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雨果一生勤奋创作,留下了二十二部诗集、十二部戏剧、二十部小说和散文等珍贵作品,他的作品在法国和全世界具有很大影响。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发表于19世纪20年代。故事的主角是克洛德,他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自幼年被送往托尔希学院,于是他畅游书海,学习了很多知识,博学而受人尊敬。
但他内心很不甘,知识压抑了他,教会限制了他,压制他的欲望。人性的压制下,他渐渐远离了自己,变得阴险狠毒。他一边无论对错木然地接受知识,一边又木然地承受禁欲给他带来的日趋严重的毒害。就这样直到爱斯美拉达出现,一个街头卖艺为生却拥有倾城倾国美貌的吉卜赛女孩。
克洛德见到爱斯美拉达的那一刻,他就迷恋上了她。于是他开始深感禁欲带给他的身不由己的痛苦,可是又无从发泄,便转而将所有的悔恨与痛苦落在绝不屈从于他的爱斯美拉达身上。
为了得到爱斯美拉达,克洛德叫加西莫多去抢爱斯美拉达。加西莫多是克洛德收养的一个可怜的人,他因为形象丑陋而被视为“怪物”。
“独眼、驼背、罗圈腿、马蹄形的嘴巴、残缺不全的牙齿、四体鼻子、左眼眉赤红、右眼被大肉瘤遮住、听力丧失、长得像怪物”。加西莫多在巴黎圣母院做敲钟人,为了报答克洛德的养育之恩,他对克洛德唯命是从,任其驱使。
一日,加西莫多在克洛德的教唆下去抢爱斯梅拉达。当加西莫多在抢人的时候,卫队长弗比斯碰巧路过,听到呼救声将爱斯梅拉达救下。
弗比斯是侍卫队长,而且长相英俊,这次经历也使爱斯梅拉达爱上了弗比斯。卡西莫多因此要受到惩罚。卡西莫多被惩罚的时候,美丽善良的爱斯美拉达不计前嫌,捧着水走上刑台喂加西莫多喝水,加西莫多独眼中落下了一滴眼泪。
更令人无解的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加西莫多喜欢上了爱斯梅拉达,或许是,那一碗水,也或许是她的善良。
克洛德跟踪爱斯梅拉达,发现爱斯梅拉达居然与弗比斯在约会。他怒火中烧,心中升腾起嫉恨的浓烟,于是在暗中刺伤了弗比斯,逃走了。结果爱斯梅拉却成了替罪羊,被以谋杀罪判处死刑。
加西莫多解救了爱斯梅拉达,并把她隐匿在圣母院。爱斯梅拉达藏在巴黎圣母院塔楼的一间小屋内。但爱斯美拉达藏身巴黎圣母院的消息被克洛德得知了。
在欲望的驱使下,克洛德决定去搜索爱斯美拉达。知道爱斯美拉达藏在小屋里后,他趁着夜色,意欲对爱斯美拉达图谋不轨。爱斯美拉达呼救。得不到爱斯美拉达,克洛德怒火中烧,他发誓谁也别想得到爱斯梅拉达。最终,爱斯美拉达被军队抓走。
爱斯美拉达的悲剧,加西莫多无法接受,他怒不可遏的加西莫多把克洛德推下了钟楼。之后加西莫多失踪了,不久人们发现,他永远安详地睡在爱斯梅拉达身旁。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虽然是以中世纪即15世纪为背景,但实际上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发表于19世纪20年代,此时法国正值波旁王朝统治时期。所以说雨果实际上以中世纪的事情来控诉当时的社会现状。
因为那是一个黑暗、专制、暴政的时代。此时距离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但法国依然处于一个专制的轮回中。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并没有改变法兰西王朝治乱循环的历史。因为在一个专制、暴政、人治太久的国家,很难短期内用暴力来改变这一切。
法国大革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自由与平等已成为民众手中的公器,也不意味着法国从此建立了一个自由、法治的现代化制度,而是意味着法国进入到一个专制循环之中,一个更加专制暴政的社会到来。
革命从旧的根基中产生,虽然可以破坏旧制度、旧社会,但无法迅速建立新的制度,更无力消除浓重的专制意识以及国民对专制君主的依赖性。长期的专制统治已经使民众对权力的依附与服从渗透到每个人的精神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种集体无意识,一种文化并传承,短期的暴力革命根本无法清除这种奴性。所以大革命走向了法治、自由、平等、博爱的反面,再次陷入了专制命运的轮回。
要想真正去改变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专制、暴政、人治、奴役的惯性,首先要在全体民众心中形成追求法治、自由的精神,形成捍卫法治和自由的风气。只有如此,才能迎来真正的变革时代。这也是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最终持续了上百年之久,在人治和法治之间,在专制和自由之间,在暴政和权力制约之间反复波动。
法国大革命就是探索用自由、法治取代专制、人治。虽然专制可以带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效率更高,但专制、武断任性统治带来的危害性和灾难是不可预测的,是无法控制的。自由、法治的目的其实就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以避免专制、暴政、人治带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