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是正常病亡还是被人谋害的?困扰人们多年的疑案终被破解

惜筠说历史 2025-03-16 04:05:36

光绪皇帝到底是正常病亡还是被人谋害的?从光绪驾崩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对此争论不休,乃至成为了清宫一大疑案。

一、1980s前:光绪是被慈禧害死的

来自清朝官方的消息,当然是说光绪是正常病亡的。然而光绪死时年仅38岁,虽说体弱多病,但是并没有患上突然致人死亡的暴病。而且在他死后还不到一天,慈禧太后就跟着死了,如此“巧合”的事情让人不得不怀疑,加上慈禧与光绪长时间的敌对关系,使得外界纷纷传言光绪是被慈禧谋害致死的。

光绪皇帝

当时的一些人留下了相关记录,曾任清廷监察御史的胡思敬在其所著的《国闻备乘》一书中提到:光绪只比慈禧早去世一天,天下怎么会有如此巧合的事情呢,外面纷纷传言,李莲英和慈禧密谋害死了光绪,我就此事遍询内廷人员,他们都害怕获罪而不敢说。

曾为光绪诊病的西医屈桂庭说:在光绪死前三天,自己再次去给他看病,看见光绪在床上乱滚,说他肚子非常痛,此时光绪脸色发黑,舌头也是黄黑的。让屈桂庭感到最奇怪的就是光绪一直说自己肚子痛,这个与光绪之前得的病基本没啥关系。

也有其他一些给光绪看过病的医生后来回忆说,光绪虽然身体虚弱,常年生病吃药,但死前一段时间没看到病情有加重呀,身体也还行,也没有突然致死的病症,怎么会突然驾崩了呢?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上面这些人并没有直接说光绪是被谋害的,顶多是个暗示,但是通过他们的叙述,人们不难怀疑这其中有猫腻儿,进而推断出光绪的死亡绝不正常,应该是被人害死的。而接下来这几个人留下的记录,那都不是怀疑了,人家直接就说光绪是被谋害的。

清廷内务府三席大臣增崇之子察存耆回忆,小时候听他父亲和同在内务府任职的两位叔父的谈话,他们认为光绪没得什么大病,还通过一些细节对光绪之死有所怀疑。察存耆还记录了他听到的一种说法:“西太后自知病将不起,又正好赶上光绪多多少少像有点病,便叫李莲英给光绪送了药去,叫他看着光绪吃了再回去。光绪在吃药的当天下午就死了。”

曾任慈禧的御前女官、在宫中生活过两年的德龄在其著作中,也说光绪是被获得慈禧同意的李莲英下毒害死的。

德龄

长期陪侍光绪的翰林院侍读学士、起居注官恽毓鼎,在清朝灭亡前夕就写成了《崇陵传信录》,这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光绪死前一段时间,当时慈禧已经病了好几日了,有人给慈禧进谗言,说光绪听说太后病了,面露喜色,太后大怒,说:我不能比你先死。

这时候清朝还没灭亡,恽毓鼎说话还含蓄一些,没直接说,到了民国时期,他在其日记中写道:“清之亡,虽为隆裕,而害先帝,立幼主,授载沣以重器,其祸实归于孝钦也。” 恽毓鼎直接指出了害死光绪皇帝的就是慈禧太后。

除了这些人这么认为之外,一些清朝皇室成员也有相关证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里说:“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

“据内务府某大臣的一位后人告诉我:光绪帝死前,不过是一般的感冒,他看过那些药方,脉象极平常,加之有人前一天还看到他像好人一样,所以当人们听到光绪病重的消息时都很惊异。更奇怪的是,病重消息传出不过两个时辰,就听说已经‘晏驾’了。总之光绪是死得很可疑的”。

溥仪

启功先生回忆说,他的曾祖父溥良(雍正皇帝的六世孙,时任礼部尚书)亲眼看见一个太监从慈禧太后居住的乐寿堂出来,给光绪送过酸奶,但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向太医院宣布光绪驾崩了。

启功

这些人虽然在细节上有不同和矛盾之处,但都猜测或肯定光绪就是被谋害致死的,而凶手或主谋就是慈禧。

由于上述这些记录出自接近宫禁、知道一些内情的人士之口,所以受到了世人的重视。在当时以及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和公众的主流看法是:光绪不是正常病亡,而是被慈禧谋害的。而官修史书中光绪是正常病亡的记载是编造的,只是为了掩人耳目。

