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是司汤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是他对当时那个时代的理解。故事的主角于连出生于家境贫穷、生活困苦的小锯木厂主家庭。而且于连从小就体弱多病,不能干活,又喜欢看书。这样的于连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就是没用,所以他遭到了父亲和两个哥哥的百般冷眼和虐待。
他感觉自己在这样的家庭就是个局外人,他的所作所为所想跟这样的家庭,甚至这样的社会底层氛围都格格不入。他很孤独,他也厌恶父亲和两个哥哥身上所特有的平民阶级的粗俗、势利。
于连只能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和世界中,他对拿破仑和卢梭等人的论著情有独钟,把拿破仑视为自己的偶像,幻想步其后尘,实现其有一天“做世界的主人”的野心。
可是,随着拿破仑的垮台,波旁王朝的复辟,使他建立功勋于战场的迷梦破灭了,这“几乎使他变成了疯子”。但这个接受了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思想,不满意于自己平庸处境的于连,决心“宁愿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也得发财”,所以,他采取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动,以侧身上流社会,改变自己地位。
而能之所以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在于他的聪明、干练、敏感、倔强,热情奔放,脾气高傲,具有火一般炽热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他有“惊人出众的好记忆力”,并精通拉丁文,外貌漂亮清秀,因而成为维立叶尔城才情横溢的“才子”。
他的才华被市长欣赏,于是被市长聘为家庭教师。可是他在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一方面出于爱情,一方面出于野心,他跟市长夫人发生了关系。他想利用市长夫人来实现自己的野心。不过很快东窗事发。
事情败露后,他被迫离开小城,到了省府贝尚松。他思考着如何才能更快的出人头地,唯独进入神学院。在神学院,于连以坚强的性格、出众的才华,很快就脱颖而出。
靠神父的推荐,于连又到了京都巴黎,充当德·拉·木尔侯爵的秘书,并又很快得到了侯爵的赏识和重用,甚至赢得了侯爵小姐玛特尔的爱情。
正当于连在上流社会青云直上,得意忘形之时,教士诱逼德·瑞那夫人给侯爵写来了一封揭发于连的信。几张薄纸毁灭了于连多年的苦心经营。激愤使他回到维文叶尔枪击德·瑞那夫人,因而被捕,并被判处死刑,结束了他短暂的矛盾的一生。
于连的悲剧与其说是他个人性格的悲剧,倒不如说是时代的悲剧。司汤达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红与黑》中有着浓厚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在那个专制暴政的社会中,像于连这样平民出身的人,想要跻身到上流社会是绝对不可能的。下层青年,无论才华多么出众,其向上爬的野心决不会得逞,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
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政权更迭频繁,法国一直在自由和专制的命运中轮回,处于自由、法治与专制、暴政的对决时代。
于连年轻时候属于拿破仑时期,而想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又处于复辟波旁王朝时代。波旁王朝是一个绝对君主专制的时代。
1814年,欧洲反法联军打败拿破仑,攻占巴黎,4月拿破仑被迫下诏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亡命的路易十六之弟在联军刺刀的保护下,回到巴黎,复辟了波旁王朝,称路易十八,直到1830年七月革命。
所以说,1815到1830年,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这一时期,尤其是1824年查理十世继位以后专制统治极为反动,腐朽透顶的贵族、专横跋扈的保皇党徒、阴险伪善的僧侣教士,以及卑鄙庸俗的资产阶级市侩、政客之流。专制统治者残酷压迫第三等级广大人民。整个社会充满了王权、专制、暴政、等级、压迫、剥削、官僚政治。
在君主专制体制中,君主拥有至高无上、超越制度的权力。国家的决策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始终没有完全独立,都集中在一个没有任期限制、不受任何监督的君主手里。君主终身制和王权世袭制,则使王权具有私有性、垄断性和封闭性的特点。
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权力和利益都是君主授予的,君主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各级官员都是君主的奴仆,绝对服从君主,一切法律制度都要服从权力意志。权力授予者——君主的权力能够制约被授予者的权力,而权力被授予者不能制约授予者的权力,权力来源于君主,制约权也来源于君主,而民众却没有权力对被授予者的权力制约。
君主专制的政治权力制约机制是封闭的、自上而下的线性模式,它排除任何外来力量的参与,是一种“体制内”的自我检视,是单一性的“自体监督”模式,造成制约动力的不足和理性的缺乏。
伴随君主专制的是官僚政治,官僚政治下官吏的考课和监察都取决于上司和监察官之手,他们决定着官吏的政治命运,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都采取欺上瞒下和贿赂等手段“媚上”,官吏行使权力只对君主和上司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只要对上级有个好的“交代”,就仕途成功,为政理民是无关紧要的。因而报喜不报忧,阿谀奉迎,上下级之间形成一种层层交易关系,官官相护,谋取私利,造成制约机制在现实政治中无法完全实施。
而权力的独断和随意性必然导致腐败,腐败是君主专制的历史必然。在私有权力的巨大诱惑下,官僚往往将自己手中不受制约的权力极度扩张,用做支配社会、奴役百姓和牟取私利的工具,贪污受贿,横征暴敛,不仅造成吏治的败坏,而且把国有财产化为私有。
君主专制政体的实质就是一人之治,法律制度服从个人意志,行政权力运行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权者个人的能力和品行。何况法律制度本身就是代表君主和官僚的意志,是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的。官职的设置、官僚的任用都权归君主。各级官僚都是君主推行个人意志、统治百姓的工具,必须对君主尽忠。
君主专制体制下官僚对君主以及官僚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就是奴仆式的人身依附关系,官吏在行使权力时唯君主的意志是从,唯上级的意志是从,排斥制度化、长效性、透明公开的法治监督方式,一切受人的意志和利益的左右,法律制度无法贯彻执行,成为官样文章。他们能否奉公守法、忠于职守取决于个人的品质和信念,任何制度只能奏效一时,而无法保持长久,造成有法不依,有制度不遵,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局面。
这种社会中,个体命运的完全由体制和君主决定。他们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除了君主之外,一切人都只不过是奴隶而已。只不过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还是连奴隶都无法做的时代。
重返东线
西方的哲学,文学是你们的最爱,也是你们一生的,幻境追求,那么你是吃哪里的粮食长大的,哪里的土地养活的你,忘记了,还是,很不愿意,看看自己在哪,,还把个,标题,搞的,人为化的,厉害,
不偷菜了
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