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厂1963年拍摄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仍可以视着中国电影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即使在今天用最新电影技法来审视这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依然无可挑剔,足以成为电影叙事技术与人物塑造技巧达到同频共振的典范之作。
该片导演赵心水,执导这部电影的时候,年方34岁。
两年后,赵心水再次执导电影《特快列车》,把电影镜头运用推上了一个难以匹敌的高度。这部电影前几天尚在央视怀旧频道里播放,依然充满着催人泪下的高昂的激情与感染力。
这时候的赵心水36岁。
按这样的拍片递升规律发展下去,赵心水有望成为另一个谢晋。
但是奇怪的是,赵心水在这两部电影达到一个高不可攀的水准之后,拍摄的电影质量直线下滑。
文革期间,赵心水于1975年执导电影《长城新曲》,受制于当时的拍片环境,影片乏善可陈,这尚情有可原。
但是1977年在日益宽松的电影环境之下,赵心水却拍摄了一部同样平庸的电影《熊迹》,颇叫人觉得不可思议。
之后,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八十年代中国电影黄金期内,赵心水执导的一系列电影如《瞬间》《海神》《戈壁残月》都没有再现他在三十岁左右所取得的辉煌。
提到《冰山上的来客》,必定要提到赵心水以神奇之手与高超的创作技巧,将这部电影起死回生的往事。
目前在《冰山上的来客》的编剧栏目里,仍然署名的是白辛,但是,如果对照一下白辛的原著剧本与赵心水重新改定的电影剧本,会发现,这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如果按照白辛的原作剧本拍成电影的话,那么,这个电影里几乎没有什么生动的人物形象。目前让观众念念不忘的《冰山上的来客》的经典细节,完全来自于导演赵心水的补充与加添。
白辛的原作剧本也曾经出版过,但是阅读白辛的剧本,并不是一件令人轻松的事。白辛的叙事语言可以用说文理不通来形容,诘屈聱牙,难以卒睹,而且剧中的人物对话说一句,留一半不说,让人无从忖度人物对话的真正用意,隐含在话语中的心理流程更是扑朔迷离。
赵心水对白辛的原作剧本,作了什么样的巨大改动?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白辛的剧本创意是哪里来的。
白辛是一个赫哲族作家,吉林市人。年轻的时候,参加日伪“满映”电影的拍摄,算是他与艺术结缘的起点。而他在文革中的命运,也与这一段经历有关。之后,他辗转在东北、北平从事话剧编导工作。东北解放后,他加入了部队,参加了东北解放全程,随部队南下至海南,后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参加抗美援朝。
1953年,他曾经在八一厂从事编导工作,到新疆、西藏等地拍摄了多部纪录片,其中,他在帕米尔高原深入到冰山上拍摄纪录片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
其中,他在拍摄的过程中,曾经从当地的塔吉克的传说中,了解到传说的故事里,一位塔吉克青年,想把冰山上的一朵红花、一朵白花带下山去,送给他的爱人,遭到山神的阻挠。
这个传说故事,日后在他的原创剧本里,成为阿米尔与古兰丹姆的纯真友谊与爱情的内核触发点。
1958年,白辛调到哈尔滨话剧院从事编导工作。为何从北京调到哈尔滨?我们可以在白辛的妻子的回忆录中,找到解释。一是其妻当时在中央戏剧学院,被划成“右派”,故白辛想带妻子远离风暴中心,二是白辛在西北拍片的时候,曾从马上摔落,患了脑震荡,身体欠佳,希望回到老家重操戏剧老本行工作。
在哈尔滨话剧院,他把自己到新疆拍片时了解到的真实经历,进行了艺术加工,创作了电影剧本《冰山上的来客》,1961年发表在《电影文学》上,并被长影厂投入拍摄。
1961年,长影导演王逸带着《冰山上的来客》摄制组到新疆开始了影片的拍摄,影片拍成了大半部分,但拍不下去了。
拍不下去的原因,现在看来,是白辛的原作剧本带着先天的不足。
后来赵心水对白辛的原作剧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但保留了白辛原作剧本里的精华所在。
