山头有石虎,岸边有石龙,所以后来当地就有“龙虎财宝”的传说。

提起张献忠,国人都知道他是和李自成齐名的明末义军领袖,是给大明朝掘墓的人之一,但是史书对两人的评价有巨大差距。

《后鉴录》:“献忠黄而长,身而虎颔,人号黄虎。强不及自成而狡谲过之。性嗜杀,与自成比,较无道难测。”

李自成能称英雄,但张献忠更多地被叫做“屠夫”,嗜杀、无道是他的特点。

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张献忠在四川疯狂屠杀平民,把人口稠密的四川变成无人区。明末乱世前,四川人口超过400万,到了清朝统计时,四川仅剩不到10万人。

明末清初的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人间地狱,清军征服四川时,成都城杳无人烟,虎豹成群比人都多,清军只能在城墙上扎营,防止被虎豹袭击。

当时,在四川几大官道周围看不到活人,山谷里藏着的平民大都缺胳膊断腿。四川各处都有土匪啸聚山林,各地黑店贩卖人肉,连平民百姓也偶尔吃人肉,不然活不下去。

康熙年间,政府组织了规模浩大的“湖广填四川”,才让四川人口慢慢充实。

明末四川发生过大屠杀,已经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但搞屠杀的凶手到底是不是张献忠,现在依然有争议。

毕竟明末清初时,朝廷军、义军、土匪各方势力手里都不干净,加上清朝初期对明末历史有大量篡改,所以现在也有人认为张献忠是冤枉的。

那么在明末的四川盆地,到底发生了什么?大西军的屠杀记载有哪些?明末的四川人到底是被谁屠杀的?

【一】明清交替的四川,一台巨大的绞肉机

按照四川各地的县志和族谱,今天的四川人很大一部分祖先来自湖北,都是清朝迁徙过去的。

这场迁徙长达几十年,迁入上百万人,而清朝这么做,是因为四川地区荒废已久。

清朝康熙中期,即17世纪末,四川地区的人口降到历史最低点,统计“男丁”一万出头。

这个“男丁”,即负责交税的人头,可以理解为家庭壮劳力,由此可推断,整个四川地区人口顶多10万。

而在大明万历年间,四川“有户二十六万二千”,总人口超过300万。加上大户的隐匿或者隐藏在山区的人口,万历年间的四川人口应该有400万。

所以明末清初,四川地区的人口减幅超过了95%,比常年战乱的北方地区还要惨烈。

在中国近500年历史里,达到类似数据的省份,只有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江南省和陕甘宁,这两个地区当时都在爆发战争的同时发生惨烈的大屠杀。

所以,明末清初的四川发生大屠杀是板上钉钉,毋庸置疑的,明末清初各种文人杂记、野史、官方历史、信件文书,甚至外国传教士的著作都记载了大屠杀的发生。

这些著作内容之血腥,记载过程之惨烈,令人不寒而栗。

让人奇怪的是,在明朝末期,其实四川并不是主要的战场。明末,大明的绞肉机先在辽东,辽东汉人最早被后金屠杀,又被明金战争折磨,辽人在天启、崇祯年间几乎“绝迹”。

紧随其后糜烂的是西北,陕甘地区大旱,人相食,当年首举反旗的都是陕西人。李自成、张献忠都来自陕北,所以崇祯朝直接把流寇统称为“秦贼”。

彼时四川还是风平浪静,且当地军政、财政都很稳定。天启、崇祯时期,四川军队常常去东北打仗,贵州的苗人叛乱,也是四川的卫所和土司出兵平叛。

直到后来四川在明末卷入乱战,也确实是张献忠挑起的。

崇祯七年开始,因朝廷全力剿匪,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等人打得陕西起义军无路可走,张献忠逃入了四川,和女将秦良玉有过交手。

之后在崇祯十三年,张献忠降而复叛,被左良玉追赶,他在打败重庆的秦良玉后再次进入四川。

这两次进入四川,张献忠不仅没有搞屠杀和掠夺,还在湖北-四川一带拉拢人心,收集钱粮和壮丁,发展实力。

但在崇祯十七年最后进入四川时,史书记载张献忠在四川疯狂屠杀平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惨烈到难以形容:张献忠屠川历史记载

《明史》记载,张献忠屠杀“六万万人”,这个数字太夸张,但起码成都和周围的几十万人口没有逃过张献忠的屠刀。

关于屠川,先来看看外国人的记载。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斯、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斯在崇祯年间于四川传教,他们曾见过张献忠,并获得大西政权优待,被派去造天文仪器。

