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田文镜自康熙二十二年步入仕途,做了一个正八品的县丞,此后花了近40年的时间,到康熙驾崩时,也只成为了从四品的内阁侍读学士,一位默默无闻、不掌实权的中层京官。

可是在雍正即位后,田文镜以火箭般的速度升迁,成为了掌握实权、深受皇帝倚重的封疆大吏、主政一方。雍正元年,署理山西布政使。雍正二年,调任河南布政使。同年,升任河南巡抚。雍正五年,升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雍正六年,任职河南山东总督,兼辖山东,这是雍正特地为其设置的官职。雍正七年,加太子太保。雍正八年,兼任北河总督。
田文镜本来出身于汉军正蓝旗(也有记载是镶蓝旗),雍正将其抬旗为汉军正黄旗,从下五旗升为了上三旗。
雍正平时对田文镜更是开启了夸夸模式,对田文镜不吝赞赏,将其树立为了模范督抚、官员中的标杆,将其主政的河南打造为各省学习的榜样。

说田文镜在当了河南巡抚之后“三年以来,整饬河工,堤岸坚固,河汛安澜,年丰岁稔,绅衿畏法,正己率属,地方宁谧,而每事秉公洁己,谢绝私交,实为巡抚中之第一”;“自到河南以来,忠诚体国,公正廉明,豫省境内,吏畏民怀,称为乐土。……吏治民风之善,实为直省第一。”
各省督抚 “凡钱粮耗羡之料理无出田文镜筹划豫省之右者”;田文镜为“不世出之忠良柱石大臣,料理一省之事,实不足以尽卿志。” 才管理一个省,实在是太屈才了;“若各省督抚皆能如田文镜、鄂尔泰,则天下允称大治矣。”要是各省督抚都跟他俩似的,天下早就太平了。
等等诸如此类的,这些话在史书比比皆是,可见雍正对田文镜的喜爱,就差给他开个田文镜同志表彰大会了。

雍正
雍正对田文镜的宠信还体现在,当田文镜处于政治危机或者出现行政过失时对其大力的支持和袒护上。
在田文镜与直隶总督李绂的督抚互参案中,雍正选择站在了田文镜一边,即使发现了田文镜有失察之罪,也没处罚他,还为其开脱辩解,并赐予他荔枝、风羊以示勉励。
在上报各省垦田数时,一些官员告诉雍正,田文镜的数据有虚报的成分,后来证明事实也的确如此,雍正还是选择相信田文镜,而不下令认真核查。

在匿灾事件中,田文镜匿灾不报,致使河南百姓忍饥挨饿、流离失所,在已查清确实是田文镜的责任时,雍正却为其百般开脱,说田文镜实心任事、重视民生,怎么会干出这种事呢?估计是因为他年老多病、精力不济,被属下官员诓骗了而已。
而在田文镜去世后,雍正对他的盖棺定论是:“田文镜老成历练,才守兼优。自简任督抚以来,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弊,殚竭心志,不辞劳苦,不避嫌怨,庶务俱举,四境肃清”。
雍正赐谥号端肃,葬在自己陵墓(泰陵)附近,下令河南省城立专祠祭祀,并入祀河南贤良祠。可以说是备极哀荣。

可见,雍正对田文镜的宠信非一般人臣可比,那他为什么如此宠信田文镜呢?
要想做皇帝的宠臣,首先你得是个忠臣,忠诚与否是皇帝能否宠信你、倚重你的第一要求,你其他方面再好,你对皇帝不忠心或忠心不够,那也白搭,而田文镜就是一个对雍正个人忠诚的人,而且是绝对忠诚,忠诚不绝对,那就是绝对不忠诚。
他不仅在奏折中多次表达对雍正的无限忠心,“臣目中惟知有皇上,臣意中亦惟知有皇上,君臣大义如父子天性,间不容发”“人臣事君,不但当以身事,更当以心事。此心惟知有君,而不知有人;此心惟知有君,而并不知有己。” 皇上,我心里只有你一个人,再也容不下其他人,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别说其他人,我心里连我自己都没有。
他还在实际的行政工作中坚定不移地和雍正保持高度的一致,无论雍正要推行什么样的改革政策,士民一体当差、清查和弥补地方财政亏空、摊丁入亩、耗羡归公等等,不管这些政策实际推行时有多么复杂和困难,田文镜都是冲在最前头的,对这些政策尽心竭力、不折不扣地执行,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哪怕在这个过程中得罪再多的人也在所不惜。“臣所以鞠躬尽瘁,愈加奋勉,虽任怨任过,刀锯在前而有所不避者也。”
除此之外,他还极力迎合雍正的其他需求,比如雍正喜欢大臣大力开垦荒田,以提高农业生产,他照办不误,甚至不惜虚报垦田数,让雍正高兴。雍正喜欢祥瑞,田文镜就多次上报河南境内出现了各种祥瑞。