白辛剧本的精华,就是假古兰丹姆冒名顶替,潜伏成特务,打探情报而真古兰丹姆却受制于反动势力,无法获得自由。
当真古兰丹姆逃得生天,顿时戳穿了假古兰丹姆的面纱,从而完成了整个电影的最具戏剧性的情节构思。
这个精华,被赵心水拍成的电影保留下来,但是,白辛剧本里的其它设置,统统被舍去。
我们注意一下,赵心水甚至对白辛剧本里的人物姓名,都作了大幅度的改变,在白辛的原作剧本中,连古兰丹姆这个名字都没有。
而更为重要的是,赵心水将白辛原作里围绕真假古兰丹姆的三角纠葛,都进行了删繁就简的重新改写。
而这个改写,两相比较,才可以看出,赵心水的电影版是把原作的松散的人物关系给上紧了发条,在本来没有关系的人物之间建立起了刀光剑影的心理角逐与博弈。
在白辛的原作中,假古兰丹姆根本不是电影里的塔吉克牧民的新娘,而是这个新郎的姐姐。
假古兰丹姆的身份本是反动地主的姨太太,这一点在电影里作了保留,在反动地主逃跑后,她在一场假枪毙的屠杀行动中,潜伏了下来,被塔吉克老人收留,成为老人女儿。也就是电影里的新郎的姐姐。
在原作里,一开始也有一场结婚的戏份,但与电影相比,多了一个新娘的角色。电影版里,直接将这个新娘与假古兰丹姆进行了合并。在原作中,假古兰丹姆与塔吉克牧民是没有关系的姐弟关系,后来塔吉克找到了他心仪的新娘,于是在这三个人之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假古兰丹姆纠缠着塔吉克新郎,而塔吉克新郎根本不爱假古兰丹姆,与新娘情投意合。
这样,按照原剧本的演绎方式,假古兰丹姆卷入的是塔吉克新郎一家的家庭矛盾之中,根本与电影版里的阿米尔没有什么关系。
电影版的高明之处,就是把假古兰丹姆与塔吉克新娘进行了合并,这样的改变,其实想一想,会觉得很恶心。因为假古兰丹姆是反动地主的小老婆,她是如何骗得塔吉克牧民的爱情的?原作里根本没有这个环节,完全是电影里的横生的情节。在电影里,假古兰丹姆成了新娘,但她一旦知道阿米尔是真古兰丹姆的童年好友与恋人,便开始横插一杠,向阿米尔发起了感情攻势。
在电影里,假古兰丹姆实际上发动的是“美人计”攻击,从而在塔吉克家庭、解放军战士之间绷紧了针锋相对的对立关系。顿时,电影里在敌我矛盾的基础之上,又燃起了情杀的冲突。
电影版的戏剧性得到了极度的强化,但是,电影版的改编,又让原作中不存在的矛盾关系,给电影带来了不合理的屏障。
在电影里,假古兰丹姆是如何知道阿米尔是真古兰丹姆的童年恋人的?正是依仗着这一点,假古兰丹姆才有恃无恐,不断挑起军与民的情感冲突,然而,细究起来,真古兰丹姆与阿米尔在童年分手的时候,也应该在十多岁左右,即使女大十八变,阿米尔也不应该错认他童年时代留下刻骨记忆的女孩。假古兰丹姆移植了真古兰丹姆的身份,但对真古兰丹姆的内心情感历程,应该一无所知,那么,她是如何在一见到阿米尔的时候,就立刻开始实施她的离间计与美人计,向阿米尔发起情感攻击的?
电影在它的叙述流程里,似乎是假古兰丹姆从阿米尔的溢于言表的伤感表情中,获悉了自己在阿米尔心中的份量。但是,真实的情境之下,阿米尔在得知假古兰丹姆已经成为别人新娘的情况下,更多的可能是抑制自己的情感,甚至他不会让假古兰丹姆知道自己与真实的古兰丹姆存有的感情前科。这也意味着,假古兰丹姆找不到攻击阿米尔为一方的解放军阵营的软肋。电影的改编,实际上带来的负面作用是假古兰丹姆的计谋得逞,是因为阿米尔自我暴露了自己的情感秘史,才导致假古兰丹姆攀缘而上,发起攻击。
电影里还有一段经典的情节,就是杨排长让阿米尔在假古兰丹姆出现在山坡上的时候,让阿米尔唱起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支童年时代维系着他与古兰丹姆纯粹友谊与爱情的歌曲。
而处于顺风方向的假古兰丹姆对这首歌毫无反应,径直向前。杨排长由此判断出假古兰丹姆的真实身份,不是阿米尔心中的那个真实的恋人。
用童年共守的音乐,来判断面前的冒名顶替者的真实身份,从艺术设置来说,构思相当精巧,但仔细考究起来,在当时电影里设置的情况下,当阿米尔唱起一首情歌的时候,远处的假古兰丹姆怎么可能没有反应?即使是一个陌生人,当山脚下传来一支动听的歌曲的时候,即使对这首歌曲的内蕴一无所知,也会作出本能的反应。就像我们假如来到西部的一处荒凉的僻地,如果我们听到一个陌生人唱起一首当地的民谣,即使我们对这首歌曲一无所感,也会禁不住停下脚步,好奇地一窥这歌声发源地。
而在电影里,假古兰丹姆在野外的空旷环境下,对阿米尔这个她一直追着不放的男人所唱的动听的歌声充耳不闻,几乎缺乏合理性。
我们试着设想一下,如果假古兰丹姆听到了阿米尔的歌声而滞留了脚步,并且反身循声而来,那么,是否就可以证明假古兰丹姆是真正的阿米尔童年时的恋人?
