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7年12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整理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兵器》数字化保存过程中,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美国田纳西级战列舰
国际关系史中的盟友与敌人角色经常互换,美国和日本可以说是这种现象的典型。1853年“黑船事件”中美国突然出现在日本人面前,日本不仅未对美国海军的到来作丝毫抵抗,反而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在后来的一系列战争中,美国是日本坚定的盟友。然而在美国察觉到日本依旧欲壑难填后,它们就开始了互为假想敌的军事准备。
战列舰是那个时代海军建设的决定性因素,美日的军事对抗自然会表现在战列舰上。
前条约时代
日本正式将美国列为假想敌是在1907年。之后日本建造了其唯—一款无畏舰河内级。尽管河内级标志着日本的造舰技术和理念跟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它采用的两种倍径305毫米主炮,只能算一种不成功或不完全成功的无畏舰。与此同时美国却建造了4级无畏舰。从种种迹象看,那时日本建造无畏舰主要是为了提高本国的造舰水平,而不是与美国海军竞争。
日本河内级“摄津”号战列舰
1911年日本从英国购买和引进制造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时获悉美国正在建造纽约级超无畏舰,于是立即要求英国将金刚级原计划的305毫米主炮换为356毫米主炮,由此开始筹建超无畏舰。此时日、美真正进入了海军军备竞赛。
纽约级标准排水量2.7万吨,满载排水量2.8367万吨。整舰长174.7米、宽29米,吃水9.7米;装有5座双联装炮塔、共10门45倍径356毫米主炮,16门单管127毫米副炮(“得克萨斯”号增至21门);装甲最厚处356毫米;最高航速21节,续航力9605海里/12节。从总体上看纽约级虽是俄克拉荷马级无畏舰的放大版,但毕竟是美国第一级超无畏舰。纽约级共建有“纽约”号和“得克萨斯”号。分别于1914年4月15日和1914年3月12日服役。
美国纽约级战列舰2号舰"德克萨斯"号
纽约级服役后不久,日本就建造了扶桑级。扶桑级标准排水量3.06万吨,满载排水量3.59万吨。整舰长205.13米、宽28.69米,吃水8.7米;装有6座双联装炮塔、共12门45倍径356毫米主炮,16门单管152毫米炮廓副炮;装甲最厚处356毫米(“山城”号);最高航速22.5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
扶桑级是日本的第一款超无畏舰,是日本海军的一次重大进步。与美国海军在纽约级服役前建造了多艘无畏舰相比,日本海军没有建造过真正的无畏舰,也就是说日本跳过了无畏舰而直接建造了超无畏舰,因此扶桑级在日本海军中的意义要远大于纽约级在美国海军中的意义。扶桑级共建有“扶桑”号和“山城”号,分别于1915年11月18日和1917年3月31日服役。
日本“扶桑”号战列舰俯视图。由图可见6座双联装炮塔平均分布于舰体中线上。
在纽约级和扶桑级建造的同时,美、日还分别开始了新一代战列舰的建造。美国建造的是内华达级和宾夕法尼亚级。
内华达级标准排水量2.75万吨,满载排水量2.84万吨。整舰长177.8米、宽29.6米,吃水9.9米;装有2座双联装炮塔、2座三联装炮塔,共10门45倍径356毫米主炮,21门127毫米单管副炮;装甲最厚处457毫米;最大航速21节,续航力1万海里/10节。内华达级共建有“内华达”号和“俄克拉荷马”号,分别于1916年3月16日和1916年5月2日服役。
美国“内华达”号战列舰。其鸟笼式的船桅设计是这一时期美国战列舰的重要识别特征。