瑞谷图
雍正想以天降祥瑞来证明,他推行的新政是正确的,得到了上天的认可,那么要是出现了天灾,那自然也是对雍正的否定。为此,田文镜不惜匿灾不报,致使河南百姓忍饥挨饿、流离失所。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
田文镜就像是一台没有自己思想,而以雍正的思想作为自己思想的政治机器,无论雍正想干什么,他都坚决予以执行,指哪儿打哪儿。
田文镜不仅是个忠臣,还是个能臣。对雍正这位皇帝来说,要想得到他的宠信,只有忠诚是不够的,你还得有本事,能把事情办好。

雍正提拔了你,你光忠心,事情办不成,这不等于是在打雍正的脸吗。雍正即位以后,以改革康熙晚年的弊政为目标,冒着巨大的压力,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需要向天下人证明,他的改革是正确的,是对国家对百姓有好处的。
田文镜凭借在康熙朝20多年的地方行政经验,在河南、山东成功推行了雍正的各种改革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甚至是超额完成了任务,让河南成为了众多省份学习的榜样。这给雍正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谁说我的改革不好、谁说新政不好,看看人家田文镜弄得多好,由此证明,不是改革政策不好,是你们这些人办不好而已,所以你们都得向田文镜学习。
田文镜既是忠臣又是能臣,同时还是孤臣,就是不结党营私、不拉帮结派,只效忠于皇帝一人,这是他能获得雍正宠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皇帝最怕大臣结党,合起伙来骗自己,哪怕皇权至上,但是官僚集团要是联合起来骗皇上,很多时候皇上也无可奈何。

雍正亲身经历过康熙晚年因为立太子之事,朝廷朋党林立、党同伐异的事情,对官员结党深恶痛绝,因此他登基之后,极力打击官员的结党行为,比如在时任河南巡抚的田文镜与直隶总督李绂的督抚互参案中,借题发挥,打击他所认为的科举朋党。
自科举制诞生以来,因同年、师生的关系而结成小团伙,形成复杂的人脉、利益网,在朝中互相帮助、彼此奥援,这在很多朝代都是出现过的事情。
而田文镜是监生出身,不是以科举入仕的,他没有这个政治资源,也没有其他途径来加入某个团体来获得同党的帮助,没有靠山,这也是为啥他在康熙朝做了近四十年的官,也只做到了一个不掌实权的中层京官的其中一个原因。当然,能做到这样,也不算差了,可要是和田文镜后来的境遇相比,那简直是判若云泥。

雍正即位后,短短几年之内田文镜就成为了从一品的封疆大吏,这完全是雍正一手提拔的结果。
要说恩师,雍正就是他的恩师!雍正元年,田文镜从内阁侍读学士外放为署理山西布政使,后升布政使、升巡抚、升总督,每一步都是雍正的拔擢,要说靠山,雍正就是他的靠山。要说同党,田文镜也只能是雍正的臣党!
而田文镜在获得雍正重用之后,在政治上的所做所为也彻底断绝了他结党的可能,成为了一个十足的孤臣。
他在地方上强力推行雍正的各种改革政策,士民一体当差、追缴财政亏空、打击贪污腐败、推行摊丁入亩等等,全是得罪人的活儿,有些官员因为认知、情感、利益等方面的原因,对这些政策执行起来并不尽心,但是田文镜却是不徇私情、尽心竭力、不折不扣地推行。
下属官员中谁要是干不好,他立马上疏弹劾,你想想,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得罪了多少人,他自己都数不过来,几乎到了无人不恨、无人不怨的地步。

田文镜奏折
可是田文镜不在乎,在他看来,雍正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源,只要抱紧了雍正这棵大树,自己就能飞黄腾达、屹立不倒,其他人的意见不重要。而且他完全秉承帝意行事,经常使自己处于众人唾弃、孤立无援的境地,成为了孤臣,雍正反而会更加欣赏他,对他更加信任。
田文镜敢于得罪这么多人、做一个孤臣,也与他个人及家庭情况有关。田文镜在得到雍正赏识时已经61岁了,而且经常患病,他很清楚自己没有几年了。他家中只有一妻一妾,各生一女,没有儿子,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因此他不怕得罪人。况且,雍正如此宠信他,他对雍正感激涕零,可能也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
另外,田文镜还是个清官,他在河南当官,不仅不贪污受贿,连各种土特产、陋规、节礼也一概不收,这个和贪污受贿这种明确的违法犯罪行为还不一样,属于灰色收入,他也不收。