二、 1980s-2008年:光绪是正常病亡的

到了20世纪80年代,光绪是被慈禧谋害的这个观点发生了变化。此时的清史研究更加重视清宫档案,当时很多档案也都开放了,这其中就包括当年光绪口述和亲笔书写的自己病情的“病原”,还有宫内外医生给光绪诊病时写下的病历,称“医案”,也叫“脉案”,保存得非常完整,这为探查光绪死前乃至一生的健康情况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这些档案资料,提出光绪是正常病亡的,并非被慈禧下毒所害。

光绪自幼体弱多病,身体素质极差,差到什么程度呢?在19岁大婚之前稍感风寒,必定头疼、身体消瘦,动不动就腰腿肩背酸沉,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又患了耳鸣、脑响,他还经常患感冒及脾胃病,而且长期遗精,因此经常吃药,就是个药罐子,跟吃饭一样频繁了,年纪轻轻就已经弱不禁风了。

光绪身体这么差,除了由于自身底子不好、先天不足之外,还与慈禧太后有关。大家知道,当时清朝的大权一直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如同傀儡,即使在光绪亲政后也是如此,这对于一直想有所作为的光绪而言,在精神上无疑是十分痛苦的,他在精神上一直处于紧张和压抑的状态之中。

尤其是在1898年戊戌政变以后,光绪被软禁在灜台,失去了人身自由,慈禧在生活上还对他进行苛待,他吃不饱、穿不暖;政治上的失意,使得光绪长期精神抑郁、苦闷。这都加重了光绪的病情。

灜台

在光绪去世的当年,他的病情又再次加重了。这次不仅让宫中御医诊治,还让宫外的名医入宫给他看病。根据他的叙述及医生的诊断,光绪有诸多病症症状,比如头疼、牙疼、胸闷、体寒、四肢酸痛、脾胃虚弱、鼻涕或咳嗽时带血、睡不好觉、喉咙不舒服、腰疼胯疼,疼到他抬手洗脸或者咳嗽一用力时都连带着疼等等等等,各种症状,全身上下都是毛病,把光绪折磨得够呛。

其中有些症状持续多年,用药多年,却没有痊愈,反而有恶化的迹象,以至于光绪心烦气躁,迁怒医生,说他们开的药方“药不对症”;“症势迁延,服何药总皆无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所用诸药非但无效,而且转增诸恙,似乎药与病总不相符。每次看脉,忽忽顷刻之间,岂能将病情详细推敲,不过敷衍了事而已。素号名医,何得如此草率”,嫌医生不给他好好看病。

光绪脉案、病原

总而言之,这次病情加重后,越来越严重,而且治疗效果很差。根据医学专家的分析,光绪可能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或骨结核,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总之都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范畴。由于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了抵抗力的下降,出现了多系统的疾病。其直接的死亡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所致。

一些学者认为,光绪的病状演变是属于一步步加剧地恶化,并没有特别的症状出现,既没有中毒或其他伤害性的迹象,也没有突然暴死的迹象,应该是属于正常病亡。光绪与慈禧相差不到一天相继死去,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没有什么可疑之处。

这种观点还得到了其他的证据的支持。1938年,光绪的陵墓(位于清西陵的崇陵)被盗掘,其尸体暴露在外。1980年,文物部门对崇陵进行了保护性清理,并将光绪的遗骨作过简单检测,没有发现有外伤的痕迹,也没有中毒的表现。

光绪遗骨

于是,光绪乃正常病亡的结论逐渐成为了学界的主流意见,虽然学界仍然有一些人坚持认为光绪是被慈禧下毒谋杀的,但是也无法撼动这个结论。

三、 2008年:光绪是砒霜中毒而亡

到了21世纪初,研究结论又反转了,光绪是正常病亡的这个观点发生了变化。2003年,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到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清西陵采访,在得知1980年曾对光绪皇帝及隆裕皇后所葬崇陵进行了保护性清理(崇陵于1938年被盗),而光绪皇帝、隆裕皇后的部分头发、遗骨与衣服被移至棺椁外,在清西陵管理处库房保存至今。

崇陵地宫

经过与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专家初步研讨之后,征得河北省文物局和保定市文物管理部门及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同意,将多根(两小缕)光绪的头发送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29室进行测试。经过5年的反复检测、研究、论证,最终于2008年公布了检测结果:光绪死于砒霜中毒。

光绪头发

光绪的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As),且各截段含量差异很大,当代正常人头发砷含量为 0.25-1.0μg/g,而光绪帝的头发砷含量最高达2404μg/g,远高于正常值。