几乎在内华达级建造的同时,宾夕法尼亚级也开工建造。宾夕法尼亚级标准排水量3.14万吨,满载排水量3.2657万吨。整舰长185.3米,宽29.6米,吃水10.2米;装有4座三联装炮塔、共12门45倍径356毫米主炮,22门127毫米副炮;装甲最厚处457毫米;最大航速21节,续航力6070海里/12节。宾夕法尼亚级共建有“宾夕法尼亚”号和“亚利桑那”号,分别于1916年6月12日和1916年10月17日建成。
美国“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于1946年8月29日退役,1948年作为原子弹试验舰在马歇尔群岛夸贾林环礁被击沉。
日本紧随扶桑级和内华达级建造的是伊势级。伊势级标准排水量2.99万吨,满载排水量3.126万吨。整舰长208.18米,宽28.65米,吃水8.86米;装有6座双联装炮塔、共12门45倍径356毫米主炮。20门140毫米副炮;装甲最厚处305毫米;最大航速23节,续航力9680海里/14节。伊势级共建有“伊势”号和“日向”号,分别于1917年12月15日和1918年4月30日建成。
美国继续建造战列舰的势头有增无减,还在宾夕法尼亚级在建时就相继开工了新墨西哥级和田纳西级。
新墨西哥级标准排水量3.2万吨,满载排水量3.3万吨。整舰长190.3米、舰宽29.6米、吃水10.4米;装有4座三联装炮塔、12门50倍径356毫米主炮,14门127毫米副炮;装甲最厚处457毫米;最大航速21节,续航力6400海里/12节。新墨西哥级共建有“新墨西哥”号、“密西西比”号和“爱达荷”号,分别于1918年5月20日、1917年12月18日和1919年3月24日建成。
田纳西级(见本文题图)比宾夕法尼亚级稍晚动工,标准排水量3.23万吨,满载排水量3.319万吨。整舰长190.3米、宽29.7米,吃水9.2米;武备和装甲与新墨西哥级基本一样;最大航速21节,续航力5240海里/12节。田纳西级共建有“田纳西”号和“加利福尼亚”号,分别于1920年6月3日和1921年8月10日建成。
美国加利福尼亚号与田纳西号战列舰船坞合影.
综观这一轮的美日两国战列舰军备竞赛,可以看出美国占据了压倒性优势。美国在一战前到20世纪20年代初一口气建造了5级11艘战列舰,而日本只建造了2级4艘,即便加上4艘金刚级战巡,在战列舰数量上仍落后于美国。
日本海军曾经以中国、俄国为敌进行军备建设,其一个重要经验是以质量优势弥补数量不足。日本以美国为假想敌后又想故技重演,但这一次却失算了。
扶桑级明显具有压倒美国战列舰的意图。它不仅航速比纽约级略高,还拥有12门356毫米主炮;不仅比纽约级多出2门炮,而且多出一个主炮塔。这样在理论上扶桑级不但具有更迅猛的火力,而且打击范围和灵活程度都要高一些。
违章建筑——日本战列舰扶桑号
但实际上扶桑级的主炮塔配置方案挤占了装甲,使防护水平大打折扣,而且由于火炮配置过于密集,射击时会相互干扰,因此日本在扶桑级基础上改进出了伊势级。但伊势的改进却并不成功,其副炮全部集中于前部,不仅限制了副炮射击,还挤占了舰员的住舱。从这些日本战列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不顾一切地要比竞争对手高出一头的浮躁心态。
日本“伊势”号战列舰。伊势级系从扶桑级改进而来,两者在双联装主炮塔的位置上有较大区别。
而美国却是另一番景象。自内华达级起美国开始采用一种当时颇具争议的设计思路,即“足够或没有”的重点防护理念——在战舰重点部位布设厚重装甲,而在非重点部位只布设很薄的装甲。该舰虽只安装4座主炮炮塔,但开始尝试三联装主炮塔,成功后全面淘汰了双联装主炮塔。美舰在航速和续航力上不作过高要求,但是却将内华达级作为“标准型战列舰”,以后建造的战列舰都以其为蓝本,不作过多改动。美国战列舰的这些设计既加强了防护又提升了火力,既部分采用了创新装备又大量采用低风险的成熟技术,因而不但提高了质量又保证了产能。