在古代,通过控告对方贪污受贿来打击政敌,是一种常用的政治斗争手段,不仅名正言顺、便捷有效,还能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可是这招儿在田文镜这里不好使,对他不满的官员只能找其他的理由弹劾,这样田文镜好辩解,雍正也容易想办法替他开脱。
因此,你想想,像田文镜这样一个忠臣、能臣、孤臣、廉臣,既对皇帝个人极度忠心,也有能力,还洁身自好,同时又不结党营私,雍正能不喜欢他吗?就是放到现在的公司里,你是领导,你能不喜欢这种下属吗?
况且,恰好又赶上了新即位的雍正非常需要田文镜这样的大臣。千里马再好,也得遇到伯乐。田文镜就是再好,他得遇到雍正才行,遇到康熙没用。田文镜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康熙朝,但是康熙为啥没有重用田文镜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是康熙与雍正两位皇帝即位时所面临的政治形势与自身的执政风格不同。

康熙
康熙崇尚宽仁政治、无为而治,越到晚年越是如此。“督抚大吏,办事当于大者体察,不可刻意苛求。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治天下之道,以宽为本。若吹毛求疵,天下安得全无过失者。” “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职此意也。”
这种统治方法,在康熙早期国家百废待兴之时,确实起到了促进经济恢复、社会安定的积极作用,可是随着国家承平日久,这种治理方法的弊端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到了康熙晚年,康熙逐渐年老体衰,加上诸位皇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而结党斗争,更是让他心力憔悴,他的进取之心逐渐减退。
他对各级官僚贪污腐败、荒废政事、诸事因循、朋党林立、党同伐异的现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需要改革的制度,秉持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保持现状。朝廷上下弊端丛生。这种治国方法此时更像是他为自己的不作为而寻找的借口。

雍正即位之后,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力主严猛为政,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希望能够澄清吏治、清除积弊。而当时的很多官员或由于因循守旧的观念,或因利益受损等原因,对雍正的改革比较抵触,在实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阳奉阴违。
因此,雍正特别希望能够找到那些既对自己忠心耿耿、忠实推行自己的改革政策,同时又有能力的官员,田文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雍正才会重用他。
雍正为人严苛、为政尚严,而田文镜性情苛刻严厉,处理政事雷厉风行,和雍正很对脾气,田文镜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也许有迎合雍正才故意表现出这样的情况,但是他本身这样的性格也不容忽视。
因此,他要是一直在康熙那样为政尚宽的皇帝手下做事,即使他是一位忠臣、能臣、孤臣、廉臣,恐怕很难能取得之后那样高的官位。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遇到了雍正这种为政尚严、厉行改革的君主,因此才得以一展所长、平步青云。他需要雍正,雍正也需要他,这君主二人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所以,雍正才会不断给田文镜升官,给他各种赏赐。而当田文镜处于政治危机或者出现行政过失时,雍正往往会对其大力支持和袒护。

雍正为什么总是极力袒护田文镜?首先,在雍正看来,田文镜面临的种种指责,有些虽然是田文镜本身的原因造成的,但更多的是这些官员对自己推行的改革政策的不满,他们在借机发难。他们批评的那是田文镜吗?不,他们是在骂我。
雍正很清楚,他的这些改革措施,动了某些人的利益,田文镜在地方上强力推行这些改革措施,一定会得罪很多人,很多人都会对他不满。所以一看到有人弹劾田文镜,雍正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故意有人陷害他、报复他,或者说他宁可相信是有人在陷害报复田文镜,抓着他的一点小错误,无限放大。
而且在雍正看来,田文镜越是受众人围攻、越是孤立无援,说明对他的改革措施贯彻的越是彻底,田文镜的确是一位孤臣,雍正曾对他人说过“朕当年即是孤臣,并无恃援”,因此他觉得对于这种孤臣必须要尽力保护。

如果不维护田文镜,任由其倒下,他还从哪里找到这样一位既忠心、又有能力,还肯为他得罪天下人的臣子呢?以后还有谁会给他卖力干活儿呢?雍正曾对田文镜说:“汝与诺岷为举朝所怨,众议沸腾,论奏者指不胜屈,……朕乾刚独断,悉置之不闻。”别人说什么都没用,我不听。有一种我愿为你得罪天下人的气势。
其次,田文镜是雍正亲自树立的模范督抚、官员榜样,是新政的一面旗帜,雍正号召所有官员都要向田文镜学习,从而革新吏治、整顿官场。他要是倒下了,这不等于是在打自己的脸吗?这不等于是对自己改革成果的否定吗?
维护田文镜,就是维护他自己,就是维护他的改革政策,他们两个人深深绑定在一起了,雍正曾在田文镜的奏折上批复道:“卿之是即朕之是,卿之非即朕之非,其间有何区别?”因此,哪怕有些事情比如匿灾不报,已经确定是田文镜的责任时,雍正也宁愿不顾客观事实也要偏袒田文镜,为其百般开脱,不处罚他。

