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肖洛霍夫与《一个人的遭遇》:专制暴政、宏大叙事与底层民众

颜威说历史 2023-02-04 18:13:42
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他被称之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才作家”“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他是俄国历史上少有获得国内和海外一致认可的作家之一。

《一个人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也有翻译为《人的命运》,小说发表于1957年,这部小说是一部划时代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精品。

故事主角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一名木匠,后来当了钳工,再后来学会开车,当了卡车司机,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如果没有战争,他以后的几十年或许和以前一样平凡无奇,享受一个普通人的天伦之乐。

但战争打乱了他的生活,他立即应征入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反侵略战争中,在战场上他只坚持一个单纯的信念:赶走侵略者,重建家园。他把保卫祖国视为自己的职责,心甘情愿承受一切磨难,没有一丝丝的犹豫与茫然。

1942年,在一次战斗中他负伤被俘,在德国集中营承受了极其残酷的折磨。他曾试图逃跑,又被德寇捉住,差点丧命。后来,他利用给一个德国少校开车的机会,俘虏了这个工程师,带着他逃回祖国。

但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乡时,他那温暖的家园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炮弹坑,妻子儿女早已尸骨全无了,只有半坑脏水和杂乱的蒿草。他忍痛重返前线,跟已经当上炮兵大尉的儿子取得了联系,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可是儿子却在对德战争胜利的那天牺牲在前线。

故事的最后,他遇到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他收养了这个孩子,孩子也把他当作亲生父亲,两人相依为命。

《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和《日瓦戈医生》中的日瓦戈一样,都是书写普通人的故事,都是普通人被卷入时代洪流、宏大叙事和战争的故事。

专制暴政、宏大叙事、战争和底层民众

俄国是一个长期专制的国家,沙皇俄国时代,专制暴政达到顶峰,那是黑暗的时代,那完全是一个人治时代。

沙皇一个人决定国家的未来,掌控一切国家权力,整个国家内所有的事情都是沙皇说了算,按照他个人的喜好行事。没有任何社会或中间力量能制衡沙皇的权力。包括贵族、大臣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沙皇的奴隶。

而沙皇这个权力中心通过围绕在身边的亲信们形成庞大的官僚阶层来管理国家,即官僚政治。官僚政治决定了各级大小官吏只对其直接的上级负责,根本不对人民负责,同时也只有沙皇及受沙皇委托的监察机关才能对官僚们进行监督而不受人民的监督。而决定官员升迁与否的不是人民,也不是工作成绩,而是上级的赏识。

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是一种不平等的金字塔结构,没有任何平等而言。

当时俄国的《官秩表》把文武官员分为14品,文官和军官区分开来,文官最低的是14品文官,最高的是1品文官。官员分为四类:一类是14品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二类是5到8品级的中层行政长官;三类是9到14品级的下层行政长官;四类是没有进入《官秩表》国家机关中处理公文的的书吏人员,没有职务级别。

而官吏之外,就是广大平民和农奴。他们更加凄惨,根本没有任何权利,他们只有义务,饱受压迫、剥削。

这种境况之下,民众怨恨日积月累,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在“自由”、“平等”以及人的权利等思想启发下,他们自以为自己觉醒了,从而振臂高呼、揭竿而起、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终于等到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想象到当年十月革命是多么的轰轰烈烈,他们包围了象征着专制暴政的王宫,占领了那里,期待着新的生活。

所有人,尤其是底层的农民和工人们,越是受压迫和剥削最深的人,越是对十月革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期待。他们认为好日子、好时代、新社会、新制度要来临了。

而随后的宏大蓝图、宏大叙事也给了每个人希望,那的确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专制、没有等级的未来新世界。

于是一个狂热时代到来了。

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狂热,随着新社会的诞生、新制度的建设,人们寻找一条捷径以壮大国家势力的道路,对乌托邦理想社会充满了憧憬,有着超乎想象的宗教般的信仰。仿佛一夜之间身份、界限被打破,等级、财产、地位、年龄被超越,人与人之间一律平等,大家庭式的生产单位,“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资源配置方式,不断开展的劳动竞赛,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创造力在狂欢节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

在那个狂热时代,整个社会弥漫着乐观主义的风气、那种绝对自信的豪情、那种昂首挺胸的气势。对乌托邦理想社会的追求,对国家富强的渴求和热情,支撑了生产乌托邦轰轰烈烈地进行。

总之,人们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乌托邦理想社会中,哪怕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他们都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忍一忍就过去了,好日子就要到来。

不过随着1920年代中期以后,斯大林对个人权力的巩固,国家机器日益强化,重新走上了专制暴政的道路,而且整个国家依靠国家机器强制推行工业化、农业化。人民群众最初的革命激情越来也越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最终演变成了绝对服从国家意志,要臣服,没有怀疑、没有困惑,心甘情愿地成为国家乌托邦体制中的一份子。

更为关键的是战争来临,战争又强化了专制和暴政,战争面前,所有人都要服从国家意志。其实,无论是战争,还是其它宏大叙事,专制暴政下,人们只有永远的服从。个体都将淹没于战争和宏大叙事,每个人只不过是宏大叙事、国家建设的一颗螺丝钉而已。

人往往可以承捱命运的残酷,但却受不了命运的恶意嘲笑和捉弄。一场战争击彻底击溃了一个人普通人内心苦苦支撑着的幻想。最终每个人终于意识到自身的渺小,生命被奚落、被忽略、被搁弃、被遗忘、被荒废,命运是如此的捉弄人。

索科洛夫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在战争灾难、国家意志和宏大叙事面前,个体的命运悲剧。

3 阅读:124

评论列表

也许天意

也许天意

2023-02-05 04:15

世间难得两全法

颜威说历史

颜威说历史

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