两人随大西军2年,直到张献忠战败后被清军俘虏。随后他们北上京城,写了《张献忠记》。

虽其原文遗失,但在20世纪初被法国神父古洛东发现于上海,重誊写为《圣教入川记》。

该书记载,张献忠是个懂数学的聪明人,但显然有神经方面的病,可能是狂躁症、被害妄想症之类。他每天要屠杀200人,几个月下来,成都城20万人都被他杀光。

《圣教入川记》因是外国人记载,被视为“屠川”的客观史料,常被学者引用。

此外,明末清初记载张献忠屠杀四川的文献还有几百种,比较著名的有《蜀碧》,此书曾被鲁迅先生赞赏,说是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

另有《平寇志》《罪惟录》《鹿樵纪闻》《蜀难叙略》《蜀龟鉴》《蜀难纪实》等等。

这些记载中,张献忠的屠川以成都为中心,沿着官道扩散。他杀人的理由不是减少人口,减轻负担,也不是弄权立威,而是纯粹的喜怒无常的嗜杀。

张献忠最后一次攻下成都后,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据传川人不服新朝,于是张献忠大怒,大开杀戒。

《蜀碧》:“民心愤畏,合谋拒贼,逐杀伪官。献遂诈言于众曰:有天书夜坠庭中,命我剿绝蜀人,违者罪不细,因联百姓十人为一缚,驱至中园尽杀之”

《蜀记》:“贼大众驰聚而入,不分老幼良贱,皆杀之。三日后方招安”

除了屠杀成都府外,他还派遣自己的手下沿官道四处屠杀。大西军到处张贴告示,说大军“除城尽剿”,字面意思是“除了城里人,全部剿灭”。

结果百姓扶老携幼进城避难,被张献忠大军全部屠杀。

《蜀碧》:“贼入川南,先期传令云:除城尽剿,民不悟,以为入城可免也。扶老挈幼,求避城中,故贼至得聚而杀之。”

在杀人的方式上,这些史书记载得很详细。

“有孕者剖腹,以验男女;又取小儿每数百为一群,围以火城,贯以矛戟,视其奔走呼号以为乐。”

乍一看这些记载,仿佛是打开了封神榜,看到了商纣王和妲己的故事。

当年,诸如剖腹、火烧、断四肢、煮人肉、剥皮之类的行为,都是大西军屠杀的惯用手段。

在其他的民间记载中,北方的李自成等义军困乏时曾以人肉为食,还在洛阳把福王煮了“福禄羹”。

但跟张献忠比起来,闯军都显得慈眉善目。

除了屠杀平民,张献忠还以开科举为名,招揽四川读书人,然后在成都青羊宫全部屠杀。屠杀完了四川平民,他害怕手下川兵叛变,又把四川兵卒全部屠杀。

《流贼张献忠祸蜀记》:“献忠犹未已,恐川兵反,行次顺庆界。大阅,尽杀川兵,不留一卒。”

杀了川人,又杀了川兵,少数幸存者也要砍手、割鼻,受难者多达百万。大西军简直以屠杀为乐,让人难以理解。

《蜀碧》:“贼遇病弱者,多割鼻斫手;斫手之令,男左女右,若误伸者,两手俱斫。”

别说今人,其实早在明末清初,人们就难以理解大西政权的行为。

按理说来在四川建立政权,抚军安民,团结士绅,才是长久之道。可这张献忠反其道而行之,杀民掠绅,聚财宝于成都,还是一幅流寇的样子。

时人无解,只得以“黄虎转世”来解释张献忠的嗜杀,可以归类为妖异之说。

《蜀碧》还有个说法:张献忠童年时跟着父亲来四川贩货,所牵的马撒尿污染了大户门前的石柱,结果被大户的家丁侮辱。张献忠便发誓长大之后要杀光川人,所以在四川大开杀戒。

杀掠四川后,张献忠又在西南活动两年。

直到1646年,清朝大军已经进入汉中,张献忠决定抛弃成都,带大军乘船沿岷江北上。

结果,大西军被南明军击败于四川眉山的江口镇,无数财宝沉入岷江。张献忠无奈班师回到四川,最终在1646年末,被清军击杀在西充凤凰山。

张献忠虽然死了,但清军并未控制四川,四川地区此后相继被大西政权、南明政权、满清政权、吴周政权控制,打了几十年仗。抗清斗争更是长达20年,直到康熙时期才稳定下来。

所以这也给后世一个疑问:如果张献忠真的杀光了四川百姓,那四川怎么可能抗清20年呢?

