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希望能得到解放军的保护,如果不要我们了,也请回信告知!”
1953年的时候,毛主席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字里行间都是对未来的担忧和对新中国满满期盼。
毛主席读到这封信后,不禁流下了泪水。这封信是谁寄来的?信中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毛主席又是如何回复他们的呢?
誓死效忠阿公在我国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西部,有一个叫做班洪的佤族部落。这个地方或许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却在这里留下了英勇抗击英军的“班洪事件”。
不过在说这件事之前,我们要先说说班洪的起源。在公元225年之前,佤族其实并不属于我国,而他们的归顺,还要得归功于佤族人世代尊崇的阿公—诸葛亮。
公元225年的时候,刘备驾崩后不久,没有了刘备的影响,南中各部也开始蠢蠢欲动,打算反蜀自立。而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的统治,获取南中地区的资源,率军亲征,著名的“七擒孟获”,就是在这个时间段里发生的。
在降服了南中各部的首领之后,诸葛亮对南中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巩固了当地的政治稳定,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南中人民体会到了切实的好处,自然也愿意归顺蜀汉。因此当时的佤族负责人与诸葛先生签订了盟约,发誓自愿镇守边关,永远不背叛蜀汉,此后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守着这个盟约。
佤族人也从这个时候起,尊称诸葛亮为“阿公”,他们都是“阿公的子孙”。
纵使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蜀汉早已不在,可佤族人的誓言没变,这才有了著名的抗击英国的“班洪事件”。
英国的野心清末民初的时候,英国就制造了多起侵略事件,如“片马事件”和“江心坡事件”,而在侵占了这两个地区之后,他们又将目标对准了中缅边境的阿佤山区。
这里位于云南临沧、思茅地区和缅甸的接壤处,主要居住的是佤族人民,其次就是傣族和少部分的汉族人民。
阿佤山区气候宜人,矿产资源丰富,还有着从明清时期就非常有名的茂隆银厂和波龙银厂。
英国列强对这块地方觊觎已久,从1885年占领缅甸之后,不断派勘测队或者传教士等人,进入阿佤山区,导致这里失去了往日的平和,而是陷入了边疆危机之中,
英国一直企图通过中缅划界,鲸吞中国领土,只不过一直都未实现,然而英国的野心不死,在1899和1900年两年间,不断要求同中国政府对中缅界务南段进行会勘。
之后又擅自在界图用红色把中国的班老、班洪等地,划入英属缅甸境内,等于事实上侵占了我国领土。
1911年的时候,英国侵入的阿佤山区邦海银厂矿源枯竭,英国缅甸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伍波郎,曾经潜入炉房探察,之后又以高价收购炉房矿渣。
经过专业人士的化验,他们发现炉房矿渣中含银量极高。因此英国人又打算增资750万卢比,收购矿渣,开采班洪银矿。1933年的时候,伍波郎又与阿佤山区当地的头人签订了“开办炉房银矿办法”。
英国的这种侵略行为,一直都遭到班洪、班老各部首领及族人的抵抗,甚至班洪王和班老王还发出命令,严禁任何人偷运茂隆银厂矿渣处境,又将盗卖矿渣的人绳之以法,以儆效尤。
英国面对这种情况,一直试图向首领行贿,却遭到了拒绝,英国利诱不成,就准备武力强占炉房。
1933年,英国开始修筑通往班洪的公路和桥梁,同时又在中缅边境两边的村寨修建机场,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就打算武力进入班洪开矿。
班洪事件1934年1月20日,英军派遣250人的先头部队,从户板出发,经过孟混、班孔、班谷等地,构建工事,建筑营房,紧接着又派遣2000人,入侵班洪,强行督工采掘矿砂,运往老银厂冶炼。
对于英国这种侵略行为,阿佤山人民强烈反抗,班洪王胡玉山,更是在群众的支持下,召集阿佤山17部落的首领汇聚班洪,商讨抗英事宜。
众首领按照习俗,聚在一起歃血盟誓,决定集合各部落武装力量,联合抗击英军,同时向各级政府及各吐司报警求援。
3月下旬,阿佤山各部落兵分三路,向英军占据的村寨出击,双方交战激烈,只是当时,英军是长枪大炮,佤族却只有弓箭、长矛、锄头等武器。
在武器装备差距极大的情况下,再加上佤族武装缺乏锻炼,因此短短几日,英军就攻破了班老下寨,抢掠烧杀。为了保存力量,武装部队和群众只能退出班老。
英军见班老人民有撤退的迹象,顺势推进到丫口寨,并在炉房附近的寨子纵火捣乱,威胁阿佤山人民投降。
但是他们并未屈服,反而靠着并不先进的武器,誓死抵抗英国人的进攻,双方就这样,一直相持到了五月份,战争已经持续了近四个月。
“班洪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全国各地各界人士,都在给班洪赠送火药等战略物资,并且集会游行、示威请愿,声援班洪人民反帝。
云南景谷县的李占贤更是倾尽10万家产,联合各组群众,组成了一支近2000人的队伍,名为“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并于5月25日,赶到班洪边界信呵,支援班洪人民抗英。