考虑到光绪生活的年代与现在不同,研究组还检测了隆裕皇后的头发和清末一草料官的头发,作为对比实验。草料官与光绪为同时代、同性别的人,隆裕皇后与光绪皇帝不仅为同时代的人,且生活环境相同。检测结果是:光绪头发砷含量是隆裕皇后头发砷含量的261倍,是清末草料官头发砷含量的132倍。

那光绪的头发,有没有可能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沾染才导致如此高的砷含量呢?研究组前后两次采集光绪棺椁内、墓内和清西陵陵区的环境样品,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最后发现这些样品的砷含量远远低于光绪头发的砷高峰值,这表明光绪头发上高浓度砷物质并非来自环境的沾染。

光绪生前曾经长期服用雄黄等药物,那会不会是因为这样而导致了慢性砷化物中毒,才使得头发砷含量远高于常人呢?研究组将光绪的头发与当代慢性砷中毒患者的头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光绪的头发上最高含砷量是慢性中毒患者最高含量的66倍,且其砷分布曲线与慢性砷化物中毒者的砷分布曲线完全不同。慢性中毒患者的发砷分布在距离发根很近的位置出现了一个极大值区域,而光绪的则是呈近似正态分布的高峰,不在发根也不在发梢。

因此,光绪头发上的高含量砷并非为慢性中毒自然代谢产生,而是来自于外部沾染,这点也为光绪头发上结痂物状的残渣所证明,通过检测,发现残渣物的砷含量明显高于头发,说明这些残渣物是光绪头发高含量砷的来源,由此进一步证实了光绪的发砷分布高峰值由含高浓度砷的物质沾染形成,而这些残渣物的唯一来源也只能是光绪中毒死亡后的尸体。

通过检测光绪遗体所穿的5件衣物,发现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尸体的胃腹部,并随着尸体的腐败而溢流到其他地方,头发就是这么沾染上的。另外,砷中毒死者尸体腐败后,器官组织中的砷可能会沾染到骨骼上,通过刮取光绪7块遗骨表面的附着物进行砷含量检测,果然发现了高含量的砷。

光绪遗骨、头发、衣物中高含量的砷化合物为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根据相关研究,人口服砒霜60-200mg就会中毒死亡。因受检材条件限制,虽然难以准确测算光绪尸体中的砒霜总量,但仅光绪头发残渣、第四件衣物及其残渣中的砒霜总量就高达约201.5mg。据此推算,光绪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因此,研究结论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这个检测结果一出,以强有力的证据得到了诸多历史学者的认同,被有的学者认为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侦查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成功尝试,是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并肩合作的范例。至此,困扰人们百年之久的光绪死因问题得到了解决。

四、光绪是被谁毒死的?

不过,围绕着光绪之死的谜团却没有得到全部解决,因为这个检测结果只能解答光绪的死因问题,也就是光绪确实是砒霜中毒死亡的,不是正常病亡的。但它无法回答到底是谁下的毒,也就是凶手是谁这个问题。因此,光绪死亡之谜,这个检测结果只能说是解决了一半,剩下的还需要继续考证。

说到这儿,我相信关于凶手是谁这个问题,大家心中恐怕已经有答案了,这也是诸多学者所怀疑的对象——慈禧太后,我个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当时有动机、有胆量且有能力做这个事情的恐怕就只有慈禧了,她是下毒谋害光绪的最大嫌疑人。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些当时人的记录,有的直接就说凶手是她,或者是她指使李莲英或其他人干的。

慈禧太后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相关证据,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合理的推测:当时慈禧年事已高,还患了病,随时有可能驾鹤西去。她担心自己死在光绪前头,然后光绪复出掌权,推翻旧案,于己不利。因此,就想着让光绪先自己而去。一开始她并没有想直接下毒毒害光绪,因为光绪自小体弱多病,而且病情还不断加重,只要在给他治病的过程中做些手脚,让光绪的病得不到良好的医治而正常病亡就行了。

当时留下的一些相关记录可以做侧面说明,比如当时江苏名医陈莲舫被征召入京,为光绪治病,但是他不能直接问光绪的病,只能是慈禧代为陈述病情,皇帝点头,或说一两个字证实。陈莲舫为光绪诊脉,实际上并未诊断出来,不知道脉象如何。诊脉完成后,慈禧又叙述光绪的病情,说光绪舌苔如何,口中喉中生疮如何,但是陈莲舫并不能亲自看光绪的这些病症,只能是听着,然后据此来开药方。那可想而知这个治病效果怎么样了。

