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上的来客》导演赵心水想在《海神》中再创辉煌,却恶评如潮

文学私秘 2023-04-16 23:05:54

《冰山上的来客》拍摄于1963年,经过时间的考验,今天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

但不可思议的是,赵心水在随后于1965年导演的《特快列车》依然保持着健拔的创造力之后,才华便似乎被淘尽了,拍摄的多部电影,再也不见了六十年代拍摄电影的鲜活的人物、灵动的镜头、通透的节奏。

1982年,赵心水导演的电影《海神》拍毕,本应该能够达到基本的艺术水准,但这部电影公映后,却恶评如潮,没有一篇评论,对这部电影加以赞扬。

从《冰山上的来客》到《海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人难以置信这是同一位导演拍出来的电影。

《海神》的剧本署名:赵心水、丁山、鲁文浩。

一反之前赵心水拍片时从来不在编剧栏里署上自己姓名的习惯,在《海神》中,他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第一编剧的位置,悖离了过去拍片时相当低调的传统。

《冰山上的来客》的最终成片的90%的内容,已经迥异于原作编剧白辛的剧本,电影里的感人肺腑的段落,均来自于由赵心水的创意。但赵心水在这部电影中,也没有把自己的名字,署在编剧的名单内。

《海神》表现的是我组建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攻打国民党占据的海岛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结合赵心水的履历,可以看出,融入了赵心水的生活经历与真实体验。

赵心水曾经在四野部队里参加过辽沈战役,后来随部队南下,参加过解放海南岛渡江战役,对海军生活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因此,当他在八十年代文艺创作“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宽松环境里,终于决心把自己青年时代参加的血与火的洗礼的真实历程搬上银幕。

为此,赵心水主导编创了《海神》剧本。

参加这个剧本创作的丁山,是一名海军政治部的工作人员,曾经在1959年参与创作了反映海军战士安业民事迹的报告文学《海边青松》,可见,他对中国南部海域的海军生活非常熟悉,这是他参与创作《海神》的有利一面。

编剧中的另一位作者鲁文浩日后曾担任中国电视剧中心编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电视办公室主任,参与编剧的剧本有:14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1990年)、18集电视剧《朱德元帅》(2001年)等,也是一位资深的影视剧编剧,突出的是他还担任了电视剧创作部门的领导职位。

鲁文浩创作的剧本

不过,如此强大的编剧组合,却没有让《海神》获得成功。

在1981年,中国的影视创作已经突破了禁区,开创了向人性开拓的新的领域,但《海神》剧本先天不足之处,是情节仍是旧调重弹,严重滞后于拍摄电影的时代。

《海神》表现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基本与赵心水导演的《冰山上的来客》同一时期。

仔细地梳理一下《海神》的情节构成,会发现它的故事结构,几乎是《冰山上的来客》创意的克隆。

《海神》里的男主人公幼时有一位青梅竹马的女友,后来他受到反动派的迫害,不得不背井离乡,当他随着部队重新回到家乡的时候,却发现童年的女友已经另嫁他人,成了一个孩子的妈妈。

为此,男主人公痛苦不已,为自己的感情无所依从陷入了苦海之中。

这个情节,基本就是《冰山上的来客》里的情感主线。片中的阿米尔也有一位童年时代的女友,后来失散了,当他再次见到这位女友也就是假古兰丹姆的时候,这位由特务假冒的童年女友已成他人妇,为此阿米尔陷入了痛苦之中。

《冰山上的来客》解决这种情感的矛盾,是最终证实了阿米尔的童年的女友,只是一个女特务冒充的壳子,当真的古兰丹姆回归冰山下的时候,阿米尔的爱情障碍一扫而空。

《冰山上的来客》里的爱情相对而言,是完美无缺的,曾经的遗憾,只是特务这一个因素,导致了暂时的情感低谷,一旦廓清妖氛,纯真的爱情与友谊便如从天降,从而在影片结尾处,迎来了爱情与和平的双丰收。

《海神》里的童年的恋情线索,显然没有《冰山上的来客》里设置的完美。毕竟童年的女友嫁作人妇,且有一个孩子,这对于男主人公来说,精神上的接受毕竟是相当的痛苦而难堪的。

本来这样的情感纠纷,如果赵心水导演保持着《冰山上的来客》那般的对于情感的单刀直入的深刻刻画力度与力道的话,那么《海神》多少能在情感上杀出重围,把一场情感的悲剧,化成一股动人心魄的壮剧。

但不知为什么,赵心水在《海神》中却显示出他对于情感揭示的无能为力,影片男主人公的恋人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当她与男主人公重逢的时候,根本没有言语的交锋与较量,完全依靠眼神来表达内心的波澜起伏,这对于电影来说,几乎是削弱了刻画人物的任何的有效助力点。

