艨艟争雄岂无凭——美、日二战战列舰对比(下)

陆凯聊军事 2023-09-16 21:31:07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7年12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整理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兵器》数字化保存过程中,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实战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日两国海军开始直接较量。

偷袭珍珠港本身就是对美国战列舰的一次重大挑战。直到今天,日本仍洋溢着强盗狂人般的神情,将“奇袭真珠港”(日文汉字名)说成是“皇军”或“帝国海军”的重大胜利。然而只要观察一下最后的战果,就会发现美国海军损失并不严重,真正沉没的美国战列舰只有“亚利桑那”号和“俄克拉何马”号,其他战列舰要么受了可修复的重伤,要么只是受了轻伤。

珍珠港亚利桑那号纪念馆

这样的结果反映出了很多问题。第一,“亚利桑那”号的致命伤是一枚航空穿甲弹穿透了舰艏甲板装甲,引爆了炮塔下方的弹药库,说明了美国“足够或没有”防护理念的局限性。但“亚利桑那”号设计和制造均在日德兰海战之前。日德兰海战之后,各国都开始注意战舰的水平防御能力问题。因此在遭受空袭的其他战列舰中,没有一艘被航空炸弹炸沉。

第二,“俄克拉何马”号是被鱼雷击沉的,其他受到日本鱼雷攻击的战列舰也均受损严重,这暴露了美国战列舰水下防御能力不足的弊病。但这里也应该注意两点:美军是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遭袭的,此时战列舰没有处于水密舱门完全封闭的战时Z状态,而“西弗吉尼亚”号在紧急时刻作了处理,受损相对较轻;日本使用了超大装药量的九一式改二鱼雷。这种鱼雷不仅完全出乎美国设计师预料,而且当时能够防御这种鱼雷的战列舰寥寥无几。

珍珠港事件后,美军在港内打捞倾覆沉没的俄克拉荷马号战列舰

起火燃烧的西弗吉尼亚号(BB-48)战列舰,在空袭中被击沉,后打捞修复。

从1942年开始,美国一面抓紧制造新式战列舰,一面开始对老式战列舰进行大规模改装,包括将珍珠港内受损的战列舰打捞出水,并借修复之机改装。这一工作陆续进行到1943年。与此同时日本老式战列舰也进行了改装。美国尽可能将老式战列舰上的127毫米副炮换装为127毫米高平两用炮,使之成为有力的防空和海战利器;换装新式测距仪和火控雷达;新老战列舰都换装了瑞典“博幅斯”40毫米高射炮和瑞士“厄利孔”20毫米高射炮。

日本战列舰虽然也进行了强化防空的改装,但其幅度远不如美国,而且装备质量和换装速度也大大落后于美国。这个差异很快在战争中表现出来。

1942年上半年是美国海军航空兵开始唱主角的时期。珊瑚海和中途岛两场海战中,双方的战列舰均无太大建树。1942年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爆发。8月24日,“北卡罗来纳”号在为“企业”号护航时多次击退日本舰载俯冲轰炸机;9月15日,“北卡罗来纳”号被日本潜艇鱼雷击伤,只好返航维修,由“南达科他”号接替其任务;美国战列舰在瓜岛战役中显示出优秀的防空能力,10月28日“南达科他”号击落了26架日机!

11月12日美日海军进行了第一次瓜达尔卡纳尔近海海战。翌日美军机群追上日军舰队。由金刚级战巡改造为战列舰的“比睿”号被打成重伤,只得弃舰。11月14日夜间更为激烈的第二次瓜达尔卡纳尔岛近海海战打响。“南达科他”号由于受伤和舰员操作失误,误撞入日军战列舰和巡洋舰中间,遭到暴风雨般的打击。但“南达科他”号被命中26发炮弹后安然逃脱。

