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汉黄金多而东汉黄金少?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

惜筠说历史 2025-03-29 03:19:35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翻开史书,你一定会惊叹于西汉黄金之多,皇帝动不动就赏赐给臣下百斤、千斤乃至万斤的黄金。汉文帝曾赏赐给周勃黄金5000斤、陈平和灌婴黄金各2000斤,以奖励他们在平定诸吕之乱时立下的大功。汉武帝为了奖励征伐匈奴的有功将士,其中一次赏赐了黄金20多万斤,另一次赏赐了黄金50万斤,这是整个汉朝最大的单笔黄金支出。汉宣帝为了表彰霍光的功勋,前后赏赐给他7000斤黄金。

近些年来位于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大量金器,包括金饼38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块,总重量在230斤以上,相当于西汉时的460斤左右(西汉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250克左右),其含金量高达99%左右,接近纯金。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些黄金,让2000多年后的我们对西汉多黄金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

西汉的黄金不仅数量多,而且使用范围广、流通频繁,举凡赏赐、馈赠、酎金、罚金、收税等等,都能从中看到黄金的身影。

然而到了东汉时期,史书所记载的皇帝赏赐给臣下的黄金数量直线下滑,都是几斤、几十斤,百斤的都不多见,显得特别小家子气。与西汉相比,那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在考古发掘中,东汉的墓里出土的黄金也远少于西汉。不仅如此,在流通领域、使用领域中也难见黄金的踪迹。

根据有的学者的量化统计,西汉一代的赐金数量多达899530斤,东汉一代的赐金仅有21740斤,仅占西汉的2.4%。考虑到东汉的一斤只相当于现在的220克左右,因此其占比会更少。

二者之间的巨大差距,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想知道为什么西汉时黄金众多而东汉时黄金“骤减”呢?西汉时期的这批巨量黄金到哪儿去了?

学者们纷纷给出了各种解释,有的说是用于给佛像塑金身了,有的说是与外国做生意时流失了,有的说是埋入地下了。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个伪问题,因为西汉根本就没那么多黄金,史书上记载的西汉的很多黄金其实是铜,也有人说西汉的黄金在很多情况下它只是作为价值尺度,不是真的有那么多黄金实物。

还有的认为东汉的黄金其实并不算少,只是大部分都分散在民间,又不咋流通,不像西汉黄金集中在中央朝廷手中,史书主要记载的又是上层人物的事情,这才导致我们看史书时会觉得西汉黄金多、东汉黄金少。等等,各种解释都有。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聊聊这些解释。

关于西汉黄金多而东汉黄金少这一问题,最早给出解释的是宋代官员杜镐。有一次,宋太宗问杜镐:“西汉赏赐时都用黄金,而近代以来黄金却成为了难得之物,这是为什么?”杜镐回答说:“当时佛教未兴,所以金子的价格很便宜”。他这句话意思是在说呀,西汉时佛教还未传入,黄金多且价格低廉,之后佛教大兴,人们用大量的黄金来制造佛像或法器等,导致黄金变少了。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论述汉代黄金问题时,借用了杜镐的说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清代史学家赵翼也说:“后世黄金越来越少,黄金的价格越来越贵,是因为国内产黄金的地方已经发掘殆尽了。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寺遍布各地,人们纷纷用黄金给佛像塑金身,大大消耗了黄金。加上人们又用黄金贴涂佛经、书籍等等,积少成多,日消月耗,导致黄金越来越少。”

近现代也有一些学者认同这种观点,但是更多的学者否定了这种解释,原因是佛教传入中国大概是在西汉末东汉初这段时间,而佛教大兴、繁荣发展却是在魏晋南北朝之时。因此在佛教刚传入还未兴盛的东汉时期,大量使用黄金贴涂佛像和佛经的行为并不多见。

另外,黄金的延展性是非常好的,一小点的黄金,可以弄成很多的金丝、金箔、金粉,所以这些少数行为对黄金的消耗,并不会使东汉的黄金大幅度减少。

因此,这个观点目前在学界基本上已经没有支持者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贸易外流所致,当时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都开辟了,汉朝人用黄金购买国外的奇珍异货,这使得黄金不能再在国内长期累积,逐渐都流失到国外了。

然而这种解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贸易是互通有无的,绝不是单边交易。汉朝与外国做生意,当然要用黄金买人家的东西,可是外国也要用黄金买汉朝的东西,黄金不仅有流出,还有流入。最典型的例子是丝绸,当时的罗马帝国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黄金购买汉朝的丝绸。根据相关资料推测,中国妥妥儿的处于贸易顺差,流入的黄金一定比流出的多。

另外,当时虽然存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但是在两汉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西汉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路贸易日益繁盛,并且随着西汉对西域的控制日益稳固,贸易也越来越繁荣。而东汉与西域的关系却经历了三绝三通,西域经常不在东汉的掌控之下,东汉对西域的控制时间、控制力度、控制范围都不如西汉,这严重阻碍了丝路贸易的发展。西汉时期都没导致大量黄金外流,东汉时期又怎么可能呢?