浙江名医杜钟骏也被征召入京,为光绪治病,他后来据此写了一篇《杜钟骏德宗请脉记》,其中记录了内廷大臣和医官们怕担风险、怕负责任,甚至玩忽职守而不好好治疗的情况,致使光绪的病久治不愈。造成这个的原因除了官僚体制本身的特点外,可能慈禧也有授意,或者没有明确授意,但是慈禧利用了这个官僚体制存在的弱点,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这一点从当时官员的口中也能得到证实,内务府三席大臣增崇曾负责带领众多医生入宫为光绪看病。据他的儿子察存耆回忆:“从当时的情况看,无论太医或外省保荐的医士,给光绪请脉,都得依慈禧的脸色行事。凡干不长的,多半是违背了慈禧心意;干长的则是切合了慈禧的‘需要’了。至于世人所能见到的光绪的脉案、处方究竟如何,不待言说。对于这些事,我父亲、叔父们心中有数。我听得多了,也有些明白。”

察存耆(左)、察存耆之父内务府大臣增崇(中)、增崇之孙察奎垣(右)

当时也有其他人有类似记载,说:“初,德宗久病未愈,征医各省,处方有效则后怒。”

因此,根据清宫档案里的脉案来分析,确实很容易得出光绪的病在逐渐加重,最终因为病情恶化而正常病亡的结论。这恐怕也是慈禧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然而后来事态的发展偏偏事与愿违,在这个计划进行中,但还没达到目的时,慈禧自己得了重病,很有可能先走在光绪前头。当时的情势万分危急,已经不允许慈禧再继续等着光绪正常病亡了,于是她命人给光绪下了砒霜之毒,让他迅速病入膏肓,之后死亡。

这个应该是比较符合历史真相的一个合理推测。不过,也只能是推测了,像这种宫廷秘辛,不会直接记录在案的,对于凶手是谁,也只能找出最大的嫌疑人,而无法有确凿证据去证明到底是谁干的。因此,有的学者对光绪是砒霜中毒而亡这个结论是认同的,但是关于凶手是谁还有不同意见,有的不认为是慈禧干的。

五、余论

当初,根据清宫档案所作出光绪是正常病亡而非慈禧下毒谋害的结论的一位学者,在其论文最后特别提到:“当然,以上看法,仅是笔者根据现存之档案记载而作的常规论证,至于在档案记载之外,是否另有难以逆料之奥秘,则非笔者所能断言。”

如今看来,此后通过检测光绪头发发现其是砒霜中毒而亡,恐怕就是这位学者所说的“难以逆料之奥秘”了,这是档案之外的东西,很难通过研究档案看出来。

因此,在本篇文章的最后我也得说一句:目前关于光绪是砒霜中毒而亡、慈禧是最大的嫌疑人,也是基于现有的证据所做出的结论。也许未来有一天又有了新的证据,比如发现了新的史料,或者光绪的棺椁再次被打开,得以全面检查,抑或是未来科技或研究方法的进步,得以在现有证据上发现新的东西,可能又会对这个疑案做出不一样的结论。

光绪棺椁

历史学的研究就是这样子,它虽然以求真为目的,但是却永远无法一劳永逸地寻求到历史的全部真相,哪怕是证据再充分、逻辑再缜密的研究,它离历史真相也总有些距离。历史学不等于历史,历史学所能达到的真实只能是建立在既有材料和理性判断基础之上的有限真实、相对真实,而无法达到绝对真实。

这一点,我相信大家在史学界关于光绪之死所做出的判断上发生的两次变化应该能感受出来,最初认为光绪是被慈禧谋害的,后来认为光绪是正常病亡,再到后来又认为光绪是砒霜中毒而亡。

每次研究结论的变化,都是因为研究的证据发生了变化。历史学家只能根据现有的证据去做出判断、得出结论,这个结论虽然不能百分百地称之为历史的真相,但却是目前所能得出的最靠谱儿的结论了。等日后有了新的证据,再对现有结论进行修正,甚至是全盘推翻。在某些人看来也许是打脸,但是对于历史学研究,这其实不过是很正常的事情,是历史学研究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事情。

参考资料: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

钟里满《清光绪帝砒霜中毒类型及日期考》《察存耆〈光绪之死〉一文的考释》

朱金甫、周文泉《从清宫医案论光绪帝载湉之死》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临终前脉案选》

马忠文《时人日记中的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之死》

戴逸《光绪之死》

0 阅读:0
惜筠说历史

惜筠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