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跟同事去利津考试,在那边待上一两天,我们几个人住在宾馆里发愁中午吃点什么,东营的一个同事说你来东营了,怎么着也得请你们吃点当地的特色啊!
我们也是好奇的问吃什么!他说当然是吃包子了,我在东营这边待了很多年,这边说包子其实有水饺的意思,你要真的吃包子得说吃大包子,才是你想吃的那种。
我们一行人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好像在说吃包子还是特色了,你是不是在唬人。
他也不说话,开车带我们去了利津很出名的四矿桥水煎包,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去吃的是水煎包,不是他说的包子。
我们去的还是比较早的,还能坐上空桌,往四周看了看,上桌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八十。等到十一点多点的时候,基本上就看着排起了很长的队伍,至于利津水煎包有多出名,我只知其名,不知何原因。
我们一行人坐在一起扒着蒜瓣,东营的同事跟我们说着水煎包的历史。
据说利津水煎包光绪年间就有了,是一个刘姓人家所经营店很出名。后来煎包成为当地普遍的一种小吃,并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利津当地的特色。
到了民国时期,利津县一刘姓父子开了一家叫“茂盛馆”的饭馆,并与专营煎包的尚乐安联营。刘姓父子在尚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由煎包改为水煮油煎,其口感大为改变,深受人们欢迎。
新中国成立初期,茂盛馆重新开张。善于接受新思想的刘凤岗以保障质量、薄利多销不断开拓市场、扩大影响力。以“个大肉肥、香而不腻”等特点占领小吃市场并形成公认的正宗地位。
至于现在利津的水煎包声名在外,今天我们吃的这家在东营是数一数二的,今天咱们来的早,算是拣着了。这水煎包包的好的就跟水饺似的,一圈圈的排满大锅里面,这也是考验老板的手艺,首先是得先适当的油煎一下,然后添水没过煎包一半左右,盖上锅盖继续煎至水分蒸发,底部形成脆皮即可。然后用铲子铲出,放到盘上趁热吃,那感觉直接是美极了,最好吃的还是头茬的韭菜五花肉的,当然还有猪肉、粉条、白菜、茴香等不同的口味,这也是迎合不同人的口味制作的,吃的时候就着算,再配上一碗咸粘粥,那直接是爽死了。
听着很好吃的样子,这个时候老板娘也是端上了两盘的水煎包,水煎包的底部已经煎的金黄,看着同事用筷子夹起一个水煎包,放到嘴里,还没等水煎包的热度降下来,咬一口,然后在嘴里哈着气,好像是要将温度哈下来,我们还没吃一个,他已经夹起了第二个,我们就这样在烫嘴和好吃的双重虐待下吃完了两盘,我们看着远处排队的人,等待着剩下几盘的到来,最后还是好吃的停不下来,四个人吃了七盘,一盘是六个,也就是说我们每人平均吃了十个之多,可见好吃的程度。
多年后,我的小区门口也有一个妇女在街边卖水煎包,一个大的鏊子,上面转着圈的摆满水煎包,她包水煎包的手法也很快,但是水煎包受欢迎的程度是她没想到的,但是对于火爆程度,这个速度她还是有点吃力。我也是好奇的买了几回,吃的口感也是相当不错,虽然没有了最初吃水煎包的那种兴奋感,但是每次都买上五六个解解馋。这些年也吃过很多的馅的,韭菜肉、韭菜鸡蛋、白菜猪肉、豆腐粉条、茴香鸡蛋、辣椒火腿、胡萝卜粉条的,样数之多也是尝试到底水煎包的尽头是什么。
后来天冷了,那家卖水煎包的就再也没有出摊,之前也听过她抱怨,说这是个辛苦活,自己包赶不上出的,每天围着锅,天凉快还行,但是一到夏天,冬天,直接是受不了,最后在那个冬天就直接不出摊了。那个时候每天上下班的满城的转悠,为了吃个水煎包也是没地方,后来也尝试自己制作水煎包来满足自己的口欲,感觉那个味道还是不如最初吃到的味道。也许那就是美好。
再后来,南外环的路上听说有卖水煎包的,最后也是奔着念想去吃了一回,那家的茴香肉的吃着很香,就是调的馅子有点咸,外加那个地方有点远,后来也就没有再去。
人生往往都有很多的遗憾,没吃到的都是念想,吃到的都是情怀,也许是我们都长大了,所以才会想念过去,也许哪天再去利津的话,一定再去尝尝当地的水煎包。
最正宗的水煎包在河南漯河地方,和北舞渡胡辣汤是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