这种观点目前在学界基本上也没有支持者了。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汉拥有巨量的黄金,到了东汉时期之所以少了那么多,是因为这些黄金大多被埋藏于地下了,它们的下落就在大部分黄金的拥有者——皇族、贵族官僚、富商大贾的住宅或墓地里。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这些人为了防止黄金被劫掠、偷盗,于是将自己的黄金埋入地下。上世纪末曾在西安谭家乡出土了200多枚金饼,推测是因为新莽末年的战乱,有人窖藏于此的。后来一些窖藏了大量黄金的贵族官僚、富商大贾死于战乱,窖藏的黄金因而失传,永远留在了地下。

由于新莽末年东汉初年的持续战乱导致社会经济遭到了巨大破坏,商品经济与货币经济萎缩,实物货币再次兴起,比如通过布帛谷粟来进行商品交换,黄金一度退出了流通领域。那些当初窖藏黄金的人中有些幸免于难的人,此时因黄金没有用武之地,只能继续窖藏,因此在史书中看到的东汉黄金才那么少。

另外,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盛行厚葬之风,必定有很多人将黄金货币或者将黄金打造为金器随葬墓中,比如海昏侯刘贺墓就出土了大量黄金。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反对这个观点,认为大量黄金埋藏于地下这个观点没有足够的文献支撑与考古发掘证明,比如提到的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黄金,可它只是个特例,为啥说是特例呢?因为此前也考古了一些西汉的诸侯王墓、列侯墓,虽然有的也有出土黄金,但是数量和重量远没有海昏侯墓里的这么多。

此前一般汉墓里出土的金饼也就才几块,比较多的例如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的中山靖王刘胜墓与王后窦绾墓,两座墓出土了小金饼共69枚,总重量折合成汉斤还不到5斤。而海昏侯墓出土了金饼385枚(不少还是大金饼)、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块,总重量折合成汉斤是460斤左右。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海昏侯墓出土的金器之多超过了全国汉墓所有已出土金器的总和。

因此才说海昏侯墓太特殊了,不能作为通常情况的代表。

可是,话说回来,目前考古发掘的未经盗掘的西汉大墓屈指可数,大家知道汉墓那是十室九空啊,那些被盗过的大墓,里面原本有没有黄金、有多少黄金,不好说,也许也有很多,但是被盗墓贼拿走了。另外,终西汉一朝,粗略估计诸侯王、列侯加一起恐怕至少有上千人之多,数量庞大,而目前考古发掘的诸侯王墓和列侯墓加一起也就才几十座。因此,样本遭到破坏且样本量过少,很难说海昏侯是个例。

因此,目前来说很难对这种解释进行证实或证伪,只能是随着日后考古工作的进展也许才会有答案。比如在皇帝及其皇室成员住的宫殿遗址、贵族官僚与富商大贾的住宅遗址等一些地方,去进行持续地勘探挖掘,看看是否会有更多的黄金的出土。

以上这几个解释,虽然各自不同,但都认同了西汉有巨量黄金但到了东汉出现了“骤减”这一现象。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西汉的黄金实际上并没有史料记载的那么多,“为什么西汉时黄金众多而东汉时黄金“骤减”是个伪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史书上记载的西汉赏赐的黄金并不都是真正的黄金,而是貌似黄金的铜。例如出土的先秦的青铜器,它最初的颜色并非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青灰色或青绿色,而是耀眼的金色,因此会将其称之为“吉金”。在铜中加入锡、铅,根据不同比例,最终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金黄色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很多学者反对这种观点,首先,在战国时期黄金与铜已经完全区分开来并真正用作货币使用,到了西汉时期更是如此,当时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货币制度,以黄金为上币,计量单位由“镒”为了“斤”,以铜钱为下币,二者分得很清楚。在货币上,金就是黄金,铜就是铜,不会将铜称之为金。

其次,在《史记》和《汉书》中有“金”与“黄金”混用的情况,比如《史记》记载刘邦赐给田肯黄金五百斤,而《汉书》记载这件事时则是“赐金五百斤”。《史记》本身也有混用的情况,例如《高祖本纪》中说刘邦给了陈平“金四万斤”,让他去离间项羽君臣之间的关系。《陈丞相世家》则记载的是“黄金四万斤”。这就说明这两部史书中提到西汉时期的“金”时,一般是作为“黄金”的简称,并不是指铜。