结果美国战列舰不仅在数量上压倒了日本,而且质量上亦大大超过。新墨西哥级和田纳西级的装甲厚度达457毫米,远大于伊势级的305毫米。在主炮数量上,新墨西哥级和田纳西级与扶桑级和伊势级相等,而且新墨西哥级和田纳西级采用的是50倍径356毫米主炮,田纳西级的主炮最大仰角还增加到了30°。这样美国的主炮质量显然远优于伊势级,更不用说扶桑级了。日本意识到自己在这一轮不可能挽回颓势后开始升级指标,挑起了新一轮竞赛。
美国田纳西级战列舰的50倍径356毫米主炮主炮最大仰角可达30°
条约时代、备战和太平洋战争时期
一战刚结束时出现了装备381毫米或380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如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日本海军要求新建的战列舰能够压倒它们,于是建造了长门级。
长门级标准排水量3.38万吨,满载排水量3.97万吨。整舰长213.4米、宽29米,吃水9.1米;装有4座双联装炮塔、8门45倍径410毫米主炮,20门140毫米副炮;装甲最厚处356毫米;最高航速26.5节,续航力5500海里/16节。长门级共建有“长门”号和“陆奥”号,分别于1920年11月25日和1921年11月22日服役。
日本“长门”号战列舰主炮口径为410毫米,是世界上首艘主炮口径超过16英寸(406毫米)的战列舰。
长门级在性能上有质的提高。不仅一向弱于美国战列舰的装甲得到了改善,还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炮,弥补了火力劣势。同时,日本战列舰一向略占优势的航速得到了更大提高,达到了惊人的26.5节,已经接近于金刚级战巡最初服役时的27.5节高航速了!
然而“陆奥”号即将竣工之际恰逢华盛顿海军军备会议开幕。美国代表提出“陆奥”号既然还未建成,就应予以废弃。日本哪肯就范!日本一面与美国代表唇枪舌剑,一面催促船厂发疯似地加紧工作。不久总算提前竣工,造成了“陆奥”号建成的既成事实。这样“陆奥”号被准许保留。作为交换,美国可以完成三艘科罗拉多级的建造。而科罗拉多级的性能却完全出乎日本军阀们的意料。
科罗拉多级标准排水量3.25万吨,满载排水量3.359万吨。整舰长190米、宽29.7米,吃水9.7米:装有4座双联装主炮炮塔、共8门45倍径406毫米主炮,12门127毫米副炮:装甲最厚处457毫米;最高航速21节,续航力5200海里/12节。科罗拉多级共建有“科罗拉多”号、“马里兰”号和“西弗吉尼亚”号,分别于1923年8月30日、1921年6月21日和1923年12月1日服役。由于“马里兰”号服役时间远早于其它两艘同级舰,因此科罗拉多级又被称为马里兰级。
科罗拉多级仍是“标准型战列舰”的后续。它继承了美国战列舰的优缺点——装甲坚固而航速不高。日本海军怎么也没想到美国战列舰竟然采用了400毫米以上口径的主炮,而且一下服役了3艘。这下日本人苦心赢得的“火力优势”算是泡汤了。
美国“科罗拉多”号战列舰于1947年1月7退役,1959年在西雅图托德造船厂被解体。
在被称为“海军假日”的条约时代前期中,美、日海军战列舰表面上没什么进展,但实际上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军备竞赛和战争积蓄能量、储备技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美、日两国都开始对老式战列舰进行改造,重点都是增强防御能力和增大舰体浮力,改造舰桥和桅杆,提高观瞄能力,改进动力系统,增大主炮仰角,装备新式穿甲弹,增加防空火力和增设水上飞机等。
1936年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对战列舰的标准有所放宽,条约时代实际上已名存实亡。1937年条约失效,大战爆发已成定局。就在这一年,美日两国都开始建造新式战列舰。
