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字数约3000字
阅读时长约6min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的局面,使中国古代交通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的建设时期。
秦始皇巡视江海
秦统一以后,秦始皇高瞻远瞩,连接原各诸侯国所筑的长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同时,他注目于沿海的发展,四次巡幸江海,实地考察,了解民情,宣化圣训,促进全国建立共同的道德标准、思想文化和行为准则。
特别是对于历史上以强悍著称的水上强国燕、齐、楚、越地区,尤为关切。秦始皇在位短短12年,先后出巡5次。
除第一次以外,以后几次,都经部分海路,或至辽东、或至山东、或至江浙一带等,航迹所至,濒及长江、渤海、黄海、东海。
秦始皇的这些活动,以及在上述地区要津立碑刻石,均表明了他重视沿海、重视航海,发展沿海、发展航海的心迹。
这里,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秦始皇四次巡海活动。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即统一后的第3年,秦始皇第一次巡海,他“东行郡县,上邹峰山(山东邹县境)”,“上泰山”,“乃并勃海以东。
过黄(今山东黄县)、睡(今山东福山县),穷盛山(山东成山头),登之哭(今山东烟台市)”,最后,秦始皇航海“南登琅邪”。
这次东巡,秦始皇在邹峰山、泰山、之、琅邪均刻石立了碑,环航了山东半岛,巡察了黄、睡、之、成山、琅邪5个港口。
在琅邪,他停留了3个月,说明秦始皇对这个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港口是很重视的。《山海经》说:“琅邪台在海间,琅邪之东。
其北有山”,即大珠山。越王勾践曾迁都琅邪,在琅邪山顶筑琅邪台,在台北方筑“望越楼”,以观故土。秦始皇重修了琅邪台,并在望越楼台基上兴筑了“望日楼”。
秦始皇在琅邪立的碑,竖于台中央,为龙头碑,“石色黝青”,“石高丈五尺,下宽六尺,中宽五尺,上半宽三尺,顶宽二尺三寸,厚二尺五寸”。
清光绪时,琅邪碑失踪,后找获,秦始皇主持写的碑文已湮没,仅存秦二世的旁刻,为李斯篆写,共13行86个字,是我国的珍贵文物,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二次巡海活动。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与第一次仅隔一年,秦始皇再次东游。至河南阳武博浪沙时,曾遭遇刺客,幸未被击中。
下令天下搜索了10天,没有结果而罢。“登之果”,再次刻石,“复游海上”,环航山东半岛,经成山、劳山,“至琅邪”。
第三次巡海活动。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门”(今河北昌黎县北),巡察了渤海北岸的碣石古港,并刻石立碑。
第四次巡海活动。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这次出巡,比任何一次都走得远,有相当路程是在江海航行。
先向南到九疑山(今湖南省宁远境),后弃车登舟,浮长江而下,过丹阳(今安徽省当涂东北),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临浙江(今钱塘江)。
由于“水波恶,乃西二百四十里从狭中渡(考为今浙江余杭渡江),上会稽(今浙江绍兴市),祭大禹(大禹陵,今存),望于南海(今东海),还过吴(今江苏苏州市),从江乘(今江苏镇江附近)渡,并海上,北至琅邪”,这是秦始皇第三次航海至琅邪。
并以此航海经灵山、劳山、成山,到之,登岸转陆西还,至平源津(今山东德州市)染病,逝世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西北)。
秦始皇在位共12年,进行了4次巡海,3次环航了山东半岛,这无疑是秦始皇伟大的航海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次,他出长江口,航海北上,沿江苏海岸航至琅邪,接着又沿海岸,航经灵山、劳山、成山、刘公岛而至之果,航迹经东海、黄海而至渤海,进行这样长途航行的,秦始皇是有史记载有名人物之第一人。
秦始皇的这种航海实践,使他可以运筹帷幄,胸有成竹地组织海道运粮。所以当蒙恬兵备北河,并大修长城之时,秦始皇发起了史无前例的海上运粮活动。