这种电影里的不合理的情节,其实在白辛的原作里根本没有,是电影版里添加与重新设置的。相对而言,白辛的剧本带有更多的原生态的粗糙的生活本真,电影经过戏剧化处理后,的确有其巧妙之处与戏剧性精制的地方,充分说明了电影导演赵心水的编创才能,但也可以窥见电影过多的花言巧语之后必然带来的逻辑上的漏洞。电影在一次性展现给观众的时候,会以它的瞬间的精制性,迷乱了观众,令观众啧啧称奇,但事过之后,这种拍案惊奇背后的逻辑链条的乏力,便会让观众幡然醒悟,找到破绽。
《冰山上的来客》电影里的一些观看时觉得不可理解的地方,其实追根溯源,都可以发现是在原作没有的基础上重新设置的。这种破绽存在于电影,而不存在于原作里,只能说明电影的改编,打破了原作的自成体系的逻辑自洽,这是改编作品中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就是改编必然要突破原作的框架,也就意味着要受到原作的反制。《冰山上的来客》电影里的一些觉得奇怪的地方,都是受到原作反制的缘故。
《冰山上的来客》里的另一处令人感到奇怪的地方,是卡拉的身份设定。在白辛的原作中,卡拉只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牧民,他在山里巧遇了真古兰丹姆,鼓励古兰丹姆走出魔穴,回归到正常社会,促成了真古兰丹姆自冰山上逃离到冰山下的家园,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但是原作设置这一个人物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就是卡拉的存在,是脱离于电影里的边防部队的。
现在电影里进行了一番脱胎换骨的改动,卡拉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牧民,而是上级派来打入敌巢内部的侦察员,这样,他在影片里的牺牲,便紧扣电影里的主题,也催人泪下。但是,影片里的卡拉并不成熟,他的身份被电影重新作了设定,但在改动的电影版里,他的主要作用依然是助力古兰丹姆回归家园,而对他的情报工作却不置一词,毫无作为,这是电影的人物设置改变之后受制于原作的又一个实例。
电影里还为卡拉加了一句令人回味无穷的台词:我们太年轻了。
电影里由侦察员说这句话,实际上暗含着对他的工作的否定,因为在电影的语境里,他只做到了拯救一个女孩,但却没有送出敌人的重要情报,而且因为这种偏离职守,失之桑榆,只能用“我们太年轻了”为自己辩白,但是,卡拉的这种职责的偏移,是因为电影重新设定了他在原作中没有的身份,但电影又不得不按照原作的故事进程,继续卡拉的故事,必然导致这一个人物只能局限在“我们太年轻了”这样的失落的尴尬中。
而在电影的结尾部分,还有一个如果不结合原作会叫人觉得狐疑的地方,就是塔吉克老人最后把真古兰丹姆收为自己的女儿,把阿米尔看成自己的女婿。
在电影里,这一段同样显得很突兀。
但是结合原作中的设置,就觉得这一段很容易理解了。在白辛的原作中,塔吉克老人收留了假古兰丹姆,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但后来假古兰丹姆的潜伏特务身份被揭露,命殒敌手,这样,塔吉克老人便很自然地把真古兰丹姆视作自己的女儿。在原作的设置中,这样的过渡是非常自然的。但改成电影之后,假古兰丹姆只是塔吉克老人的媳妇,而不是女儿,但电影仍然是沿袭了原作中的原有的设定,所以,导致电影里塔吉克老人收留真古兰丹姆显得很不合情理。
由此可以看出,《冰山上的来客》电影版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了大幅的改动,但是又必须在框架上遵循原作的走向,所以,导致电影里有着青出于蓝的优异之处,但是又残留着原作的框架制约,这样下来,电影版《冰山上的来客》里的一些细节部分注定被烙上难以推敲的缺失处。
上面我们说过,在原作里,根本没有古兰丹姆与阿米尔这两个核心主人公的名字,这两人完全是电影版重新设定的名字。有意思的是,原作里的新娘名叫阿衣仙木,到了电影版里,新娘这个角色整个被删除了,但扮演古兰丹姆的演员名字叫阿衣夏木,音译是完全相同的。
我们希望借此文来看清,一部电影的改编对于作品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原作的思路仍然会干预到改编过后的电影流程,又瓦解着改编后作品的合理性。所以,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有它的精彩之处,又有着它的力不从心的地方,只有结合它的改编思路与轨迹,我们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奥秘。
永恒的经典,远超现在的网络大电影
经典,小时候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的露天电影[赞][赞][赞]
能成为经典,是有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动听的插曲和音乐,还有演员的精彩表演。[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