美国根据之前赢得战列舰竞赛的经验,认识到缩短工期的重要性,迅速设计出了北卡罗来纳级。北卡罗来纳级标准排水量3.5万吨,满载排水量4.1万吨。整舰长222米、宽33米,吃水10.82米;装有3座三联装主炮塔、共9门45倍径406毫米主炮,20门127毫米副炮;装甲最厚处457毫米;最高航速28节,续航力1.6万海里/15节或6000海里/25节。北卡罗来纳级共建有“北卡罗来纳”号和“华盛顿”号,分别于1941年4月9日和1941年5月15日服役。
北卡罗来纳级是美国第一种摆脱了内华达级痕迹的战列舰。其28节的航速使原先唯一弱于日本的方面占据了优势。因为装有10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其防空能力得到了实质性提升。
美国后来在北卡罗来纳级基础上改进出了南达科他级。两级舰的不同之处只是后者的舰体防御能力更好,小口径防空火力略强,舰形尺寸也略有变化。两级舰航速、航程、排水量都差不多。南达科他级被誉为“最优秀的条约型战列舰”,共建有“南达科他”、“印地安纳”、“马萨诸塞”和“亚拉巴马”号。它们分别于1942年3月20日、4月30日、5月12日、8月16日服役。
美国“南达科他”号战列舰
接着美国又建造了最富盛名的依阿华级。与前两级相比,依阿华级的尺寸和排水量都有了提高,航速增大到了令人惊诧的33节。主炮换装为50倍径406毫米主炮,小口径防空火力也得到提升,其它方面改进不大。依阿华级共建有“依阿华”、“新泽西”、“密苏里”和“威斯康星”号,分别于1943年2月22日、1943年5月23日、1944年6月1日、1944年4月16日服役。
依阿华级新泽西号战列舰
至此,美国后条约时代战列舰的设计思路已经明晰——几乎完全照搬前条约时代战列的舰建造方针,“小步快跑”式地大量建造战列舰,同时逐步提高质量。具体做法仍是将一型战列舰作为蓝本,以后的战列舰都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只不过这次的“标准型战列舰”是北卡罗来纳级。
1933年后日本明确了这样一种思想:以日本的国力是无法在战列舰数量上与美国竞争的,但如果造出一种性能远超美国的“超级”战列舰就能扳回局面。如果美国也建造同等级战列舰,舰宽就会和巴拿马运河发生冲突,而且为了应付两洋战场,美国必须建造至少两倍于日本的“超级”战列舰,这种情况是美国国力所不能接受的。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日本于1937年开始建造大和级。
依阿华号正在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
衣阿华战列舰通过船闸,船身与船闸距离25厘米。
大和级标准排水量6.5万吨,满载排水量7.2808万吨(“武藏”号略轻)。整舰长263米、宽38.9米,吃水10.86米;装有3座三联装主炮塔、共9门45倍径460毫米主炮,12门155毫米副炮和12门127毫米副炮;装甲最厚处650毫米:最高航速27节,续航力7200海里/16节。大和级共建有“大和”号和“武藏”号两艘,分别于1941年12月16日和1942年8月5日服役。
大和号战列舰的姊妹舰武藏号战列舰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大和级都是战列舰史上的巅峰之作,其综合性能远远超过了任何美国战列舰,一时间成了全日本的骄傲。正是这个原因大和级至今都是日本右翼和军国主义分子的精神寄托物。然而大和级从建造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其必败的命运。(待续)
这种造舰法,当时也就美国玩的起,其他国家这么玩,早就破产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兵器的杂志部还是很负责的
这本杂志2000年前后开始买。五六块一本。现在十二块左右了吧。最近几年不买了
原名叫武器,月刊,很不错的,不光讲了武器性能和数据,里面关于战争故事和历史的讲解也很不错,不知道现在还发刊吗?
日本拿什么和美国玩[得瑟]连最基本的钢铁和煤炭都没有[得瑟]
应该家里还有这本杂志