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别人都说你爸爸很厉害,那你知不知道,你爸爸是什么将啊?”
授衔大会之后,陈赓的儿子被问到自己的父亲是什么将,年幼无知的他脱口而出三个字,却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大家都对他的回答感到很意外。
陈赓的儿子是谁,他的回答到底是什么,长大后的他有没有继承父亲的优良传统呢?
一、令人意外的回答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主要是为了表彰那些为了革命和新中国流血流汗的将领们,从元帅到大将,中将,很多我们熟悉的的人出现在主席台上,享受着这一刻国家和人民带给他们的肯定。
授衔大会结束以后,开国将领们回到各自的岗位,继续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忙里偷闲时,他们也会聚到一块在一起吃吃饭,回忆一下当年的那些艰苦岁月。
在这些饭局里,要说谁是最活跃的那一个,陈赓将军绝对是最呼声最高的,从黄埔军校开始,他就是同学间最爱开玩笑的那个,曾经因为爱给人起外号,还被毛主席亲自“证实”过。
俗话说“子承父业”陈赓将军的幽默细胞毫无保留的遗传到了他的大儿子陈知非身上。有一次父亲带他去参加聚会,知非人机灵,嘴巴也能说会道的,很受大家的喜欢。
大家小时候跟自己的长辈出去吃饭,饭桌上长辈们总爱和我们开玩笑,陈知非作为陈赓的儿子,也没有逃过这一饭局定律。饭吃到一半,其中一位将军突然问他“知非,你只知道你爸的名字,那你知不知道,他是什么将啊?”
大家听到这话,原本热闹的饭局一下子停了下来,一群开国将军们,此刻就像是村口爱八卦的大妈,期待着他的回答。陈知非听到这话,稍加思考过后,说出了一个令在场人都意外的回答。
他说的到底是什么,又为什么会是那个答案呢?
二、出生动荡年代陈知非是陈赓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王根英的孩子,1929年出生于上海,不同于其他的新生儿,他的到来并没有让陈赓夫妻感受到为人父母的快乐,当时国内的形式十分紧张,上海更是在蒋介石的控制下发动了政变,全国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
当时的王根英即使身怀六甲,可依然坚定的追随革命,跟着周总理在上海多次参加工人运动,陈赓则奉命到上海的特高科,做起了情报工作,好几年都没有消息。
为了革命能够早日胜利,也为了儿子的安全,王根英将陈知非送到了自己的娘家,所以在小知非的记忆中,外婆才是待他最亲的人,父母似乎很遥远,很模糊的存在。
他觉得父母不爱他,不然怎么会把自己丢在外婆家这么久,舅舅经常宽慰他,可小知非的心里还是记恨着父亲。知非慢慢长大,外婆将他送进了当地的小学,可一个老人家要养活一个孩子,还要供他上学,能有多少的积蓄呢?
懂事的知非并没有继续学业,而是选择辍学,做起了报童。之所以卖报其实还有一个私心,那就是想从报纸上知道更多关于父母的消息。
三、父子相见抗日胜利的第二年,陈知非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此时的他已经十七岁,不再是那个哭着喊着要爸爸妈妈的孩童了,父亲将他接到身边一起生活。
可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已经为革命牺牲了,父亲也已经另娶,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在父亲身边的生活,自然是要比乡下强多了,可每次看到那张幸福的全家福,他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
为了孩子的前途考虑,父亲打算将他送进学校,并建议他学习工科,学成以后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陈知非同意了,在进入学校之前,还提前在山西的北方大学过渡了一段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完成了各方面的考核,准备进入华北大学继续学习。离开的前一天晚上,父亲来到他的房间,进行了一次谈心。
父子俩十几年没有好好的相处过,陈赓也明白孩子心里,对自己其实是有怨恨的,看着马上就要和自己一样高的儿子,抚摸了一下他的头,知非已经是半大小子了,这样的动作让他感到很陌生,也很害羞。父亲看着他说了句“你和小时候长得不一样了,但看见你,我总能想到你的母亲。”
陈知非很疑惑,这么多年没见过面,父亲怎么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他试探的提出这个疑问,父亲却从怀里拿出一张照片,上面赫然是他三岁时候的样子。原来在知非小时候,舅舅曾经带他去拍过一张照片,就是为了寄给陈赓,这么多年,儿子的照片一直被他贴身带着,只不过孩子太小,根本不记得这件事了。
此时,陈知非才知道什么叫做“父爱无声”,这么多年亲情上的缺失,和对父亲的偏见终于被打破,他扑在父亲的怀里忍不住哭了。
陈赓看着哭泣的儿子,伸手将他的眼泪抹去,并告诉他男儿有泪不轻弹,他没想到儿子会这么坚强,也很感谢他能够回到他身边。
这一晚,父子俩享受着难得的亲子时光,陈赓在儿子的口中得知了他小时候经过的那些苦,他虽然心疼,但也借此鼓励儿子,人只有经过了磨难才能够成长。
陈知非看着父亲身上的伤疤,他问父亲打仗苦不苦,身上的伤疤还疼不疼,陈赓听到儿子的关心,笑着对他说,这些伤疤看似恐怖,却换来了百姓们的安宁和新中国的胜利,这笔买卖值得。
陈知非听到父亲的话,此刻的他终于懂了,为什么当年父母会“抛弃”自己,对于父亲的话,他也感触颇深,发誓以后也要和父亲一样,成为国家的栋梁,奉献自己的生命。
来到学校的陈知非,听从父亲的教诲,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父亲有时候会写信,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信中陈赓不止一次的教育儿子,学习就像是打仗,又像是建房子一样,只有打牢基础,有牢固的知识和良好的装备,才能打胜仗。
父亲的话就像是他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陪伴他读过那段岁月。陈知非对学习也很上心,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为了一名技术员,在基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因为表现优异,又是知识分子,被组织调到了航天部,并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航天工业部的一名高级工程师。
四、什么将陈知非虽然不是家里的其他几个孩子中最厉害的那一个,却是最像父亲陈赓的那一个。当被问到父亲是什么将时,他竟然脱口而出“辣椒酱”,这可把在场的人给整不会了,大家反应过来后哈哈大笑,纷纷赞叹他不愧是陈赓的儿子。
关于为什么是“辣椒酱”,陈知非的解释是这样的。
那是1955年的一天,父亲刚从授衔大会上回来,他穿着一身帅气的军装,胸口上还别着荣誉奖章,威风凛凛的样子,让陈知非都看直了眼。
他知道父亲对国家做出的贡献,这次大会他肯定得了个“大官”,于是就问他得了什么将,父亲听后看到桌上有一罐辣酱,于是脱口而出“辣椒酱”。
虽然是开玩笑,但陈知非却记住了这个词,他知道父亲这样说,是为了告诉他们,不要被这些表面的光环给蒙蔽双眼,作为军人子弟,更应该收敛,不搞特权也不搞身份攀比。所以在后来的聚会上,他才会那么说,既回答了老将军们的问题,又不会让人觉得父亲是个好大喜功的人。
总结家庭教育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陈赓将军一生都在为了革命和国家而奉献,他教导的孩子也是一样,陈家的几个孩子长大后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发光发热,直到退休。
他们一生都在向自己的父亲看齐,把父亲没走完的革命道路,一步步的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