《海神》刻画人物的另一个乏力的地方,就是对海军战士干部的内心世界的刻画,也薄弱到莫名其妙的程度。按照电影的设置,在海军干部的内在体系里,存在着多组情感冲突,这包括陆军出身的海军干部与国民党出身的海军干部之间的冲突,土生土长的部队干部与吃洋墨水的海军干部之间的冲突,有陆军与海军在身份、理念上的冲突,电影里已经具备了这样设定,但是在所有这些冲突中,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尤其是人物对话,在《海神》中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连基本的人物的完整意图都表达不清,完全失去了《冰山上的来客》里的没有一句废话、句句精准到位的台词风格,两片风格完全不在一个轨道上。

对于人物的疏于刻画,使得《海神》里的海军同事之间的战斗情谊,完全没有表现出来,也失去了《冰山上的来客》里的令人感动的战友情深。《海神》里反而胆大妄为地表现我海军干部的说话骂骂咧咧、喝酒醉醉熏熏、军纪散散漫漫这些所谓无关主旨的生活化场景,这一切可能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因为我们后来在《亮剑》中也看到了这样的人物风格,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扎实、夯实、真实的人物刻画,这一种生活化的附着会给人以极其不适之感。

所以,《海神》公映后,来自部队的反映非常不好,直接体现在观众投书电影杂志,批评《海神》里表现的海军战士不可信,不可爱。

《大众电影》杂志1982年第9期就刊发了解放军某部三名观众的批评文章“《海神》的“三多”,这“三多”是:

一是粗语、骂人之话多。影片中从连、团干部到司令员,言语粗鲁,不文明,缺乏教养。司令员出口就是“老子”,哪里像个指挥员的样子?

二是喝酒、酗酒多。影片中多次出现我军干部喝得醉乎乎的动作,嘴里说着胡话。

尤其是曾经批评过下级酗酒的大队长梁玉琥,当他遇到不幸时,竟用饮酒来解愁。

三是违章乱纪多。影片多处出现身着军装不扣扣子,敞着胸怀的镜头。大队长不扣军装扣子、敞着怀向司令员敬礼,军医池萍不戴帽子向大队长敬礼,都违反了我军军容风纪。又如池萍违反规定在军港游泳时,大队长当即批评了她,奇怪的是,她后来却在舰艇附近嬉水玩耍,这不是明知故犯吗?

《电影故事》1983年第1期也没有给予《海神》以好脸色,也刊发解放军的观众来信《虚假的危害》,毫不客气地指出:影片“在我部队放映后,同志们认为这是一部有损我军形象的影片,效果不好的影片,还曾产生不好的影响。”

这篇评论指出,一位战士心情不好,偷偷地酗酒起来,“还以《海神》里面那位团长喝酒作为引证。影片中还多次出现出言不逊,张口骂人,叫绰号,敞胸露怀敬军礼,帽子歪戴,女军人随便到港湾游泳等镜头。这都是军纪所不允许的。”

这个评论基本与《大众电影》的评论异口同声,可以坐实了《海神》的毛病,是一目了然的,毫无异议的。

《电影评介》1983年第一期也不甘落后,对《海神》冷嘲热讽,把《海神》的遮羞布给剥得体无完肤。

该刊发表的讽刺文章叫“神哉《海神》”:

——在汹涌澎湃的大海里,海娃站在一小舟上,手持梭标,只一投,就将日舰桅杆上的国旗射中,真乃“神力”也。

我军的信号战士在手旗通讯中,连部位都不够准确,然而收发报文无误,真乃“神通”也。

我军在袭击敌舰队时,我舰已紧靠敌舰右舷,竟然无一敌人发觉,真乃“神兵”也。

影片开头出现神,片中百姓相信神,结尾时烈士变成神,真乃“神话”也。——

《大众电影》对寒碜《海神》用一篇文章还不满足,又于1983年第3期刊发了一篇读者来信:“寄给一位我敬仰的导演”。虽然没有指名道姓这个导演是谁,但不言而喻是投向赵心水的。

这篇来信没有署作者的名,但交代了作者所在的城市方位:花城。应该是广东省的一位观众。不过,也有可能是《大众电影》编辑部里的编辑化名所写的,因为《大众电影》最喜欢搞这种匿名批评的花头经。

这篇来信,首先肯定了赵心水导演的《冰山上的来客》“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营造了“一幕幕悲壮而又抒情的画面”,让人难忘。

但是《海神》这部电影,却让人“一直不敢确信,这就是您——我所景仰的导演的作品。”

这封观众来信接着写道:

——当影片接近尾声时,突如其来地出现了一场雷电,劈击着执行战斗任务的英雄们……然后,可怜的渔家姑娘被无情的雷电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和即将来临的幸福和爱情。