第三,出土的张家山汉简里的《二年律令》,记载的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法律,里面有的条款将金、钱并列,金指的是黄金,钱指的是铜钱,可以用铜钱来代替黄金用于支付罚款。将黄金与铜分得比较清楚,不会混淆。

因此,史书上记载的西汉的金指的就是黄金,不是铜。

有学者认为虽然说史书上记载的西汉的金就是黄金,但是这些黄金有时候只是作为价值尺度,并不意味着真正使用黄金支付。

例如汉武帝曾赏赐征伐匈奴的有功将士黄金20多万斤,可是朝廷拿不出这么多钱,朝廷就得想办法,其中一个办法是设立武功爵,一级爵位值多少钱,可以买卖,最后对不少有功将士的赏赐是拿这些爵位兑现的,所以这次记载的虽然是赏赐黄金20多万斤,但是实际支付的真正的黄金却并没有这么多。

还有,汉平帝要迎娶王莽的女儿为皇后,聘礼是“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王莽最终只肯接受4000万钱,并把其中的3300万钱给了十一户陪嫁的家庭。群臣讨论后,觉得太少了,于是又给了王莽2300万钱,算上王莽此时剩下的700万钱,合计3000万钱,王莽又从中取出了1000万给了九族里贫困的人。

这里提到的黄金就是价值尺度,实际却是以铜钱支付的。如果“黄金二万斤”没有进一步解释“为钱二万万”,以及之后提到的以铜钱为标准来赐钱、分钱的话,后人会误以为这次是以真正的黄金支付的。

鉴于此,文献中记载的西汉时期的黄金数量与实际存在的黄金实物是有很大区别的。到了东汉时期,东汉的商品经济、货币经济不如西汉,很多时候都是用实物(布帛谷粟)货币支付,很少会再用黄金执行价值尺度功能,此时起文献中的黄金就逐渐仅用来指代黄金实物了,出现的次数也就迅速减少了,这才让人觉得西汉黄金多、东汉黄金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汉黄金多只是因为当时存在一种以中央朝廷为中心的黄金周转机制所造成的表象,实际上是同一批黄金被不断循环使用,在绝对数量上并没有人们以为的那么多。

什么是黄金周转机制呢?

西汉中央朝廷先是通过继承前朝的黄金、开采金矿、征收酎金(中央朝廷每年都会进行宗庙祭祀,诸侯王、列侯都要献黄金助祭)、卖爵位、征收犯罪罚金和税收等方式,积累起巨额黄金。然后,再通过赏赐、享乐等方式把这些黄金花出去。

花出去的这些黄金绝大部分会落入到贵族官僚、富商大贾的手中,他们又会通过酎金、罚金、交税、有时还会买爵位等方式将黄金交回到中央朝廷手中,之后朝廷再把黄金花出去,这些人再把黄金交回来,如此循环往复。

因此,西汉多黄金其实正是这种黄金大量循环的表现,同一批但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黄金可能会被史书反复记载,毕竟史书一般不会管黄金的来源地,它只会记录黄金的收入与支出。可是实际上其中新增的黄金量并没有多少,更多的还是同一批黄金循环流转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结果造成了史料中有关西汉黄金较多的表面现象。

到了新莽时期,王莽实行货币改革,收买人们手中的黄金,并且规定列侯以下的人不得持有黄金,将民众手中的大量黄金收归朝廷。他之后还废除了西汉留下的刘姓诸侯的爵位,刘姓诸侯自己所藏黄金可能也被王莽收上去了。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西汉的黄金周转机制遭到破坏。

之后,随着新莽的灭亡,大量的府库藏金散落民间,新建立起来的东汉王朝没有从新莽那里接收过这样一大笔黄金储备;同时也由于当时频繁的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货币经济衰退,实物经济兴起,东汉也无法恢复这种黄金周转机制。

再加上东汉中央朝廷手中的黄金本来也比西汉中央朝廷的少,其实有学者认为东汉整个国家的黄金数量并不算少,只是更多的黄金在民间、比较分散,不在中央朝廷手中,这点和西汉不同,稍后我会详细讲下。这样一来,史书中记载的东汉的黄金数量就更接近于它原本的数量,而不是同一批黄金因为循环往复而被史书多次记载造成的虚高。于是人们只看史书记载,就会产生西汉时黄金众多而到了东汉时黄金却“骤减”的印象。