当时,蒙恬所率防御匈奴兵将30万人,筑长城约50万人,计军卒民夫总数约80万人。但北河一带,“地固泽(咸)卤,不生五谷”,就近供给既办不到,陆运也难以救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成功地运用了巡幸江海的经验,毅然决策海运粮饷。《史记》说:秦“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进境,戍于北河,蜚刍挽粟以随其后”。
《元和郡县志》详为:“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睡、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至一石”。
如此,以琅邪港起运粮饷为例,则运粮船队起碇后,经灵山、劳山、成山、之、睡、黄,均为秦始皇曾巡行之处,从黄(似为蓬莱港)入莱州大洋,渡渤海,而至天津入古黄河,溯流北上运抵北河防地。
这样大规模的运粮活动,绝非一次。可惜史书没有记载,但约80万人只要在那里,总是要吃饭的,总是要运粮过去的,断了粮食供应,无疑是自找大乱。
海运粮食活动,确是空前的,开了我国大规模海运的先河,说秦始皇是海道运粮的创始人,应当之无愧。
海道运粮,不仅为我国秦代海运的壮举,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拿它和元代忽必烈帝海道运粮相比,亦并不逊色。
既有航海实践,又有海运壮举,秦始皇还组织了空前规模的航海探险活动。他首次巡幸琅邪,即令齐国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干人,入海求仙人,实际上是一种航海探险活动。
他第三次巡海到碣石港后,亦派燕人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卢生船队起碎入海处,大致在河北碣石古港一带;
据考,河北省有千童城(又名北兮城),很可能是卢生为入海召募千童暂居于此而得名。那样的话,卢生入海规模就是不大,也不会比徐福船队小到那里去。
对卢生入海求仙,《史记》概而言之,也许是因为卢生等求仙不成,搬弄是非,又污蔑秦始皇,成为“坑儒”的导火索,司马迁亦不屑为之多费笔墨了。
始皇巡视琅邪,着徐福入海事,司马迁则记之较详,不论入海港口、入海航线、船队规模,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记述。
于是,根据秦始皇的命令,徐福船队满载数千名童男童女及五谷百工,开始了空前的远航。
这是对秦代造船水平和航海水平的盛大检阅,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航海的雄壮活剧!
秦始皇对航海的贡献,并不止于此。为发展沿海地区、发展航海,他特别注重沿海的建设。
第一次巡海到琅邪,在琅邪他住了3个月,修筑了琅邪台;由于琅邪在战国末期遭到严重破坏,人丁不丰,经济凋敝,秦始皇即从他处迁入了3万户百姓到这里,并免去12年租赋,以充实地方。
第三次巡海到了碣石,在那里肯定亦停留了一段时间,这从近年在秦皇岛地区发现秦始皇行宫一事可得到佐证。
同时,由于秦始皇巡幸的影响所至,据传今日秦皇岛之名即由“秦王到”转化而来。秦始皇在那里也进行了航海考察,并促进了那里的航海业,使之成为秦代北方边陲重要的航海基地。
秦始皇的这些活动,也为秦二世巡海奠定了基础。秦二世东巡郡县,航海途程甚至比秦始皇还长,《史记》记为:“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已从河北的碣石,航海到浙江绍兴了。
秦始皇巡幸碣石之后一年,再次展现了他“雄图跨海表”的抱负,领导了南下开发岭南。
他在南下大军受阻的关键时刻,派史禄前往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胜利进军岭南,使秦帝国版图更增南海郡,为发展南海的航海事业作了历史性的贡献。
秦始皇,不仅是航海活动空前伟大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更是航海活动空前伟大的组织者、倡导者、指挥者、推动者,不愧为一代杰出的航海活动家。
历史证明了,秦始皇时代的航海活动和航海实践,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
秦始皇创立的业绩,和他开创的统一大业一样,是彪炳千秋,光照万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