明知岛有电,偏向雷区行,您满以为用这样的“气势”能造成一种特殊的“悬念”,使观众为之一震,然而观众席上却是交头接耳,一片唏嘘。这是因为整部影片故事情节虚假乏味以及人物形象苍白、冷漠所必然产生的银幕效果。这使我联想起您十八年前的《冰山上的来客》里一班长和帕米尔冻死在哨卡前的那一场催人泪下的场景……可以说,《冰》剧中的英雄们至今还屹立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而《海神》中那尊“佛像”当时就坍塌在我们眼前。——

的确如这个评论所说,《海神》太想复制《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成功元素,《冰山上的来客》里的如同冰雕的守卫祖国山河的战士,给人极强的视觉震撼,是影片的经典设置。

到了赵心水拍摄《海神》的时候,也希望重复《冰山上的来客》里这一幕气壮山河的英雄群雕形象,于是对应地设置了一座小岛,说这个小岛身处在雷区之中,经常遭受到雷电的袭击,片中的渔家姑娘与海军指战员为了侦察到敌人港口的全貌,冒险来到了这无人的雷岛,成功地掌握了敌人岛上的兵力布置,但是岛上的雷电突降,把渔家姑娘与侦察员给击中了。

当救援队伍来到岛上的时候,看到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景象,被雷电击中的侦察员与渔家姑娘面目如生,保持着观望的姿态,屹立在岛上。

这一幕的确是导演意图能够达到《冰山上的来客》里同一牺牲场面的震撼力,但是《海神》里却让人感到矫揉造作,滑稽搞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因为《海神》中人物没有塑造起来,雷区设置也违悖常理,很难相信,林立的小岛上,只有一座小岛是雷电最为热衷打击的雷区。被雷电击中而牺牲,这样的设置太过造作,难以说服观众。

这可以说是赵心水复制《冰山上的来客》的经典招牌动作而最终水土不服的一个失败的典型性失误案例。

《海神》当年投拍的时候,长影厂就不看好,《海神》的剧本发表在长影主编的《电影文学》1981年第8期。当时长影让赵心水首先导演由张笑天编剧的《佩剑将军》,但是赵心水违背了厂里的决定,先行带着摄制组到海南去拍摄《海神》了。

张笑天作为《佩剑将军》的编剧,自然希望他自己编剧的这部电影能够尽快面世,所以,他在赵心水首先违背诺言之后,向长影厂领导进言,建议把《佩剑将军》交给李前宽执导。

赵心水正在海南一心拍摄《海神》,但并不想《佩剑将军》的剧本被落入他人之手,所以听说张笑天力荐李前宽导演《佩剑将军》,十分气愤,向厂领导告了张笑天一状。

但是长影厂领导力排众议,还是把《佩剑将军》的导演权交给了张笑天力荐的李前宽,这部电影拍摄面世之后,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李前宽日后在《开国大典》中把长影的风格在八十年代推向了极致的高度。但其它的长影厂导演,却仿佛失去了长影的真传,这是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

甚至为长影风格奠定了重要的基座的赵心水日后也悖离了他的巅峰时期的创作激情与严谨能力,真是咄咄怪事。

试想一下,如果《佩剑将军》交予赵心水拍摄的话,可能还达不到这部电影在李前宽手里所达到的流畅与博大气势。因为八十年代的赵心水的导演水平是每况愈下,再不见了他在三十多岁时期拍摄《冰山上的来客》那种如有神助的导演技巧与创作功力。

这也成为一个解难的谜。赵心水为什么会在中年之后成为一个平庸的导演,为长影厂的殒落正如当初为长影厂的抬升,作出了同样的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在《海神》中,担负着重要的三角恋情中的情感核心点的角色杨春蛟,是由广东省汕头市歌舞团演员江泽玲扮演,这也是她唯一出演的一部电影。赵心水在过去拍摄电影的时候,有过成功的对演员发掘的充满传奇的洪荒之力,但在《海神》中,他发掘出的女主角根本承担不起这么重要的角色担当,赵心水甚至这时候连发掘演员的神奇之力也丧失殆尽,不是很奇怪乎?

《海神》里比较出彩的倒是由李俊海出演的郭艇长这一角色,这一角色正是影评中重点批评的没有军风纪干部的主要承载者,但是,正是因为挑战通常的人物设置,反而使这一角色多少还有有一点个性,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动辄骂娘、勒眼暴筯反而入人法眼一样,郭艇长这一角色正是因为他经常逾越军纪军规反而拥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总之《海神》中导演赵心水表现出的拙劣的技术功底与艺术功力,越发衬托出《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运来天地皆同力”的如有神助的天才创造力。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难道一个艺术家的创作高峰期仅仅集中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之后便开始一落千丈,不可救药了?谁能回答这个艺术创作的日中则昃的速降轨迹?

0 阅读:11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