而此时同样改自日军金刚级的“雾岛”号战列舰被7700米外的“华盛顿”号用MK3火控雷达锁定。“华盛顿”号凭借优良的雷达和舰炮轻松地在“雾岛”号火力圈之外劈头盖脸地向它倾泻炮弹。没有装备雷达的“雾岛”号没有丝毫招架之功,最后只能弃舰自沉。

图示:在夜战中,美军“华盛顿”号战列舰用Mk3火控雷达轻松锁定日军“雾岛”号战列舰,使没有装备雷达的“雾岛”号就像瞎子一样不知炮弹从何而未,毫无招架之功。

从1944年开始美军开始注意战列舰在登陆战役中的炮火支援作用。1944年2月美军攻打马绍尔群岛,共有13艘战列舰进行了对岸炮击。据“华盛顿”号报告,该舰发射的354发主炮弹中有80%命中目标。

1944年10月莱特湾大海战爆发。10月24日“武藏”号战列舰奔赴战场途中遭美机猛烈空袭,被命中19条鱼雷和17颗炸弹后沉没。25日凌晨,美军集中“西弗吉尼亚”号、“加利福尼亚”号、“田纳西”号、“密西西比”号、“马里兰”号和“宾夕法尼亚”号6艘战列舰,在鱼雷艇、驱逐舰和巡洋舰支援下在苏里高海峡借助雷达击沉了“扶桑”号和“山城”号。尽管“扶桑”号和“山城”号也装备了雷达,但其低劣的性能却没能挽救这两艘日本最早的超无畏舰。

日本"扶桑"级战列舰"山城"号

25日早晨日本由“大和”、“长门”、“金刚”、“榛名”组成的战列舰舰队击沉美国护航航母1艘、重伤1艘,击沉驱逐舰4艘。11月21日在莱特湾海战中受伤的“金刚”号战列舰被美军潜艇用两枚鱼雷击沉。

日本帝国海军的骄傲金刚级战列舰

自莱特湾海战起,日本开始有组织地使用自杀飞机,但由于美国战列舰防护能力优秀,即便在日本大量使用自杀飞机的冲绳岛战役中也没有一艘战列舰被自杀飞机击沉。而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却于1945年4月7日被美机群击沉。

性能分析

◎防空能力

与美国战列舰相比,日本战列舰的防空能力非常有限。无论是瓜岛海战还是冲绳岛海战,美国战列舰都是航母的重要防空和护航力量,几乎每次战斗均有上乘表现。相反,日本防空能力最强的“大和”号被击沉时才击落了10架美机!如果说那时的美军势力庞大、“大和”号无可奈何的话,那么“比睿”号的轻易被击沉则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日本战列舰防空能力的低下。

日本海军金刚级战列舰2号舰比睿号(战巡)(摄于1939年,照片经过彩色化处理)

◎防护

改装后的日本战列舰仍然无法防御美国战列舰的打击。“雾岛”号被美国406毫米舰炮击沉,“扶桑”号和“山城”号被406毫米和356毫米舰炮击沉。而“南达科他”号却在极近距离上经受日军舰炮的猛烈打击后安然脱险。至于水下防御能力,“金刚”号轻易被潜艇击沉与“北卡罗来纳”号受重创后仍能坚持自己返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火力

第二次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和苏里高海峡海战表明,日本的356毫米舰炮性能已严重落伍,根本不是美国356毫米舰炮和406毫米舰炮的对手。而美国战列舰只要有机会同日本战列舰作战,几乎总是轻松击沉日本战列舰。日本唯有大和级的火力还算可以。

美军“马里兰”号战列舰的主炮正在怒吼

◎火控系统

日本战列舰的火控系统很落后。在第二次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雾岛”号没有装备雷达,在极近距离上屡次无法命中“南达科他”号,最后反被“华盛顿”号击沉。尽管1944年11月25日的战斗中日本战列舰表现不俗,但比起美国同等战列舰仍稍逊一筹,况且那是在能见度良好的早晨取得的战绩。美国战列舰装备的新型测距仪、火控计算机令日本望尘莫及。

综上所述,日本大多数战列舰的性能落后于美军,数量也远逊于美国,所以美、日的战列舰竞赛以美国的完胜而告终是必然的结果。那么这其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呢?