【三】半个世纪乱战,四川再无“土著”

明末清初对张献忠屠川的记载密密麻麻,大西政权在当地搞过屠杀,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但这场屠杀是否如文人记载的那么血腥、那么彻底,以至于“蜀中无人”,要打一个问号。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文人们对农民起义军的抹黑是不遗余力的。

比如唐人写造反的黄巢大军,几乎就是把佛教里对地狱、魔鬼的描写搬到了现实——连“以血代水”“舂人肉酱为食”这种反常识的行为都写在正史里,引人发笑。

明末清初的史书里,包括官方正史,“秦贼”吃人肉、滥杀无辜的记载比比皆是,如“闯军吃福禄羹”就是著名的谣言。

洛阳的福王朱常洵是被处决了,但并没被煮成肉汤,而是被正常处决,后来还体面下葬,现代考古发现了墓志铭。

所以,明末的文人们笔下的屠杀惨状,尤其是“花里胡哨的屠杀”,比如杀女人要砍乳、砍小脚,遇到孕妇要剖腹看男女,掏出人内脏喂狗喂马,很多可能是依托小说想象出来的。

诚然,张献忠在四川是真的搞屠杀,毕竟作为流贼,他们筹集军饷的手段就是掠夺,尤其是对大户、官员的掠夺。加上新政权难服众,杀反叛者也是主要手段。

但这个屠杀,可能并没有一众野史的那么夸张,起码没有《明史》《蜀碧》等书写的那么毛骨悚然。

在新中国建国之后,秉着澄清历史真相的原则,学界对张献忠屠川的怀疑越来越多。

部分史学家,比如明史大家吴晗认为:四川在明末清初的人口消失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出现,也不是一人造成的,而是几十年乱战的结果。

四川乱战,并非始于大明与大西之战,也并非起于抗清之战,而是开始于自己的“内耗”。

要知道,四川外号叫“天府之国”,气候温暖,人口稠密,到明末时加上隐藏人口,居民应该超过400万人。

在高产作物输入前,400万人是四川承载力的极限。所以在万历以后,当地人地矛盾尖锐,民族矛盾也很尖锐。

四川之精华在成都平原,而川西有西蕃、川东有土苗、川南有彝人,这些地区都是“土司”管理或者化外之地。在明末,因土地矛盾和民族问题,当地起义不断。

天启年间,川西和贵州爆发惨烈的“奢安之乱”,彝族土司奢崇明、安邦彦造反,前后蔓延十几年,整个云贵川都受到巨大影响。

战争带来的赋税压力、招兵压力、治安压力,都落在四川头上。导致天启晚期,当地人口已经开始流失。

后来“秦贼”出现,张献忠等人几次进入四川,扰乱当地秩序,四川本地的土匪集团“摇黄军”趁机崛起,为祸四川东部。

历史上的“摇黄军”就以残酷闻名,打家劫舍,滥杀无辜,手段极其残忍。有人怀疑大西军屠川的细节,很多都是套用的川人口口相传的“摇黄军”恶行。

直到崇祯时期,明朝内部崩盘,战乱造成巨大的破坏,川人开始向甘肃、云南、汉中逃亡。

到了张献忠1644年进入四川时,四川已经是凋敝状态,养不起大西军,所以大西军才要通过掠夺来求得生存。

三年后大西军败亡,清廷进入四川,因为缺乏兵源和税源,所以1647年又被投明的大西军赶走。

随后,吴三桂带辽军和大西军鏖战四川,又造成生灵涂炭。

顺治到康熙时,南明永历政权在南方云贵川湘桂等地活动十几年,李定国带着明军所向披靡,直到康熙时期才被吴三桂平定。

紧接着在康熙初年,清朝爆发三藩之乱,吴三桂北伐,四川又沦为战场,打了5年仗。这期间,吴周军队,以及朝廷正规军都杀戮很重。

要知道,大清安定天下的过程中,南下的清军手上的血债一点不比“秦贼”少。

清军征服战争中本就带着屠杀,扬州、嘉定、大同都是例子。后来多尔衮颁布“剃发令”,天下震动,四方起义不断,清军又大开杀戒,以“留发不留头”来威慑汉人。

最后吴三桂造反,清军入川平叛,也以“资贼”为名杀掠百姓。

所以从明朝天启年间算起,到康熙20年左右,四川当地整整半个世纪没有和平。当北方已经在顺治时期平定,休养生息时,四川还在乱战,当地人口的损失自然比北方更为夸张。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四川人口的暴跌,是长期乱世的结果,不是张献忠一人所为。

康熙20年后,湖广人口被大量填入四川,甚至广东、江淮的人口也被迁了过去,所以现在的四川方言和湖广方言有相似处。

不久后,“天府之国”四川又成为赋税大省,四川人口到雍正、乾隆时期已经恢复到了制高点。在乾隆四十八年,四川人口超过800万,比明朝更多。

在清末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之后,中国人口进一步膨胀。

清光绪末期,四川人口已经爆炸到接近8000万,是明朝的20多倍。这里成为中国重要的赋税和兵役中心,后来的抗日战争,就以四川为大后方。

参考资料:

1.《蜀碧》

2.《明史》

3.《圣教入川记》

4.《张献忠的"屠蜀"真相》杨津涛

1 阅读:115

梁兴兴

简介:金戈铁马,风云人物,趣谈史事,启迪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