五日后,阿佤山各族群众和义勇军共2200人,向丫口寨的200多英军发动攻击,最后击毙英军60多人,成功收复了丫口寨、新寨等地区,英军被迫退回库房。
5月31日,义勇军代表和班洪、班老等15个部落首领,在公明山举行联合会议,订立抗英盟誓8条。
盟誓规定,各王要永远服从中国政府,不能投降英国,也不能不服从个中国政府的命令,炉房厂地为中国所有,任何人不得侵占,如有违背盟誓者,各王共诛之。
6月6日,义勇军在阿佤山各族人民的支援下,终于攻破英军驻守的炉房重地,收复了被英军侵占的佤族村寨。
然而义勇军胜利后,英国政府却诬告,李占贤率人抢掠缅甸的果敢县,要求中国政府惩办李占贤。最后国民政府迫于英国的外交压力,只能下令让云南政府,制止边疆人民的抗英行动,并对李占贤进行通缉治罪。
而义勇军也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失去了粮食供给,只能于9月10日撤离班洪后自行解散,英军事后重新占领炉房。
虽然“班洪事件”的结果并不如意,但是这一事件的发生,使中英都感觉到,解决中缅南段未定界的迫切性。
于是第二年中英双方派出代表,同意由瑞士陆军上校伊斯兰为中立委员,参与勘界,只是这件事还未彻底解决,抗日战争就全面爆发了,勘界一事只能暂时搁置下来。
特殊来信时间来到建国后,班老地区数十年里,都一直在和英国、缅甸做抗争,直到一支解放军为了剿匪,进驻沧源,佤族人民才终于放松一些。
佤族人民将解放军当做他们的避风港,有了解放军的帮助,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少了很多,也能像其他人一样读书认字、耕地看病了,享受到了很多不曾体会过的权利。
可是就在1953年12月17日的时候,解放军接到上级命令,为了避免佤族人民的财产损失,保护他们的长远利益,解放军需要撤回到“1941年线”上。
这里这个“1941年线”也可能有来头,这也是班老人民恐慌的点。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民都投入到了抗战中,所以勘界工作没有完成,也就埋下了一个隐患。
1940年7月,英国突然宣布封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给中国施加强大的压力,他们以滇缅公路做要挟,要求国民政府在勘界问题上作出让步。
当时,抗战已经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为了将日本彻底赶出中国,我们急需保障滇缅铁路的通畅,从而运送战略物资,因此只能在勘界问题上让步。
国民政府在1941年6月18日,被迫与英国签订换文,就南段未定界划定界限,这条界限就是“1941年线”,而换文规定,将3/4的阿佤山区划入缅甸,班洪等大部分地区割让给英国,中国只保留了阿佤山1/4的地区。
只是和当时的勘界情况一样,这条线尚未勘定,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因此“1941年线”事实上仍然作为未定界而拖了下来。
对于这些界限,佤族人民坚决不认,他们只认定自己是中国人,归中国管,不接受缅甸管理,即使缅甸官员用枪逼迫他们,佤族人民也誓死不让。
如今解放军如果退回到“1941年线”上的话,那么是不是他们又要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了呢?
因此为了寻求庇护,六位班老头人联名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主要表达了三个意思。
班老永远只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外国的官吏还在此驻扎,时不时就来骚扰一下,他们时长因为战乱而赶到恐慌。
此时解放军又要撤出,我们想请示毛主席,是否还承认班老,如果承认的话,就请派解放军来保护我们,班老人民的心永远向着中国;如果不要班老的话,也请来信告知。
最后这句话,满满都是请求和担忧,毛主席读完信后,也不免觉得揪心。对于班老的问题,他也万分重视。
于是在1954年初的时候,工作组亲自到班老,安抚群众的情绪,也与佤族的头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向他们解释了解放军撤出的目的,肯定了他们英勇抗击侵略者,维护祖国主权的行为,并向他们保证,一定会解决中缅未定界的纠纷问题。
有了他们的保证,班老人民暂时放下心来,不久之后,周总理在出访缅甸时,就中缅边界问题,与缅甸联邦总理吴努展开了长达六年的谈判。
终于在1960年1月28日,中缅双方达成共识,签订《中缅边界条约》,将“1941年线”划归缅甸的班洪班老地区,重新划入中国国界。
结语佤族人民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抗争,始终维护祖国的领土主权,即使在面对英帝国主义,在明知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依旧坚强抵抗。
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敬佩,这恰恰说明,中华民族是打不倒、拆不散,无法分裂的。
如今佤族人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更加感谢当年毛主席没有放弃他们,“阿公的子孙”们,从此会更加繁荣昌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