二战战绩最好的战列舰:华盛顿号战列舰(BB-56)

经验与教训

首先,国力是军备竞赛的基础。当时的日本虽然是一个新兴工业国家,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财富和资源都不丰富。美国则从19世纪末起就取得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第一的位置,还拥有充足的资源和人力。表现最明显的当然是战列舰的数量对比。

但问题还不止于此。日本虽然长期在战列舰航速上略胜一筹,但这是以在防护上的牺牲换来的。更重要的是,日本很多战列舰发动机都是从美国进口或引进专利的,这更说明了两国在热机技术上的差距。

此外,日本和美国的冶金和机械加工技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使得两国战列舰之间的火力和防护实际性能差异比火炮口径倍径和装甲厚度这样的表面数字差距更大。日本自己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专门为建造大和级从德国进口了1.5万吨水压机和酸性平炉。

登峰造极的大和号战列舰, 大炮巨舰时代的落日余晖

第二,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应尽可能达成平衡。那种“质量优势压倒于数量优势”是有前提的,即优质武器要达到足够的数量。而只要质量上不出现划时代的差异,数量优势在大多数时候仍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在国力落后于对手的前提下还想取得质量优势,不啻于痴人说梦。日本曾设想以大和级来获得质量优势,那就以大和级为例来说明。日本最初计划建造2艘建造大和级,后来计划追加建造5艘,还提出了超级大和改进型战列舰方案。大和级的建造质量和数量可谓完全符合日本海军的最初计划。日本海军认为两艘“超级战列舰”足以将美国海军逐出西太平洋。

事实果真如此吗?按照最有利于日本海军的情况设想,即双方没有潜艇和航母参与战斗,日本没有在决战前损失战列舰,双方爆发的是日德兰式的战列舰对决。日本所能集中的所有兵力只有金刚级4艘、扶桑级2艘、伊势级2艘、长门级2艘、大和级2艘,共12艘。

而美国仅1937年后建造的新式战列舰就有10艘,另外,姑且算纽约级和“内华达”号参加欧洲战事,“俄克拉何马”号和“亚利桑那”号战沉于珍珠港,那么美国还能集中8条前条约时代战列舰,对日本达到18:12的绝对优势。在战列舰质量上,虽然美国老式战列舰速度上略微落后,但火炮和火控性能远远超出,足以压倒同等级的日本战列舰。

图示:休整中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请注意其后桅附近装设的火控雷达。凭借电子技术的优势,美国战列舰在与日舰的炮战中始终占据上风。

大和级在装备世界上最大的460毫米舰炮同时,也十分强调火力、防护、机动性之间的平衡;而依阿华级则在突出火力、加强防护的同时拥有了非常高的速度。如果说大和级是“超级战列舰”的话,那么依阿华级更像一种“超级战列巡洋舰”。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失去所有友舰的大和级就要面对众多美国战列舰的围攻,最后恐怕也不会逃脱被击沉的命运。即便大和级侥幸突围,在它们身负重伤、航速减慢的情况下,也将成为美军潜艇和舰载机的猎杀目标。如果两舰再幸运一些能够返回母港,那么在失去制海权的情况下,两舰的结局也只能“在军港中被击沉或主动坐沉”或“投降”这两项中选择。

即便可以发射搞笑的410毫米三式开花弹,但在美军舰载航空兵的打击下,“大和”号战列舰最终还是葬身鱼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海军曾把对手逼到这样的绝境:甲午战争时日本联合舰队就是凭借着众多现代化巡洋舰彻底打败了由极少量现代化铁甲舰和多艘落后巡洋舰混编的北洋舰队,最终使“定远”和“镇远”号铁甲舰一艘自沉,一艘投降。当时马汉就提出,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作战,犹如炮兵遭遇了骑兵伏击,失败是必然的。时隔几十年后,日本海军反而自己步失败对手后尘。