除了认为西汉的黄金其实没那么多外,有些学者认为东汉的黄金其实也没史书上记载的那么少。

我们对于西汉黄金多、东汉黄金少的印象,基本上都来源于两个时期中央朝廷的赐金数量。可是东汉的黄金与西汉的黄金不同之处在于是,西汉的黄金集中在统治阶层、中央朝廷手中,而东汉黄金却多分散在民间。所以西汉不是黄金太多,而是黄金高度集中、赏赐较多造成的假象,东汉黄金不是太少,而是因为黄金普遍分散,赏赐较少造成的假象。

那为啥说东汉的黄金分散在民间呢?有学者是这样解释的,新莽时期,中央朝廷的府库有黄金60多万斤,在新莽灭亡后,这些黄金并没有被东汉接收,应该是散入了民间,因此东汉政权建立之初中央朝廷拥有的黄金必定十分有限。

由于新莽末年东汉初年的长时间战乱,东汉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这使得东汉的自然经济属性增强,货币经济衰退,人们纷纷用布帛、粟米等实物来执行货币职能,哪怕用到金属货币也主要是铜钱,黄金一度退出了流通领域,政府因此无法从民间征收大量的黄金。

等后来经济恢复之后,也很难做到。东汉与西汉不同,西汉时期,中央集权强大,中央朝廷通过各种方式从贵族官僚、富商巨贾、普通百姓手中吸收了大量的黄金,民间的黄金源源不断地聚集到中央朝廷手中。

然而东汉是在地主豪强的支持下建立的,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东汉的皇帝也往往对他们实行拉拢政策,导致中央集权不够强大,而这些人却是黄金的主要拥有者,所以东汉中央朝廷无力从他们手中征收大量黄金。

东汉中央朝廷已有黄金不多且黄金收入有限,因此在赐予臣下黄金时总是捉襟见肘,数量较少,甚至不赐予黄金而是拿其他物品代替,无法与西汉相提并论。于是给人们造成了西汉黄金多而东汉黄金少的印象。

另外,东汉时期庄园经济兴盛,庄园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与外界经济联系较少,这使得东汉的商品经济不太繁荣,市场对黄金的需求也因此萎缩了,从而导致东汉时期用以贸易流通的黄金也变少了。黄金的贸易功能逐渐减弱,装饰功能和储藏功能逐渐居于主要地位。再加上官方史书对民间之事记载的本来就少,因此史料中有关东汉时期黄金量的记载自然变少了。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提醒,所谓西汉一朝赐金总额,相当大一部分都是汉武帝一朝的赐金,如果把这个看作特例的话,东汉与西汉赐金的差距没有那么大。因此,与其问为什么西汉时黄金众多而东汉时黄金“骤减”,不如问为什么汉武帝一朝的赐金数量特别多,与其他各朝的一般情况差距甚大。

通过梳理这些学者的解释,可以看出来,关于“为什么西汉时黄金众多而东汉时黄金骤减,西汉时期的这批巨量黄金到哪儿去了”这一问题,目前在学界影响较大的、较为合理的答案大致就是:1、认同这个问题,认为埋藏于地下了。2、不认同这个问题,认为这个问题就是个伪问题,西汉并没有那么多黄金,它有时候只是作为价值尺度,并不意味着真正使用黄金支付,或者认为是由于黄金周转机制的存在所造成的黄金较多的表象。还有就是西汉黄金高度集中、赏赐较多,而东汉黄金分散民间,赏赐较少而在史书中给人造成的假象,实际上双方的黄金数量差距没有那么大。

但究竟是哪种情况,抑或是多种因素并存,还是存在新的解释,目前学界还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以上这些就是目前学界为尝试解决这一谜团或回答这一问题所做出的努力、给出的回答。

搜索「头条深一度」,看更多深度好文

参考文献:

《史记》《汉书》《后汉书》

卓然《先秦两汉黄金数量变化研究》

唐任伍《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考》

唐任伍《西汉巨量黄金的来源及消失的原因、时间、地点考》

刘瑞《海昏侯刘贺墓中多黄金的原因探析》

张准《西汉巨额黄金消失问题研究》

张准《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中多黄金与西汉黄金问题再探讨——兼与刘瑞先生商榷》

胡珠生《论汉金非铜及其减退原因》

秦晖《汉“金”新论》

杜劲松《关于西汉多黄金原因的研究》

周卫荣、孟祥伟《中国古代早期黄金与黄金货币问题研究》

尹夏清《汉代黄金货币初步研究》

徐承泰《秦汉货币若干问题研究》

李祖德《试论秦汉的黄金货币》

0 阅读:0
惜筠说历史

惜筠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