这也是一种统治手段,就是利用典型人物榜样模范作用来实现对地方督抚的控制和管理,当时还有两个榜样人物鄂尔泰、李卫,雍正要求其他官员能像这些榜样一样实心任事、认真办差,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忠诚于皇帝个人,将他出台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忠实地推行到地方。
作为报酬,皇帝会给他们赏赐,看见田文镜了吧,升官升的多快。给他们信任和保底,看见田文镜了吧,哪怕他犯了错误,那么多人弹劾他,我照样能保他无虞。雍正曾在田文镜的奏折上批复道:“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田文镜虽然在雍正时期就已经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指责,但是毕竟身为最高统治者的雍正皇帝本人对他还是非常认可的,在田文镜去世后,雍正对他的盖棺定论也是往好里说。然而在雍正驾崩后,新即位的乾隆皇帝对田文镜可就没啥好感了,多次公开批评他。
比如批评田文镜虚报河南的垦田数,使得百姓不仅没有得到好处,反而还增加了赋税负担,“名为开垦,实为加赋”。还指责田文镜在河南为政以严,苛刻搜求,属下官吏又迎合上意,剥削成风,使得河南老百姓深受其害。之前曾匿灾不报,致使百姓流离失所。
在乾隆五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说河南百姓怨恨田文镜,应该将田文镜从河南贤良祠撤出。其实乾隆内心认为田文镜不配在河南贤良祠里,但他考虑到这毕竟是他爹雍正下的命令,他不好推翻,所以才没同意。
乾隆把田文镜定义为了一个苛刻搜求的酷吏,这表示除了诸多官员士绅外,连最高统治者都对田文镜持负面评价了。

乾隆
为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一是因为田文镜有的事情的确做得不妥,只是雍正对他比较信任,在位时还能为其开脱辩解。可是乾隆对田文镜没有什么私人感情,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有啥说啥,不会为他的错事进行掩饰。
二是,乾隆即位以后,一改雍正“严猛为政”的治国方针,主张为政以宽、“宽严相济”,自然对田文镜这种为政以严的官员没啥好感,他需要通过对田文镜的这种评价,来告诉世人政策的转向。
田文镜性情严厉峻急,行政风格苛刻刚猛,这对于扭转康熙晚年官场上荒废政事、因循苟且的不良政风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凡事用力过猛、矫枉过正,总是会起到反效果。田文镜在地方上推行各种改革政策时,总是会给出一个比较急的期限,要求必须限期完成,州县官吏稍有迟缓,立马就会遭到批评、处罚。田文镜尤其讨厌科举出身的官员,稍有不如意,就上疏弹劾,将其罢免。
假如官府处理一件事正常情况下需要5天时间,之前这些官吏磨洋工、办事散漫,得10天、15天才能办完,这时候新领导上台,想要改变这一情况,你就要求必须5天内办完就行了,田文镜不这样,他会要求2天甚至1天之内办完。而且还有些事情是长时间以来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时间去处理,才能看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田文镜求治心切,要求立竿见影,于是措施往往过猛,要短时间内迅速解决长期积累的问题,以至于连雍正有时候都看不下去,劝他别太着急,做事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味求严,要宽猛相济。
也许田文镜的出发点是好的,所作所为有利于平民百姓,并不是只是为了完成雍正交待给他的任务。但是他这种行政风格,往往使得属下官吏为了完成任务,弄虚作假,或者转嫁到老百姓头上,老百姓过得比之前更苦了。官僚系统的特性就是如此。
田文镜的这种行政作风,使得他在当时饱受争议,并不完全都是因为改革损害了官员士绅的利益,所以他们故意黑他。
田文镜生命的最后十年与雍正的改革深深绑定在一起,作为雍正年间的模范督抚、雍正改革政策在地方上忠实的执行者,田文镜在地方上的政绩其实就是雍正改革的一个缩影,因此,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对田文镜的评价也反映出人们对雍正改革的评价。
搜索「头条深一度」,看更多深度好文

参考文献: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
《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
《清史稿》《抚豫宣化录》《河南通志》
冯尔康《雍正传》
冯尔康《雍正帝及其时代》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
冯啸天《清代雍正年间名臣田文镜评议》
张燕《雍正帝政策的执行者——田文镜》
张民服《从〈抚豫宣化录〉看田文镜抚豫》
罗远道《雍正时期田文镜对河南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