对大和级的分析表明,质量和数量同样有一个极限。如果超过这个极限,过度追求质量优势就会带来数量严重劣势,导致整体战斗力下降。日本以区区两艘大和级就想驱逐整个美国海军,无论怎么设想都是不现实的。

第三,在拥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同时,恰当的装备思想也极为重要。美国战列舰的副炮口径始终都是127毫米,而日本战列舰的口径却几经变化,先是152毫米,后是140毫米,最后是155毫米。当海军航空兵地位日益上升时,美军不仅将新式战列舰上副炮全部设计成高平两用炮,而且尽可能将老式战列舰上的副炮也改成了高平两用炮;日本海军却保留了全部老式战列舰的副炮,还将最上级巡洋舰的155毫米主炮连同炮塔拆除,安装到大和级上作为副炮。

日军战舰普遍安装的89式127毫米防空高炮

日本海军在电子装备上也相当落后。战前美国就开始研制雷达,战争开始后更是突飞猛进,在战争末期已稳居世界先进水平。日本研制雷达的时间其实并不比美国晚,但日本海军一门心思全投在诸如鱼雷、水雷、新式穿甲弹等所谓“决胜兵器”上,根本不在意雷达这种新概念装备。结果美国在雷达、引信等电子装备上完全压倒了日本。当然,这里还有一个两国科研资源差距的问题。

当意识到航空母舰的重要性后,日本海军竟然别出心裁地将伊势级改造成兼有飞行甲板与主副炮的所谓“航空战列舰”。最后这种怪物既没有发挥出战列舰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航空母舰的作用。

日本伊势级航空战舰整体布局

伊势级的预计载机计划和航空甲板对空兵装布局

美日在武器装备使用上也存在巨大差异。美国战列舰的使用原则是物尽其用,总能为战列舰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让其发挥最大效能。而日本海军则将大多数战列舰都当作宝贝供在港中,生怕它们受半点伤,等到将战列舰尽数拿出的时候大势已去。

美日战列舰的保养维护也存在差异。美国战列舰不仅战时平时得到了妥善的保养,而且受伤后都能尽快修复。日本“陆奥”号战列舰于1943年6月8日因3号主炮塔爆炸事故而沉没。可怜这艘日本费尽努力才从华盛顿条约下保留的战列舰竟然未发一炮就自沉了。

图示:美军正在珍珠港打捞被日军炸瘫的“俄克拉何马”号战列舰。美军具备强大的修造船能力,战伤或战损的舰只通过后送维修,又能重新返回战场。

因事故而沉没的日本“陆奥”号战列舰

当一个国家同自己的战略对手之间的国力相差过于悬殊时,必要的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但日本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都是奉行“我看上的就一定要吃,吃到嘴里的死也不吐出来”的逻辑,并沿着这条最终失败的穷途末路一直走到黑。

长期以来,日本人一直声称自己在太平洋战争中占据“大舰巨炮”的优势。美国人则没兴趣和他们辩论。于是人们也就认为日本是失败于海军航空兵上。但即便太平洋战争是一场以战列舰作为决定性兵器的战争,日本也必输无疑。这其中的经验教训不仅可以警告那些不思悔改的狂人,也值得新兴海军强国借鉴。(续完)

2 阅读:231
评论列表
  • 2023-10-24 09:39

    真的,鬼子级别排第二的长门,性能只能介于科罗拉多和北卡之间,而科罗拉多对于美军来说,就纯属是个战前铁王八

  • 2024-05-07 23:22

    国力决定一切!美日两国悬殊的国力差距,已经注定了太平洋战争的最终结局。

陆凯聊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