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期,常州府便有 “常州八邑” 之谓,意即其下辖八个县治。值得留意的是,在雍正四年之前,常州府仅辖五县,分别为武进(作为首县)、无锡、江阴、宜兴以及靖江。
雍正四年,鉴于武进县人口稠密、赋税繁重,朝廷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析武进县之地置阳湖县。与此同时,无锡县亦被分治,金匮县由此设立;宜兴县同样进行划分,荆溪县得以析出。经此变动,常州府辖县数量增至八个,史称“常郡八邑”。伴随这一调整,常州府之首要县份亦增添为两个,即武进县与阳湖县。
【知县的等级制度】
在明代,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府、州、县等行政区划,依据钱粮赋税这一关键指标,进行了明确的等级划分,具体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别。与之不同的是,于清代的官方典籍记载中,在县这一层级的行政建制方面,并不存在严格界定的分等体系。
在清代,即便不存在明确的分等制度,等级差异依然客观存在。彼时,县的等级主要通过“缺”这一概念来彰显。自雍正时期起,全国范围内一千三百余个县,连同州、府等各级长官的官缺,均依据“冲、繁、疲、难”四字准则予以划分。
从专业释义而言,“冲”指地理位置显著且处于交通枢纽之关键节点;“繁”意即行政事务繁杂,公务量较大;“疲”表述为税粮征收存在诸多亏欠之状况;“难”则表征当地风俗未臻纯良,违法犯罪现象相对频发。
吏部基于前朝旧制,对全国诸县展开深入且严谨的考核评估。在此基础上,以特定标准划定知县的任职资格范畴:凡具备四个特定条件者,划归为“最要缺”;拥有三个条件的,界定为“要缺”;满足两个条件的,列为“中缺”;仅占一个条件或不具备任何条件的,则判定为“简缺”。
清代在县域等级划分方面,独辟蹊径地采用以任职资格为判定标准,这一举措相较明代单纯依据赋税数额来区分大、中、小县的方式,无疑具备更为显著的进步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这一独特的政治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政治制度在地方行政管理层面的优化与演进。
在清代,江苏省堪称经济最为昌盛之省份。其下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扬州、徐州七府,其中任一府,每年所缴纳之赋税,均远远高于地处偏远区域之诸省。
故而,在江苏省的府、州、县各级行政职位中,逾六成皆归为要缺范畴。这意味着,相较于其他省份,于江苏省出任知县一职,所需具备的任职资格更为严苛。
【最要缺武进县与简缺靖江县的差别】
在清代行政体系中,县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并不存在内部等级划分。由此决定,除京县与曲阜等特殊地区外,全国范围内的知县,其行政级别均统一为正七品。
武进县隶属于常州府,其县城与府城重合。依据吏部的行政划分规则,武进县被划定为四字最要缺,而靖江县则被归为一字简缺。由此可见,尽管同为知县之职,然因所任之缺性质迥异,任职资格便存在显著差异。
朝廷针对不同“缺”级别的知县,在任职要求方面有着怎样具体的规定?实则,依据相关制度,凡属四字最要缺与三字要缺的知县职位,并不在吏部铨选范畴之内,而是归为“题缺”类别。
“题缺”作为专业术语,其适用范围聚焦于道级及以下地方官员选任领域。具体而言,此机制是指地方督抚通过正式题请举荐程序,向吏部举荐合适人选,随后由吏部依据题请进行任命。由此可见,在题缺知县的任免事务中,各省督抚实则掌握着关键决定权。
事实上,在清代,“缺”分这一制度的产生,极大地弱化了吏部在人事任免方面的职权。由于此议题所涉知识体系繁杂,在此暂不赘述。后续将另撰文深入探讨。
从当代视角审视,武进县在经济层面堪称高度发达区域。依据彼时的任职调配规则,初任知县者,通常不会被委派至这一职位。
在清代职官体系中,知县一职的任职人选涵盖进士、举人、贡监生、通过捐纳途径者以及应升迁的官员。尽管进士出身较为显贵,然而,一旦被派往地方就任知县,亦需从政务较为简易的缺分起步。此现象背后的缘由在于,进士虽饱读诗书,却欠缺实际行政能力。故而,就实际履职能力而言,除出身较高之外,进士与举人、捐纳者并无本质差异。
在清代地方官制体系下,于知县初任选任过程中,若任职区域被划定为常州府,从缺分制度考量,其任职地点必定为靖江县。这是由于在常州府下辖的八个县份里,唯有靖江县符合一字简缺的标准。
通常而言,于任内若能建树显著政绩,依据彼时知县任职制度(腹地知县每届任期为五年,偏远区域则为三年),期满后便存在晋升之契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晋升并不必然意味着官品等级的变动,在实际官场运作中,同级别的岗位调动乃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以常州府辖域内的知县任用为例,若靖江知县在履职期间展现出卓越能力与政绩,依循当时的官员调任规则,其有可能被擢升至宜兴、荆溪或江阴等两字中缺县份担任知县。而对于那些既有深厚背景根基,又精通为官之道的靖江知县而言,还存在调往无锡、金匮等三字要缺县份任职的机会。然而,有一点确凿无疑,即在初次岗位变动时,靖江知县几乎不太可能直接被调至武进、阳湖这两个作为首县的最要缺职位。
在清代,知县群体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升迁困境。据相关研究,超过九成的知县终其仕途,亦难以获得晋升机会。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较为复杂,年龄、出身及一些偶发状况等均有影响,然而,“缺”分制度的存在,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从“缺”分体系来看,简缺知县若欲突破七品的职位限制,需依次历经中缺、要缺与最要缺这三个进阶阶段,其难度之大,自不待言。
与其他县份有所差异的是,武进知县一职,即便不考虑作为首县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其本身便属“四字最要缺”。在此种职缺设定下,任职者凭借自身适度的勤勉作为,便能较为轻易地突破正七品官职的限制,进而有望晋升为知州或通判,实现擢升之期亦指日可待。
由此观之,武进知县在潜在行政等级层面,相较于靖江知县,实则高出两个层级。即便二者官阶皆为正七品知县,然而其职位的价值含量与官员仕途发展前景,却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